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乐剧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歌剧话剧

双城周刊|一扇门、两座城——话剧《谁在敲门》背后的双城交响

更新时间:2025-04-01 07:14  浏览量:2

《谁在敲门》剧照。

3月27日上午,重庆市话剧院有限公司党总支书记、董事长张剑匆匆坐上前往成都的动车。

自3月20日话剧《谁在敲门》在重庆大剧院的首站9场演出落幕之后,因为要参加中国话剧协会的相关活动,他飞往了合肥、深圳等城市,几乎没有时间停下来接受观众的喝彩和点赞。只是在他频繁更新的朋友圈动态里,可以看到《谁在敲门》收获的观点一致的共鸣。正如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濮存昕在首演结束后所盛赞的那样,剧中演绎的就是我们的生活。

《谁在敲门》是由重庆市话剧院(以下简称“重庆市话”)和四川人民艺术剧院(以下简称“四川人艺”)首次联合出品的戏剧作品,它不仅开启了一扇反映时代变迁的门,也开启了一扇成渝话剧合作的新门。

演出前,观众在背景墙前拍照、打卡。

同排一出戏 共启一扇门

张剑到达成都的第一件事,便是与四川人艺董事长罗鸿亮碰头,分享出差收获的好消息:敲定了该话剧在深圳巡演事宜。尽管这个消息早就通过电话传达过,但是张剑还是很激动地说起合作谈成背后的细节:“只花了10分钟,10分钟!我就得到了肯定的回答!”

激动过后,两位负责人平复心情,在会客厅坐定,商谈未来的打算:从重庆演到成都,然后在全国多个城市巡演。

为什么会选择《谁在敲门》这部小说来改编?在罗鸿亮看来,这是时代命题与艺术创作产生碰撞的结果。

《谁在敲门》改编自人民文学奖得主罗伟章的同名小说,讲述了川东燕儿坡以老父亲许成祥为核心的许家三代人,在时代浪潮下的命运故事。

2023年12月初,四川人艺、重庆市话的常态化交流平台“川渝话剧双城记”(2024年更名为“成渝国际戏剧双城记”)已经走过7年,两地相关负责人和演员坐在一起开座谈会,就两地合作的新思路、新方向展开谋划。按照他们的设想,两地艺术家同排一出戏是必须交出的一张成绩单!

“其实我们想过很多题材,比如抗战时期川渝两地同为大后方的厚重人文,新中国成立之后修建的第一条铁路成渝铁路等等,都有过讨论和选择,但最终都放弃了。”罗鸿亮笑言。

那么,什么样的题材才能同时让两个院团按下选择键?“就是现实题材!它最贴合我们的生活,但现实题材不容易做得好看,观众可能不喜欢!”张剑直截了当说出顾虑。

2023年12月中旬,全国艺术创作工作会议在成都召开,罗鸿亮和张剑受邀参会。会议其中的一条要求就是:把人民作为艺术表现的主体,把生活作为艺术创作的源头活水,在火热生活中汲取营养、获取题材、激发灵感。

会后,两人不约而同地琢磨起这条要求背后的内涵。12月下旬,一个偶然的机会,四川本土作家罗伟章于2021年出版的小说《谁在敲门》进入罗鸿亮的视野。小说以“父亲的病”为导火索,讲述了许家在短短十余天里发生的巨大变化。许家的一家之长许成祥,因脑出血住院,情况不乐观。许家的儿女们在面对父亲的治疗和去世时,出现了各种家庭内部矛盾和复杂微妙的情绪。‌‌

小说人物众多,每个人物的故事都有详尽的叙述,细腻而真实,让读者仿佛重返现场,“这不就是朴实无华却激动人心的人民的艺术吗?60多万字的小说还没读完,我就已经在想编剧人选了。”罗鸿亮说,他在记录本上列出了一串长长的编剧名字,不断增加又划掉,最终选定了一级编剧喻荣军。

罗鸿亮找到喻荣军,但喻荣军最初并不想接下这个“命题作文”。“你先看小说,看了不喜欢的话就算了嘛。”罗鸿亮以退为进,用妥协的语气说。但他心里其实有底,因为喻荣军的个人经历与小说人物有一定的重合度,应该会产生共情。果然,半个月后,喻荣军就激动地回应:“小说我已经看了三分之一了,这个题材太好了!这个事能干!”

