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乐剧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歌剧话剧

安徽省话剧院非遗话剧《匠心》获评文化精品工程

更新时间:2025-04-26 12:50  浏览量:3

## 《匠心》出圈背后:一场非遗与话剧的"破壁"对话

当安徽省话剧院非遗题材话剧《匠心》获评文化精品工程的消息传来,不少观众才惊觉:原来非遗还能这样"玩"?这部以徽州传统工艺为背景的话剧,不仅让木雕、宣纸、歙砚等非遗技艺在舞台上"活"了起来,更用当代戏剧语言解构了传统工匠精神,创造出一种全新的文化体验。非遗与话剧这场看似不搭界的"破壁"对话,正悄然改写着传统文化传播的规则。

《匠心》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打破了非遗展示的窠臼。传统非遗展演往往陷入两种极端:要么是博物馆式的静态陈列,让年轻人望而生畏;要么是过度娱乐化的改编,失去文化本真。而《匠心》选择了一条中间道路——它用戏剧冲突包装文化内涵,将徽州工匠的执着与当代社会的浮躁置于同一时空对话。剧中老匠人面对工业化冲击时的坚守与彷徨,恰是当代人精神困境的镜像。这种"非遗+"的创新表达,让古老技艺有了温度,让工匠精神可感可知。

在表现形式上,《匠心》大胆启用跨界融合的舞台语言。传统徽派建筑的飞檐翘角被解构为现代舞美的几何线条,工匠的雕琢动作被提炼成富有仪式感的肢体表演,甚至运用多媒体技术让歙砚上的纹路"流动"起来。导演陈磊坦言:"我们不是在复原非遗,而是在创造一种关于非遗的当代想象。"这种不囿于传统的创新勇气,恰恰是对工匠精神最好的传承——正如剧中台词所说:"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

《匠心》的成功出圈揭示了文化传播的新逻辑。在信息碎片化时代,年轻人更愿意为"有故事的文化"买单。该剧通过塑造鲜活的人物命运——如为守护祖传技艺放弃城市机会的年轻传承人,让非遗不再是教科书上的名词,而成为牵动观众情感的生命叙事。演出结束后,不少观众自发搜索剧中出现的徽州三雕技艺,这种由艺术体验引发的文化探索,比任何说教都更有效。

《匠心》现象给我们重要启示:传统文化复兴需要创造性转化。数据显示,我国非遗项目已达10万余项,但"养在深闺人未识"的不在少数。话剧、影视、游戏等现代艺术形式,完全可以成为非遗活态传承的新载体。当非遗元素自然融入剧情而非刻意展示,当工匠精神通过人物命运而非口号传达,传统文化的传播就能实现从"送文化"到"种文化"的质变。

《匠心》的舞台落幕了,但它开启的思考仍在继续。在非遗保护与传承这条路上,我们或许需要更多这样的"破壁"尝试——用当代审美激活传统基因,用创新表达延续文化根脉。正如剧中老匠人教导徒弟时所说:"刀法要准,但心法要活。"传统文化的传承之道,不也正该如此?当越来越多的非遗项目找到自己的"话剧《匠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必将迎来更广阔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