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乐剧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歌剧话剧

乐迷“撤出”音乐节:夜排排不赢,带牌带不进,被粉圈完爆

更新时间:2025-04-24 22:39  浏览量:3

作者|奔奔、芭乐

这不是小乐第一次参加音乐节,却是第一次因为参加音乐节感到挫败。

前段时间,她参加了一场在贵阳的音乐节,进场之前她将应援旗藏进衣服里,抱着12分的紧张准备闯闸机,旗上是她喜欢的一支乐队的名字,摇旗是乐迷在音乐节上的应援方式。

很不幸,她被安保当场拦下。但在交出应援旗的一瞬间,小乐眼睁睁看着几个演员粉丝通过了安检,而10分钟前,她还看见她们在排队通道藏大旗,旗杆和旗面分开,放进两个人的背包夹层里,就这样从容地带进现场。

“大人,时代真的变了。”小乐对娱乐资本论苦笑着说,她一面抱怨演员粉占了本应属于乐迷的前排,一面认为有人家夜排的毅力,和藏东西的执行力,乐迷打不过那太正常了。

最近演员“大闹”音乐节成了常事。先有丁禹兮音乐节首秀,一头蓝发表演迪迦奥特曼主题曲《奇迹再现》,后有五一假期音乐节官宣罗云熙、张晚意、任嘉伦、张新成和赵露思等大量演员,招来网友锐评:“我们内娱演员似乎有个伟大的唱跳梦”。

已经去过音乐节现场的粉丝在社交平台上分享着各种“绿海”的图片,准备去现场的粉丝正准备着应援物、组织着夜排。

粉丝的应援彻底让原本音乐节的受众傻眼,现场不再是黑压压一片,在灯牌海的助攻下,台下比台上亮。而场馆外则是从24小时前就开始排队的粉丝,大量的易拉宝、应援水牌、花架各式花样摆放……

在与4个演员粉、3个乐迷交流的过程中,娱乐资本论看到了音乐节阵容转向下的两种狂热。最初的乐迷守着既定的厂牌,怀念“纯粹”的时刻,坚决抵制演员们来搅乱这片净土,而演员粉丝们则高呼消费即合理,翘首以盼着下一次会面。

演员跨界跨到音乐节,乐迷怒了,粉丝乐了,但无论如何,这场音乐节,办下来了。

愤怒的乐迷:演员粉懂什么是音乐吗?

“糊坛就这样无能,让演员打进音乐节。”

面对各大五一期间音乐节官宣的演员阵容,传统乐坛粉丝表示着“不理解,不尊重”,“演员演你的戏就好了,还要分一碗乐坛的羹?”在这部分乐迷看来,音乐节不欢迎跨界,也不相信跨界。

在乐迷眼中,这两年音乐节阵容确实变得越来越诡异。

翻车主持人张大大、“种地节目”出来的“农人”十个勤天、推理节目出来的“院人”火树、蒲熠星等都在音乐节上表演过,“老番茄这种up主跨界出歌办一些粉丝专场我可以理解,但像火树老师去音乐节我就很疑惑。”小乐说。

小明对演员参加音乐节是明确“say no”的,在他看来,这些跨界的演员甚至可能并不称得上是演员,“我更想叫他们流量明星,演戏都演不好的演员,用跨界挑战自己的名头来上音乐节,营销包装让我反感”。

“他们有什么作品吗?会唱歌吗?出过专辑吗?喜欢唱歌的演员先发专辑开个小点的演唱会再说”。

尽管有的粉丝极力证明自担有自己的专辑和作品,也具备一定的唱歌实力,但小明认为,这样的实力或许只是“仅粉丝可见”。

在小明看来,流量明星来音乐节本质就是割韭菜。他们拿着高昂的演出费,却没办法给到同等质量的舞台。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娱乐资本论,当下音乐节的报价的确水涨船高,新生代艺人报价通常在10~20万,流量艺人报价能上百万。

网传艺人音乐节报价

除了对艺人“准入资格”的考察之外,乐迷还想吐槽的是各式粉丝行为。

在乐迷看来,粉丝们目的明确,如果不是自家演员出场,他们更倾向于站在下面玩手机;临近他们追的艺人出场,他们会大声应援,亮起灯牌。这样的做法是对台上演出者的不尊重,同样也影响着台下普通观众的观感。

前排应援的演员粉:我花钱,我进场,天经地义

粉丝可理解不了乐迷的“清高”。

她们认为“参加音乐节看什么出身,唱得好就行。”况且,粉丝也并不认为自担不具有参与音乐节的资格,像罗云熙、任嘉伦此前都有过男团背景,也早已出过专辑和单曲,丁禹兮和赵露思更是手握抖音热曲——谁没听过几句《消散对白》和《好像掉进爱情海里》呢?

