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原创文化精品 | 中国音乐学院《丝路回响——“敦煌”主题作品音乐会》
更新时间:2025-04-27 10:23 浏览量:3
编者按:中国音乐学院以“承国学、扬国韵、育国器、强国音”为办学理念,秉承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积极建设“中国乐派”,努力推动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内提升传播力与影响力。《丝路回响——“敦煌”主题作品音乐会》正是学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探索中国传统音乐创作发展之路的一次有益尝试。
《丝路回响——“敦煌”主题作品音乐会》分为西洋管弦乐和民族管弦乐两场不同形式的音乐会,共14部作品。所有作品皆以“敦煌”为主题,全方位呈现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教师对丝路文化的创新性理解与创造性表达,传递“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的创作思想,融汇多种音乐元素,将古老的敦煌文化与现代音乐巧妙结合,展现出中国音乐的独特魅力,以期达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美学旨归。
西洋管弦乐专场:
《塞下曲》以具有中亚风格手鼓节奏的律动,掀开音乐会帷幕。作曲家利用交响乐队的色彩性与造型性,表现边塞诗歌中所描绘的一幕幕场景。
《莫高窟·16》取材于敦煌莫高窟同名石窟,恢宏的千年岩彩壁画在音乐中徐徐展开,让听众感悟到宇宙的浩瀚与和谐。
《千年一瞬万年歌》为女高音、管弦乐队而作,作品大气磅礴,温婉深沉,女高音歌唱家运用精湛的技巧和温润的音色,倾情演绎敦煌穿越时空的艺术魅力。
《漠上行》注重在管弦乐队丰富的色彩与音响张力控制下,表现西行者艰苦跋涉,探索东西文化友好互通交流之路。
《盛世》以简约的材料构建起精美的声音建筑,通过音响体的流变塑造出丰富的音响形象,试图以敦煌之美投射出当代中国兼容并包、海纳百川的大国风范。
《印痕》采用帕萨卡利亚形式,表现不同时空中西文化的碰撞与交汇。
《春度玉门关》(唢呐协奏曲)中,唢呐演奏家高超的技巧和艺术感染力,与乐队声部交织推进,赞美了河西走廊和边疆建设的伟大成就。
民族管弦乐专场:
《敦空·煌鸣》共分为慢、快、慢3个部分。慢板中弹拨乐的音色好似有穿越之感,把人带入壁画中梵音袅袅的古代。转入快板后节奏、节拍多变,不安定感亦可追溯到近代敦煌的命运多舛。曲末,辉煌的曲调仿佛让人回到当下,意在表达作曲家心中对敦煌这一璀璨文化的无限景仰之情。
《乐舞·翩跹》(箜篌协奏曲)由竖箜篌带有孤寂、空灵的音乐材料引入,与乐曲主体部分的现代箜篌音响形成呼应。两种箜篌的音色对比,仿佛实现了一场跨越千年的穿越之旅。作为从壁画里“走”出来的乐器,箜篌将敦煌壁画的灵动之美演绎得淋漓尽致。
《弥新》乐曲展现了敦煌寺庙中的多种音景。第一部分中,5个不同寺庙钟声合成的音色交替出现。随后,木鱼的敲击声逐渐被“投射”至整个乐队。这些曾经响彻敦煌的声音穿越千年,昭示着敦煌文明的历久弥新。
《敦煌遗书之归义军秘史》(琵琶协奏曲)作曲家通过琵琶协奏曲的形式,表达作品中带有“随想”和“抗争”的两个部分。随想部分带有长气息的乐句组织,烘托出强烈的历史沧桑感和神秘的异域风情。抗争部分则借助琵琶与乐队,在不同节奏形态及多层次音色布局等方面形成对比,展现中华民族在强敌环伺之动荡时代中,不畏强敌的勇气和坚持文化传承的决心。
《丘·沙·月》标题的三个关键词“丘、沙、月”分别代表3个不同的结构部分,亦表现3种不同的音乐形象和意境氛围。浩瀚的沙丘,沉重而威严,荒芜而凄凉,让人顿生敬畏并感叹不已。沙粒虽渺小,却是沙丘的基本分子,聚集在一起的无数沙粒,会形成巨大的能量,令自然界发生奇异的变化,也改变人们的心情和感受。
《时光、潺湲往昔》(为扬琴与民族管弦乐队而作)运用扬琴与民族管弦乐队协奏的形式,表达作曲家对敦煌壁画历经千年沧桑,依旧涌动生机色彩的解读与诠释。扬琴带有流动式的织体塑造与乐队的多重音色形成融合,表现出岁月匆匆犹如奔赴东流之水的意象。
《天山晟》(柳琴与热普瓦双协奏曲)由不间断演奏的三个乐章组成,分别表达了达坂城旧址、远处博格达峰的自然景观以及当地的人文场景。作品以协奏曲的形式,借助冬不拉与柳琴的双重音色,呈现出西域文化与中原文化交融的缩影。
作者: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