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传媒学院音乐学院举办非遗文化大讲堂活动
更新时间:2025-04-03 18:08 浏览量:3
为更好地开展非遗文化传承与科技赋能相融合活动,探索传媒类高校以自身办学特色进一步支援地方性经济文化建设的多样化路径,3月26日下午,南京传媒学院音乐学院特邀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海门山歌传承人宋卫香及其师徒团队,在南京传媒学院活动中心举办了以“海门山歌——从口口相传至‘交互性’传播”为主题、并以非遗传承人现场展演与数字化项目建设相结合的“非遗大讲堂”活动。
本次大讲堂由南京传媒学院音乐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钱建明教授主持,活动伊始,钱教授以人工智能时代下的“人机关系”为切入点,阐释了非遗文化传播与数字化技术哲学探索相结合的时代语境与学术机遇,强调了进一步弘扬中华“母语文化”在人工智能时代的特殊意义和价值,并结合自身理论研究成果与当下音乐学院有关“生成式”模块探索的关联及应用实践等,围绕“海门山歌”历史渊源、江海文化特色及其非遗传承人缘起、经验重构等,进行了系统性理论诠释与案例解读。南传百余名师生及非遗爱好者参与,活动现场气氛热烈、交流踊跃。
海门位于今江苏省东南部,东濒黄海、南倚长江下游河口段北侧,古称“东布洲”,素有“江海门户”之称。这里四季分明、雨水充沛,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数百年以来,星罗棋布的众多江口沙群依次并入北岸,使这一带渐变为浅海、泻湖、滨海和沙群低地环境,形成今长江北岸最大的冲积平原,逐渐形成今“江海平原”。海门山歌(与海门山歌剧)是江海文化的“活化石”之一。海门山歌之历史流布与现实影响,从一个侧面见证和参与了长江下游崇(明)海(门)启(东)通(州)等地人们数百年来的乡情民风。以海门山歌人“血缘”“地缘”起始,数十年坚守国家主流文化建设与沙地人文传统相结合的音乐行为与社会实践,为我国非遗项目保护与传承,以及“乡村文化振兴”的多样化路径,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本次活动特邀嘉宾宋卫香,是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海门山歌传承人(家族谱系第三代传承人)、国家级乡土文化人才、国家一级演员、海门山歌艺术剧院名誉院长,她曾多次应邀在中国民歌艺术节、中国音乐学院、上海复旦大学、江苏开放大学、南通大学等高校和国内重大文化艺术活动讲演海门山歌非遗文化。此次,宋院长携徒弟王妍蓉等非遗传承团队10余人来到南京传媒学院音乐学院,他们首先以质朴的清唱和讲演,为现场观众带来《青鱼白鱼请郎中》《推小车》《日出东方白潮潮》《小阿姐看中摇船郎》等长年流传于海门一带的传统山歌,这些以沙地人的方言韵律和乡俗民风为载体的各种叙事山歌和抒情山歌,旋律优美、节奏流畅,在倾诉沙地人历史风貌和家乡情怀的同时,为现场观众带来了乡土浓郁、生动有趣的另一种“南音”享受。与此同时,钱院长在现场同步解析海门山歌的历史渊源与音调特色,指出其“以歌载史”的地缘、血缘等乡土文化价值,引发了在场师生的浓厚兴趣。
作为我国非遗传承与发展的一种重要经验与靓丽风景,上世纪50年代以来,海门山歌剧团的成立和舞台艺术探索之路,不仅从一个侧面见证了江海平原历史演变和人文传统所孕育的“江海平原一枝花”,从淳朴憨厚、充满泥土芬芳的乡野之歌,逐渐成长为“吴歌北衍”背景之下的一个我国年轻剧种——海门山歌剧,其广袤的历史跨度及其舞台艺术内涵与外延,而且以自身特有的舞台表演程式与现代题材剧目的丰富积累、广泛影响,成为我国当代戏曲艺术探索与时代变迁、相关区域“地标文化”建设“交互性”发展的一个重要缩影。正因如此,宋院长在现场饱含深情地回顾了海门山歌剧团建立和发展的种种重要历程,讲述了自己从艺四十多年以来扎根田野、学习民间文化的各种经历,呼吁南传学子“学习非遗、传承非遗,更需扎根民间生活、拓展创新思维”。钱院长补充强调,非遗传承中,博物馆式的保护仅是起点,“活态传承”、发展性传承,才是社会各界应多方协作、“交互性”传播的重要途径。其间,宋卫香的徒弟、来自海门艺术剧院和社会各界的传承人关爽爽、沈学平、姜晓勇姜赛赛等表演的海门山歌剧传统小戏《采桃》《淘米记》《加沙村的后生》等片段,分别以小花旦、小花脸及老生为舞台程式(原型),展现出海门山歌剧众多“行当”丰富多彩的声腔形态和生动有趣的舞台做派,为现场师生拓宽了欣赏传统戏曲艺术的眼界,带来了大家热烈的互动话语。
与此同时,音乐学院师生以河南民歌《蛤蟆洼》、彝族情歌《我的情歌》等参与和回应本次活动的非遗主题,其中,林蒙老师、王薇老师的男女声二重唱《沂蒙山》《春风十里》,不仅具有浓郁的民间音调特色,更体现出他们对于相关曲目有关民族声乐演唱内涵与表现力的深刻理解与驾驭能力。
活动最后,音乐学院院长钱建明教授总结道:“非遗不仅是传统文化的瑰宝,更是一定地理环境、人文传统的文脉和精髓,承载着乡土社会的记忆与家国情怀,南传学子要通过中国非遗文化的深刻熏陶,进一步凝练和提升自己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话语,为科技赋能非遗传播的交互性发展,努力做出自己的探索和贡献。”本次活动通过主讲人的理论阐释、传承人的活态展演,为师生搭建了非遗文化传播的特殊平台。现场学生反馈:“海门山歌的方言韵律以及它优美的旋律散发着泥土的芬芳,不仅具有口口相传中的乡土气息,而且通过海门山歌剧的当代舞台演绎,展现出特有的时代魅力,令人着迷”。通过本次海门山歌非遗进校园的活动,大家倍感我国优秀传统音乐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据悉,本次“交互性”非遗传播活动的现场影像及传承人呈现“样本”,已由南京传媒学院音乐学院全部录制加工,并将结合部分人工智能技术进行数字化加工与提炼,“生成”相关专业方向系统性数字人(课程)系统,为赋能相关非遗项目的展演与传承发展,提供数字化技术支撑。
图文来源:南京传媒学院音乐学院
编委会:周洁 袁靖涵 舍春 桑迪
栏目主编:周洁
联合出品:
南京报业集团江豚新闻融媒体中心
江苏教育频道《名校名家行》栏目组
本平台及网站发布内容,由江苏新魅力校园融媒体中心原创或者甲方授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如若发现我们的内容使用了第三方素材,请权利人联系我们洽谈授权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