在演员粉看来,演员参加音乐节是实实在在给音乐节“贴金”。她们只知道演员来表演,粉丝看表演,票卖出去了,音乐节赚了,这不是多赢吗?

罗云熙粉丝momo此前并没有参加音乐节的习惯,没去之前,她认为音乐节就是“类似于 party 或者大型蹦迪那种,以前听说的音乐节好像都比较摇滚。”

丁禹兮粉丝石棠是第一次参加音乐节,为了参加音乐节,她预先做了许多功课。可以说,演员参加音乐节确实吸纳了许多非过往音乐节的受众进入市场。

初次音乐节,很多演员粉最开始并不了解音乐节的行情和规则,开票时在受票方“饥饿营销”的态势下大肆抢票,开票时vip票和学生票一售而空,“很多人为了买到vip票找代拍,花了比官方定价更高的价钱”,最后,石棠在其他售票平台上仅花费百元买到了普通区的票。

不断变换的音乐节门票价格

相比于普通区,VIP区域因为离舞台更近,在前排能多和表演者互动,而显得更有价值。

石棠告诉小娱:“vip区域的氛围会好一点,在前排会有互动”。

一场音乐节的vip区通常只比普通区贵100-200元,这对于粉丝来说相当划算。

歌手黄誉博的粉丝多多就是因为在vip区感受到了“饭撒”的威力,才日渐不可自拔,从一开始只是好感路人,到现在变成了死忠粉。“站在前排,你跟他打招呼或者比心,他回应你”。

她以往也有看音乐节的习惯,但通常在普通区后排当“闲散人员”,只体验音乐节氛围感。但粉上黄誉博后,出于对“饭撒”的渴望,多多第一次参与了夜排。

因为音乐节并没有固定座位,站位都是随机的,因此先入场的人就能够站到前排。所谓“夜排”,就是观众为了能够更早入场,站在更靠前的位置,提前一夜,甚至两夜在入场通道排队等候入场。

多多曾经从表演的前一天晚上8点排到第二天上午12点,“好累,而且因为是6月份好热好热,排的时候就觉得时间怎么这么漫长,因为音乐节他上场也就 30 分钟,但是我们要等整整一个晚上。”

对粉丝来说,夜排并不是一个轻松的事情,她们需要提前准备吃的、喝的、席子等必备用品,还要度过漫长的夜晚才能等到第二天的表演。

但多多仍旧认为这是值得的,“因为都是小女孩,不管谁的粉丝我们会互相送吃的、喝的,互相关心,然后打牌、聊一聊音乐。”有着相同经历,身处同一空间的粉丝在彼此之间的认同中产生联结。当然更重要的是正式演出的当日,多多有机会在第一排和idol互动“他还读了我举的大旗上的文字”。

对于演员粉来说,音乐节是一个更有性价比的追星方式。

演员不像歌手、idol,他们没有大量的演唱会曝光,以往也不是音乐活动的常客,粉丝追线下的机会更少。想要追演员,他们通常只能通过见面会、颁奖红毯、品牌活动的方式,而这些活动的名额通常握在黄牛手里,一个名额的价格通常不会低于四位数。

但音乐节门票最贵也不可能超过1000,通常在200-500元之间。阵容比较差的音乐节,到开票前门票甚至能跌到100元上下。“音乐节前两排是一个努力努力就能得到的位置,但演唱会(前排)那就是靠氪金。”多多说道。

靠打折一百左右的门票,就能解锁与偶像呼吸同一片空气的亲密感。这场“双向奔赴”之外的质疑和不解对粉丝而言似乎就并没有那么重要了。

回不去的音乐节,也不需要回去

无论在乐迷或粉丝心中的意义是什么,回归本身,音乐节始终是一门生意。

因此,当乐迷哀叹“再难有那样纯粹的音乐节了”的时候,他们心里也清楚以前的模式就是走不通了。他们一边怀念以往音乐节“开火车”,摇头的氛围,一面也承认,如果没有赵露思,单靠乐队和民谣歌手,票不会这么好卖。

