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惜!39岁音乐人王伟病逝,曾被央视多次报道,苗阜为其守夜
更新时间:2025-03-30 19:29 浏览量:4
“请坐。”
镜头前,他一袭长衫,语气温和。
吴奇隆、金晨、丁禹兮围坐在他身边,屏息静听。
终南山华山论剑石旁,琴声缓缓响起,那是《高山》,也是他一生最沉静的注脚。
3月29日晚,古琴演奏家王伟去世,年仅39岁。
消息曝出,整个古琴圈、一众文艺界人士,瞬间哀声一片。
你可能没听过王伟的名字,但你一定听过古琴的声音。
这种七弦之器,千年传承,在浮躁的时代里,显得格外寂寞。
他,就是那个让古琴“出圈”的当代音乐人之一。
央视、凤凰卫视都曾为他做专题报道;浙江卫视《追星星的人》节目组,特地请他登顶华山弹琴;
他不是什么综艺咖,也不靠流量吃饭,但靠一手琴艺,把传统文化带进了大众视野。
王伟的去世,是通过一条朋友圈传出的。
发文的是他的挚友——相声演员苗阜。
“玉轸尘封韵未消,终南积雪想风标……”
一首悼念诗,道尽了两人多年情谊,也揭开了王伟的另一个身份:“终南会智”。
这不是某个头衔,而是他在终南山隐修时所用的号。
他喜欢山,也住在山,最终,也安息于山。
据悉,苗阜亲自为王伟守夜,整整一晚未合眼。
“朋友”这两个字,在这一刻,分量等同于“亲人”。
讣告写着:医治无效,病逝于3月29日晚7点15分。
但真正让网友破防的,是他在2024年12月26日发布的最后一条动态——一段年度总结视频。
背景是终南山,画面里他在抚琴,配乐是《忆故人》。
那时候的他,神色温和,气色正常,完全看不出身体出现问题。
知情人透露,他或许是突发心梗,前几个月身体已出现报警信号。
常年熬夜、高强度演出、情绪内耗,是压垮他的几根稻草。
王伟出生在甘肃天水秦安的艺术世家,自幼受传统文化熏陶。
后来考入陕西师范大学音乐系,主修古琴。
毕业后,别人都忙着找工作、考编、混饭吃,而他,搬进了终南山。
他在山里弹琴、教琴、写谱、录音、整理民间古曲,过着半隐居的生活。
他成立明德琴社,担任陕西艺术职业学院古琴教师、长安大学民乐团指挥、终南山艺术团艺术总监……
这些头衔听上去光鲜,但收入微薄,生活清苦。
但他从未放弃。
2023年,《追星星的人》节目组来到华山顶。
金庸题字的“华山论剑”石碑前,王伟身着长衫,从包中取出古琴。
那一刻,风很大,天很静。
他开始弹《高山》。
吴奇隆眼眶湿润,金晨闭目沉思,丁禹兮低声说:“这才是中国的浪漫。”
节目播出后,微博热搜第一名:古琴华山论剑。
网友留言:“原来古琴不是博物馆里的摆设,是能动人心魄的乐章。”
王伟曾说:“让古琴流行起来,不是为了我,是为了它不被忘记。”
他曾出版过两张古琴专辑《雅韵怡情》《琴禅步芷》,创作了《圣香引》《进终南》《永寿庵》等原创曲目。
他曾在陕西各地中小学义务教学,只为多一个孩子能听懂“徽音”。
他带着琴,走过山川湖海,也走进了很多人心里。
他不是明星,但他是时代的文化符号。
在一个流量决定一切的时代,他用一根弦,拉住了古老的文化命脉。
王伟的离世,不只是古琴界的损失。
也是文化界的一次警钟。
他用自己的方式,说服了中央媒体、综艺节目、年轻观众——古琴可以不老。
他推广的曲目,如今已成为音乐学院的考级内容;他教学的视频,被无数琴童收藏转发。
他的作品,不仅旋律动人,更有文化底蕴。
他让古琴从“雅乐”变成了“流行”,从殿堂走进了日常。
终南山的雪还没融,弥陀寺的钟声刚落。
王伟的遗体已火化,骨灰安置于山中,他生前最爱的地方。
琴已无人弹,但曲未终。
他用39年的生命,弹出了一个时代的回响。
愿他在另一个世界,仍能静坐抚琴,山风吹拂,溪水作和,众生静听。
王伟老师,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