纪念音乐巨匠肖斯塔科维奇逝世50周年,“肖式色彩”演绎经典传奇
更新时间:2025-03-26 18:21 浏览量:5
五十年前苏联音乐巨匠肖斯塔科维奇逝世,他的一生经历了许多重大历史事件,深刻地影响了他的音乐创作,肖斯塔科维奇的音乐也深刻的影响了中国交响乐的发展进程。
本场音乐会最为重磅的曲目当属《第十一交响曲“1905”》,这部作品创作于1957年,是为纪念1905年1月9日在圣彼得堡发生的“血腥星期天”事件。交响曲分为四个乐章,分别是冬宫广场、一月九日、永恒的纪念、警钟。“这是我最喜爱的一部作品,也是我演的最多的一部作品。”谭利华对《第十一交响曲“1905”》有着深厚的感情,当晚的演出他还带来了有着特殊纪念意义的他的老师李德伦演出时用过的总谱,总谱的第一页用俄文写着“苏联国家交响乐团全体音乐家,敬献李德伦同志,1958年5月31日。”这一天《第十一交响曲“1905”》由苏联国家交响乐团在中国首演,反响非常热烈,“当时首演后大家都非常受震撼,革命历史题材的交响曲竟还能写得这样震撼、这样动人。受到这部作品的影响,在此之后,中国作曲家陆续创作出一批革命历史题材的交响乐作品,王云阶《第一交响曲》《抗日战争》,丁善德《长征交响曲》,瞿维《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中央乐团集体创作的《保卫延安》等等,”肖斯塔科维奇《第十一交响曲“1905”》对中国当代音乐创作,特别是重大历史题材的音乐作品创作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第十一交响曲“1905”》是一部有着极强画面感的作品,在1905年1月9日这个寒冷的早晨,人群聚集在冬宫广场,向尼古拉二世陈述苦楚,但军警毫无预兆的向群众开枪,近二千人死亡、近三千人受伤,血流成河,“第一章描绘的是寂静的冬宫广场暗藏杀机,你听叮咚咚地敲击声,那就是不祥之兆,小号吹出来的是冷酷无情的军警,长笛大提琴像是无辜群众的哀鸣祈求,突然乐章中出现一个枪声,群众被军警无情的杀害,广场血流成河,血液滴滴答答的声音都表现在了乐符中。”肖斯塔科维奇以音乐为载体,记录了历史的残酷与真实。他的作品不仅让我们回顾过去,更赋予我们面对当下挑战的力量。
除《第十一交响曲“1905”》之外,当晚还演出了威尔第《西西里晚祷》序曲、比才《阿莱城姑娘》第二组曲(选曲)、张千一交响套曲《我的祖国》第五乐章“丝路音画”(巴扬琴)、肖斯塔科维奇为双小提琴与钢琴而作的五首小品(巴扬琴)。“巴扬琴是一个俄罗斯民间乐器,既可以狂放有力也能够表达细腻的感情,收放自如,肖斯塔科维奇是著名的俄罗斯作曲家,用巴扬琴演绎肖斯塔科维奇的作品我想也能激发乐曲新的生命力。”青年巴扬琴演奏家刘弋维表示,当晚另一首巴扬琴独奏的曲目是交响套曲《我的祖国》第五乐章“丝路音画”,这一乐章描绘的是天山瑰丽的自然风光,作曲家通过巴扬琴迷人的歌唱性旋律,7/8独特而又丰富的复合节拍律动,把北疆伊犁哈萨克族的浪漫和南疆喀什塔吉克族的豪放,通过慢与快、静与动、歌与舞的对比充分展示出来,“巴扬琴可以说是一种流淌着东方血脉的西方乐器,这部作品既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演奏者在表演巴扬琴时的风格、技法,也向世界展现了中国的文化魅力。”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沈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