在独立音乐圈子里,既有大众号召力,能够承担起音乐节所需要的成本的艺人少之又少。“像崔健、郑钧,他们的确能代表音乐,但他们带来不了票房。”

摇滚范儿的音乐节好卖票的越来越难凑,有风格的小众乐队都凑起来但又不好卖票,导致现在市面上就是那些“刷脸熟”的乐队。

“万能青年旅店、二手玫瑰、新裤子、痛仰、朴树等艺人在带票房能力上是头部,随后是一批《乐夏》出来的乐队,而在节目停办之后,有号召力的新乐队就没再出现了。”乐迷滚滚对小娱说。

据小鹿角智库统计,2023年音乐节数量为560场,2024年骤降至380场,音乐节市场的降温趋势明显。今年3-5月的音乐节中万能青年旅店与夏日入侵企划出场9次,内容同质化导致音乐节难形成差异化,因而寻求新的能“带票”的艺人是求生的本能。

滚滚认为:“音乐节的票越来越贵,也越来越难卖。18年的时候我一百两百就能看到阵容非常好的音乐节,现在要请齐这些阵容很难,而且价格不止翻倍了。”

仙人掌音乐节8年(2018-2025)价格变化 (图源网络)

今年,有不少的音乐节因为不可抗力取消,除却一些真的难预料的情况,乐迷对这个“不可抗力”心知肚明:就是票卖不出去,音乐节办不起来。

正因如此,音乐节主办方迫不及待地需要寻找音乐节的“新面孔”。

据悉,音乐节投资成本从早年的500万已经飙升2025年的1000万起,去年有媒体算过艺人成本占比就高达70%-80%,但同时跨界的演员往往有些歌手梦,票价会更合理,这也意味着,演员类艺人的购票转化率不低,性价比也更高。流量艺人的入局让主办方看到了新的解法。音乐节的“纳新”之旅,从“卷”高质量音乐人变成了“卷”演员。

AI作图 by娱乐资本论

关于粉丝和乐迷的矛盾,音乐节也找到了一些解决办法,例如将流量艺人、演员与独立音乐的乐队、rapper分到两天,把粉丝和乐迷分开。

即便如此,两天的票价仍保持在同一水位,还是被流量艺人给拉高了。而且当音乐节开始与演员绑定,演员名字频繁出现在音乐节官宣海报上时,争议就一定会发生。

对此,还是得气势较弱的一方妥协、让步。乐迷小乐表示“对喜欢的乐队该支持还是会支持,但后面还是更多去看livehouse,去地下现场吧,那是纯粹的摇滚乐该待的地方。”

而对粉丝来说,冲音乐节已然是当下的大势,让音乐节布满应援色的灯牌,将会成为他们新的荣光。

1分钟速读

本文讲的是现在国内音乐节出现的新现象:越来越多的演员开始参加音乐节表演,结果引发传统乐迷和演员粉丝之间的"地盘争夺战"。

主要矛盾点:

乐迷炸锅:老观众觉得音乐节变味了,吐槽"演员跑来抢饭碗"。他们抱怨前排被粉丝夜排霸占,应援灯牌亮得像演唱会,破坏了原本自由随性的氛围。更有人质疑演员根本没音乐作品,纯属蹭热度捞钱。粉丝反击:演员粉觉得花钱买票天经地义。她们把音乐节当追星现场,连夜排队、藏应援物各显神通,认为能帮音乐节卖票就是硬道理。很多粉丝第一次接触音乐节,觉得花几百块就能近距离看偶像很划算。

背后原因
音乐节现在日子不好过,成本翻倍但卖票越来越难。传统摇滚乐队阵容同质化严重,观众看腻了。主办方发现请演员能带流量,哪怕被骂也硬着头皮上,毕竟"能活下来最重要"。

未来趋势
虽然两边互相看不惯,但市场选择很现实——用演员名字官宣确实更好卖票。有些音乐节尝试把演员和乐队分开两天演出,但票价还是被流量抬高了。老乐迷可能转向小型livehouse,而粉丝应援灯牌占领音乐节的现象会越来越常见。

简单说就是:音乐节为了生存向流量低头,老观众和追星族在同一个场地较劲,谁掏钱多谁话语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