与喻荣军谈妥后,罗鸿亮立马给张剑打了个电话,提到了将《谁在敲门》搬上戏剧舞台的想法。还没说完,张剑就接了话:“你莫慌,是这部小说吗?”他立即拍了张《谁在敲门》图书的照片发到微信上向罗鸿亮确认。

“就是它!”双方一拍即合。

成都城市音乐厅,《谁在敲门》演出开始前的舞台导览,让观众近距离感受舞台的魅力。

门扉开合处 双城共潮声

2024年4月,两地话剧院团正式定下创作话剧《谁在敲门》。

此后,他们先后在上海、广州、北京与编剧、导演碰头。“上海2次,广州3次,北京4次,还有我们分别在重庆、成都开了七八次会,大家不断地商讨剧本创作方向和细节。”罗鸿亮不假思索地说出这些数据。

当年10月1日,喻荣军交出了5万多字的剧本,足足有87页。此后,两个院团开始定演员、建组……整个春节期间,在前期筹备的微信工作群“哪个在kao门”里,每天都讨论得热火朝天。

剧本最终保留了固执的老父亲、挑起重担的长姐、孙辈四喜等26个角色,由重庆市话和四川人艺各自派出13个演员以饱满的戏剧张力呈现,勾勒出一幅乡村家庭个人命运与时代浪潮交织的图景。

3月27日晚,《谁在敲门》在成都城市音乐厅开启5场连演的序幕。当天下午,演员们在后台化妆的间隙,时不时在开着玩笑,全然不似一个多月前刚开始排练时的客气疏离。

“从昨晚开始,我又做‘噩梦’了,又在梦里头背了一夜的台词。”重庆市话演员李成龙饰演的是许家老三儿子许春明,是故事的第一视角讲述者。李成龙介绍,他的戏份重且串联起所有的关键剧情,所以今年初定下由他饰演许春明后,他便投入到紧张的排练中。作为沈阳人,他需要攻克语言关,他着魔一般学习四川方言,梦里都在排练。直到演着演着,大家都开始夸:“春明,四川话说得可以哟。”李成龙才松了口气。

“老三,你今天也要打起精神来哟!”接过话茬的,是许家大姐许春红的扮演者王弋。王弋是重庆市话副院长,极度入戏,是她整个人呈现出的状态,在所有与演员们交流的时刻,她都以“许春红”的形象出现。稍有不同的是,王弋本人语速极快,是典型的辣妹子,但在表演时,她刻意放慢了语速,为的是强化长姐如母那种语重心长的感觉。在此前很多次排练的中,王弋都在找一种感觉,那就是剧中每一次“咚咚”敲门声响起时,她作为开门的人如何演绎出不同的质感。

王弋还透露了一个细节:在排练开始之前,26个演员,不管台词多少,都没有带过剧本上台,从投入排练的那天起就是脱稿,“这也是一种默契的‘较劲’,都铆足了劲头想要呈现一出川渝话剧精品。”

“大姐的话你要听。”四川人艺演员姚东伯也加入了这场调侃,40岁的他扮演的是80多岁的许家老父亲许成祥,他把尾音拉得很长,如同身边的长辈说话一般。

化妆间的门开了又关,复又再开,“许家人”在这里进进出出,演员们在这里亲如一家。门里门外,是两座城所有演职人员对这场极具川渝辨识度的大戏的精心雕琢。

从2月8日正式开排到3月16日在重庆首演,四川人艺的演职人员几乎“住”在了重庆市话,除了中途放了两天假以外,每天都与重庆市话的演员朝夕相对。他们在表演过程中一同揣摩剧本的情节,互相指出对方有哪些可以提升的地方,再在导演王筱頔的指导下,不断调整状态。王筱頔手中的剧本因为反复翻阅、做满记录,显得比原本厚实许多。

