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乐剧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歌剧话剧

熊晓杰:一个放肆青春的中年男人

更新时间:2025-04-23 06:11  浏览量:1

我搞了一个“首席领学官”的媒体平台,目的是为了向业界顶尖的人物学习、向身边的人学习。这时我想到了熊晓杰,我要采访他。

我经常看熊晓杰的“熊晓杰说文旅”的自媒体号,里面全是“干货”,很受启发。我以为这样的内容定位很难坚持,但几年下来,他却定期更新,如今已经做了近200条视频。他还就此出版了《熊晓杰说文旅——实战营销操盘笔记》的书。吴晓波、秦朔、王志纲、封新城等等大咖好友都撰文推荐。秦朔说:“熊晓杰是中国文旅界能将理论和实践结合得很好的极少数人之一”

他曾在中国文旅行业头部品牌长隆集团工作了14年,负责市场和营销工作,他开创主题公园与强IP深度合作先河:打造了主题公园与《爸爸去哪儿》、《奇妙的朋友》、《奔跑吧兄弟》、《中国好声音》等中国娱乐顶级IP联合营销经典案例。并成功将此模式延伸至好莱坞,缔造出包括《功夫熊猫3》等大片的合作案例,成功将长隆品牌与好莱坞电影进行深度捆绑,为企业打开国际品牌营销的大门。

在此之后,熊晓杰又独立创业,建立了自己的公司“时代文旅集团”。

我与熊晓杰认识几十年了,他内敛、含蓄,然而却张力十足。2000年初,我在媒体搞“华商名人俱乐部”,而他则在另一家媒体搞“生于六十年代俱乐部”。很显然,我的那个俱乐部是“功能性诉求”,而他则更关注社群的“情感关系”。功能性诉求下的人与人的连接是表层的,而情感关系才是深层而稳固的。或许当时他就意识到了这一点,但我那时显然并没有意识到。

知名作家许知远是“70后”,几乎在同样的时间,他写《那些忧伤的年轻人》,把眼光放在与他同龄的“70后”身上。

但“70后”的“忧伤”显然不是“60后”的标记。

2014年,熊晓杰在下海九年后、正要告别40岁门槛的时候,他觉得有必要通过一场大的仪式,来彰显一下他这9年来被朝九晚五的生活所掩盖的本色。他邀约了大湾区和全国的企业界、文化界、音乐界、媒 体界、营销界的300多位朋友,举办了一场叫作“这就是放肆青春社群和一年一度音乐会的来历。

放肆青春社群的前身就是“生于六十年代俱乐部”。它是生于六十年代精神和社群运营精神的延续。这种精神指的是使命意识、创新精神、现代观念、传统情结,等等。

这个朋友间众筹的演唱会有自己的定制服装、有专门设计的手势和视觉符号。有《超级中年》专著和《一群人的回家》、《1026》等三部纪录片。

最大的一次规模是3000人;最壮游的一次是远赴美国伍德斯托克音乐节现场演出。他们为每次演唱会精心设计主题,从《乡村路带我回家》、《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的故乡在八十年代》、《逝水流年》到《太阳照常升起》,每一个主题都能引发社群集体共情和狂欢。

如果我是熊晓杰,就这一件事,就够我骄傲一辈子。

所以我说,熊晓杰是个很有张力的人。

熊晓杰同时还是个很专注的人。他说他自己:“16年干传媒,20年干文旅,一生就干了这两件事。”但我回应说这两件事本质上是同一件事,他听后对此立即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