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乐剧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歌剧话剧

文化杂谈 | 从“盲卡”到“明卡”,“好戏”才真正开场

更新时间:2025-04-01 13:01  浏览量:3

最近,多部舞台剧在开票前纷纷打出“全卡司排期正式公布”等字样,引来市场一片点赞。这些年舞台剧演出市场持续升温,不少爆款舞台剧“一票难求”现象突出,但同时围绕着“盲卡”的争议也始终未停。此番“明卡”开票渐成趋势,被称为行业大事件。

何为“盲卡”和“明卡”?一般来说,舞台剧制作方会为一部作品设置多组演员阵容,在演出开票时,先公布每场卡司是谁,即“卡司排期”再开票的做法被称为“明卡开票”。而不公布卡司排期的情况下进行开票被称为“盲卡开票”。

这些年“盲卡开票”模式带来了大量争议,可见平衡票房与观众体验的困境难以破解。一方面,“盲卡”操作可以避免演出市场过度依赖明星效应,一定程度上防止票房倾斜。例如,某些音乐剧项目,A组是明星演员,场次则一票难求,而B组是普通演员,场次则售票遇冷,一旦采用“盲卡开票”,就可以避免这样的冷热不均。但另一方面,观众的体验感则陷入不佳境地,消费权益受损,明明花了大价钱购票,却没有自主选择到心仪的演员阵容,期待落空,部分观众直言“开个演出而已,却像在开盲盒,要赌运气”“如此卖票,吃相难看”,甚至还有些观众为此花了更多的钱购买了全部场次。此外,从演员角度来说,其积极性也会受挫,普通演员因票房压力难以获得市场认可,还容易形成“强者恒强”的马太效应。

需要看到的是,“盲卡开票”对制作方而言,短期内可以保证票房收益的最大化,但长此以往,则消耗了观众们的热情与信任,不仅损害了观众作为消费者的知情权,也不利于舞台剧市场的良性发展。

“杜绝盲卡”的声讨近期在网上刷屏就是一个例证,已促使“明卡”渐成趋势。4月将首演的音乐剧《宝玉》、舞剧《牡丹亭》等,均以“明卡”形式开票。比如,舞剧《牡丹亭》4月30日首演,当天阵容为胡婕、罗昱文、张引、李倩、于建伟、李政;5月1日场次则是另一组演员阵容。再比如,音乐剧《宝玉》4月25日首演,当天阵容为高扬、张会芳、郭耀嵘等;4月26日下午场则为高扬、陈恬、林润欣等,当天晚场阵容为张泽、张会芳、郭耀嵘等。不少网友表示,早就该这种透明化操作,就跟买东西一样,看准适合自己的再掏钱,不然就是花冤枉钱。

其实,“明卡”的普及将带来诸多积极影响。除了观众的决策权提升,可以自主选择演员阵容外,最重要的是,这或将助推舞台剧市场从“明星经济”向“内容为王”的转型,变“流量依赖”为“质量驱动”。

此举可以倒逼所有演员提升专业水准,倒逼制作方将更多精力投入到选角、排练上,以保障饰演同一个角色的不同演员能有同样优异的表现和具备个人风格的阐释,并积极将每一位演员都打造成明星演员,通过增加剧目解说、演员访谈等来服务观众,让观众认识更多的演员。在让每一位演员都优秀,让每一场演出都精益求精的基础上,还将促使制作方推动市场重构多元的艺术评价体系,使市场得到更良性发展,等等。

此外还有声音表示,“明卡”的下一步是市场分层更精细化,建议制作方可以针对不同卡司制定不同票价,比如推出单场与套票组合,高价票匹配明星场次,低价票吸引新观众,实现票房与艺术传播的双赢。

从“盲卡”到“明卡”,不仅是售票策略的调整,更是舞台剧行业对观众诉求的回应。当市场不再依赖“信息不对称”,演员实力与剧目质量将成为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可见,唯有以艺术为本、以观众为镜,公平的观演关系、健康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实现演出市场的可持续发展。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孔小平

校对 陶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