“两个不同风格的省级话剧院团能够这样深入地、不分彼此地交流合作,这为戏剧节提供了一个打破院团界限、整合优质资源的范例。”正如王筱頔所说,双方都付出了极大的诚意来成就这部具有审美风格的作品。

《谁在敲门》演员们聚在重庆市话剧院排练厅讲戏。

演家长里短 看人生百态

3月27日下午,成都站的演出正式开始前,成都城市音乐厅发起了舞台导览活动,主要演员化身向导,带领30多位剧迷走进1∶1还原的川东老屋实景舞台:古朴的瓦房错落有致,房前的青石板坝子微微泛着光,仿佛诉说着岁月的沧桑。而当观众亲手抚过这些舞台细节时,仿佛也从木头散发的香气中“穿越”到几十年前的川东地区,感受家长里短中藏着的人生百态。

“我的老家燕儿坡,我都记不得有好多年没回去过了,每回回去我就止步在回龙镇大姐屋头……”当晚,随着舞台灯光渐渐变暗,背着背篓的许春明走到舞台中央,许家的故事也在他的讲述里翻开第一页。

3个小时的演出时间,许氏家族兄弟姐妹各自面临着困境与迷茫:有人在城市的繁华中迷失,有人在乡村的坚守中挣扎。那种真实的刻画,不断令观众共情。每一场演出,观众席上笑声与啜泣声都交替响起。

剧组曾在3月16日和28日,分别于重庆和成都举办了专家研讨会。在专家们看来,这是一部生活含量和文学含量并重的好剧,既有柴米油盐的生活质感,又包含社会转型的宏大隐喻。在重庆和成都两度观剧的一级导演、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查丽芳,认为该剧“有想头、有看头、有嚼头、有挖头,有改头也有盼头”。

3月29日深夜,随着演员的登台谢幕,成都站的5场演出圆满收官,观众陆陆续续走出剧院。此时,成都城市音乐厅门口的主题背景板上,已经贴满观众留下的祝福语,“真诚才是必杀技”“祝话剧叫好又叫座”。

幕布落下,属于双城话剧合作的新路标,正在热烈生长,这或许正是两地话剧人共同的“盼头”。

罗鸿亮讲述《谁在敲门》的创作过程。(本组图片由受访者供图)

相关新闻>>>

半个多世纪的“戏台姻亲”

川渝话剧的“戏台姻亲”,其实早在几十年前就已经结下。

20世纪40年代,中国话剧在重庆流光溢彩,朱丹西、刘莲池等一大批戏剧家奔赴于此,孕育了西南文艺土壤,位于渝中区上纯阳洞13号的抗建堂,见证着这段用文艺冲破黑暗的“黄金时代”。

新中国成立后,西南服务团文艺大队入驻抗建堂,逐步发展成今天的重庆市话剧院。四川人民艺术剧院的故事也在重庆写下序章,其前身之一西南人民艺术剧院,于1953年在重庆成立,1955年更名为四川人民艺术剧院,1958年迁址成都。

2016年,“川渝话剧双城记”启动,60余天推出近20部剧目,受到逾3万人次关注。

2017—2022年,两地持续引入佳作,推动人才交流与培养。

2023年,开设大学生毕业大戏展演,为两地院团输送新鲜血液。

2024年,“川渝话剧双城记”更名为“成渝国际戏剧双城记”,引入多国戏剧作品。

2025年,首次联合出品《谁在敲门》,这标志着双城话剧合作进入深度融合新阶段。

从最初的剧目演出、名家讲堂、交流论坛,再到两地频繁的话剧艺术对话、同演一出戏,成渝两地之间各取所长、互通互融,让西南话剧艺术在新时代焕发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