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不思音乐:草原的天籁之声
更新时间:2025-04-11 10:15 浏览量:7
火不思是一种蒙古族传统弹拨乐器,为四弦琴,有琴箱、琴杆、琴弦、琴品、琴头、琴轴、音孔、琴码,音品按十二平均律排列。音箱边缘绘有蒙古族传统图案,造型富有特色。其音响圆润、浑厚,音色柔和、优美,根据演奏音响效果可设计制作低、中、高音火不思。其表现形式主要用于弹唱,可以独奏、合奏、伴奏。
火不思音乐的文化价值不仅体现在音乐的独特性上,还表现在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上。今年,火不思音乐入选第八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近日,记者走进火不思音乐排练厅,清脆灵动的演奏声从不远处传来,内蒙古草原母亲河艺术团的火不思团成员正在专注排练。
“火不思形似琵琶,又与琵琶有着明显不同。四根琴弦震动,会发出清脆的声音。无论是乐器的样子还是声音都极具民族特色。”火不思音乐非遗传承人乌云图雅告诉记者。
乌云图雅的姐姐是一名乌兰牧骑队员。她自幼在姐姐的熏陶下,对火不思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每当姐姐演奏火不思时,她总是好奇地围在一旁,仔细观察姐姐的每个动作,尝试模仿姐姐演奏。即便因为长期练习手上满是老茧,她也没有放弃学习。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多年的坚守与热爱,乌云图雅成为火不思音乐呼和浩特市市级非遗传承人。
“火不思”在蒙古语中是琴的意思,见于元代,盛行于明代,清代被列入国乐。传统的火不思形似饭勺,琴杆较长,共鸣箱较小,由于音箱蒙有皮膜,因而音色富有浓厚的草原韵味。
乌云图雅一边演奏,一边告诉记者,在演奏火不思时,要左手按琴弦,右手执拨片,指法有弹、挑、双弹、双挑、拂、扫、分扫、滚、打、滑等,可弹双音或三、四条弦上的和声。火不思发音清晰、明亮,音响圆润、浑厚,音色柔和、优美,可用于弹唱、独奏、合奏或为歌舞伴奏。其经典独奏曲目有《阿其图》《花马》《欢乐的草原》《诺恩吉雅》《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锡林河》等。
为了更好地传承火不思音乐,2017年,内蒙古草原母亲河艺术团总团团长巴达玛女士成立火不思团,乌云图雅任团长,并聘请自治区级火不思非遗传承人乌日娜为老师,初期有30多名学员。乌云图雅告诉记者:“火不思团成立初期,没有固定的学习排练场地,上课排练都是临时找地方,但是大家没有放弃,经过不断努力,让更多人了解了火不思音乐。”
为了让古老的火不思在现代焕发新生,乌云图雅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个传承者的责任与担当。她带领火不思团的成员们积极参加各类演出,让火不思音乐在广阔的舞台上展现更多风采。火不思团还经常走进校园、社区等地演出,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并学习火不思音乐。乌云图雅时常向身边的亲朋好友传授火不思的演奏技法,不断扩大其影响力。她说:“我希望通过老一辈传承人的悉心指导,能够使年轻一代掌握传统技艺,同时也把我们对火不思音乐的热爱与坚守传承下去。”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我希望创作更多的火不思音乐作品,为观众带来更多的火不思音乐演出,让更多人感受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乌云图雅说,未来,将继续致力于弘扬火不思音乐,在火不思音乐世界里打造属于自己的艺术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