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乐剧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歌剧话剧

话剧《德龄与慈禧》获好评:何赛飞演绎复杂慈禧形象

更新时间:2025-04-26 14:30  浏览量:4

## 何赛飞版慈禧:当"老佛爷"走下神坛,我们看到了什么?

"老佛爷"慈禧太后又一次登上了话剧舞台,这一次,她不再是被历史教科书简单定性的"顽固派首领",不再是影视剧中脸谱化的"反派角色"。在话剧《德龄与慈禧》中,何赛飞用她精湛的演技,为我们呈现了一个立体、复杂、甚至令人同情的慈禧形象。当这位执掌大清帝国近半个世纪的女人走下神坛,我们突然发现,历史人物的评价从来不该是非黑即白的判断题。

何赛飞的慈禧首先令人惊艳的是其颠覆性的形象塑造。舞台上,她不再是那个威严不可侵犯的皇太后,而是一个会在颐和园赏花时露出少女般笑容的女人,一个会因德龄讲述西方见闻而眼睛发亮的求知者,一个在夜深人静时对镜自怜的孤独老人。何赛飞用细腻的微表情和富有层次感的台词处理,让这个历史人物突然"活"了过来——她的顽固背后是对变革的恐惧,她的专横之下是权力的不安全感,她对西方的排斥中又夹杂着难以掩饰的好奇。

《德龄与慈禧》最精彩之处在于它构建了两种文明的对话场域。通过德龄这个受过西方教育的宫廷女官视角,观众得以重新审视那个站在时代十字路口的中国。慈禧对铁路的恐惧、对电灯的排斥、对民主的嗤之以鼻,不再被简单解读为愚昧无知,而是传统文化面对现代性冲击时的本能防御。何赛飞在表现这些场景时,刻意避免了夸张的表演方式,而是用困惑的眼神、迟疑的语调和紧绷的身体语言,展现了一个传统权威面对未知世界时的真实反应——这种反应既有可笑之处,也有令人动容的悲情。

在权力面具之下,何赛飞版慈禧最打动人心的是她展露的人性脆弱。第三幕中,当慈禧得知光绪帝的维新计划时,那段长达十分钟的独白堪称表演教科书——愤怒、失望、恐惧、悲伤如潮水般交替涌现,最终化作一声长叹:"他们都说我贪权,可这江山,我能交给谁呢?"这一刻,观众看到的不是一个历史罪人,而是一个被时代洪流裹挟的无奈老妇。何赛飞用她极具张力的表演告诉我们:历史评价往往简化了人性的复杂,而好的戏剧就是要还原这种复杂。

当代观众为何会对这样一个历史人物产生共鸣?或许正因为我们同样身处剧变时代。当新技术颠覆传统行业,当全球化冲击本土文化,当社交媒体重塑人际关系,我们每个人都在不同程度上体验着慈禧当年的文化焦虑。何赛飞的表演之所以引发热议,正是因为她让观众在历史镜像中看到了自己——面对变革时的抗拒,面对未知时的恐惧,面对传统消逝时的不舍。这种跨越时空的情感共鸣,正是历史剧的当代价值所在。

《德龄与慈禧》的成功提示我们:在评价历史人物时,需要警惕非黑即白的思维陷阱。何赛飞没有为慈禧"翻案",而是通过艺术真实展现了历史真实的复杂性。当观众离开剧场时,带走的不是简单的道德判断,而是对历史的敬畏与思考——这或许就是话剧艺术最珍贵的馈赠。在人人急于站队的时代,能够欣赏复杂性的心灵,本身就是一种难能可贵的文明素养。

当大幕落下,何赛飞塑造的慈禧形象长久地萦绕在观众心头。这个既强势又脆弱,既开明又保守,既残忍又柔情的复杂形象,最终成为一面照见历史与人性的魔镜。在快餐文化盛行的今天,能够静下心来品味这样一个复杂角色,本身就是对思维深度的一次有益训练。而这,正是《德龄与慈禧》超越一般历史剧的艺术高度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