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乐剧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歌剧话剧

音乐节早就变“味”了

更新时间:2025-04-27 21:55  浏览量:3

新音乐产业观察原创文章,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作者 | 凌弋弋

今年五一假期,我们会看到这样的新景观,主业为演员的赵露思、张新成、丁禹兮和张晚意等将纷纷在一些音乐节登台。

演员上音乐节并非新鲜事,陈昊宇去年就在厦门草莓音乐节完成了“首秀”,十年前,同样是在草莓音乐节舞台上,张曼玉献上了自己的“音乐节首秀”。

不过,像今年这样演员“扎堆”跨界上音乐节的现象,确实比较少见。尽管这些演员中,如罗云熙、任嘉伦和张新成的资料里,都有“歌手”这样一个身份,并且发行过不少个人演唱作品。

毫无疑问,音乐节主办方更看重的是他们的“演员”身份,以及这个身份所拥有的“人气”和“流量”。音乐节市场非常残酷,仍然需要不断扩展客群,音乐节主办方借助跨界艺人来提升音乐节的关注度可以理解。

音乐节生态将因此发生一些变化,但在一些观众看来,音乐节早就变味了。

"你说这是一场音乐节?我觉得更像是露营派对。"

刚刚过去的一个音乐节上的95后乐迷Lily苦笑着告诉我们。她已经连续五年参加各类音乐节,但这次,她第一次觉得“不是为音乐而来的人太多了”。

曾几何时,音乐节被文艺青年们视为逃离城市、拥抱自由、与灵魂共舞的乌托邦。近年来,音乐节多了一些新的“身份”,比如,拼盘演唱会。

这种变化无疑跟音乐节参与艺人的日趋多元化有关,十年前的音乐节,参演艺人的气质相对较统一,主要以摇滚乐队和独立音乐人为主,后来多了很多主流歌手、说唱歌手和偶像艺人,如今又来了“演员”。

有人因此给音乐节赋予了一个新的“身份”,粉丝见面会。演员们的粉丝们去音乐节是为了听他们唱歌吗?不好说,但毫无疑问,对于粉丝来说,以这样一种形式见到演员,无疑是一种新鲜的体验,在这个过程中,“见面”的意义要大于“音乐”。

对于音乐节本身来说,没什么损失。“演员”带来的流量能够在预售期迅速拉动票房,社交媒体上的热度也能转化为更高的品牌曝光和赞助回报。

但引发争议也在所难免,这种跨界流量的引入,往往会被认为是对音乐节初衷的一种偏离。一些资深乐迷对此并不买账,认为这会稀释音乐节的艺术性,使其沦为一场“粉丝经济”的狂欢。

在网络上,我们能看到一些网友认为音乐节已经变味了,但实际上,音乐节早就变味了。

“现在的音乐节,感觉更像是音乐嘉年华。”80后乐迷小林说:“过去参加音乐节,感觉是在找同类,现在感觉什么人都有,音乐怎么样不重要,就图个乐子”。

音乐节是从什么开始变味的?有人认为是从2019年开始。只是,当时有人觉得“变味”的原因主要还只是因为票价越来越高。

但音乐节市场的“变味”,早就开始了。2012年,至上励合和棒棒堂在热播音乐节登台,算不算“变味”?2014年,张曼玉在草莓音乐节压轴,算不算“变味”?2019年,当周杰伦站上音乐节舞台,“味”肯定变了。

“以前来音乐节的大多是对音乐有执念的人,现在有太多人只是来凑热闹。”小林说:“让更多人参加音乐节也没错,但我还是会怀念以前的那种‘疯’劲儿。”

不得不承认,过去十多年来,音乐节已经从曾经的乌托邦式的小众乐园变成了嘉年华式的大众狂欢,成为了一个为社交、叙事、情感投射和文旅经济而存在的多功能娱乐场景。

在参与过两次音乐节组织的东子看来,这种转变并非偶然。“市场发展到现在,音乐节已经从一种亚文化的集体狂欢,转变为城市运营的一个项目单元,它承担了太多非音乐的职能。”

东子指出,如今的音乐节不仅要考虑演出质量,还要为合作品牌设计打卡位、为城市带动文旅数据、甚至要上短视频热搜。

归根到底,音乐节首先是一门“生意”,而且,还是一门“难做的生意”。

中国演出行业协会与灯塔专业版共同发布的《竞逐升级、多元发展——2024大型营业性演出市场趋势及特点分析》显示,2024年,国内主要音乐节数量为71个,比2023年少了40.5%。今年前四个月,国内已经十几个音乐节先后宣布取消。

也难怪一位参与过音乐节主办的演出策划者说:“流量没什么不好的,先活下去再说。”

“演员该不该上音乐节?”这在业内并没有标准答案。

一位演出策划人认为,“其实没什么好担心的,只是个别营销事件,成了不了主流。”也有业内人士认为,音乐节靠演员宣传,除了带票需要,也可能是参演艺人咖位不够。“稍微有点咖位的歌手都在办个人巡演。”

演员的加入不是偶然,是娱乐生态选择的结果。一方面,随着音乐节生态的变化,作为“多功能娱乐场景”和“城市运营项目单元”的音乐节,如果要完成KPI,需要更大的流量支持,另一方面,能撑起流量的艺人除了少数国民级歌手,不是“爱豆”就是“演员”。

音乐节的“乌托邦”气质,源于1969年伍德斯托克那样的时代,它象征的是反叛精神、群体意识与音乐理想的共同体。那是摇滚乐的黄金年代,音乐节是青年文化的出口。然而,随着摇滚的退潮、说唱与电子音乐的崛起,音乐节的风格和精神面貌也随之改变。过去那种以音乐为信仰的狂热,正逐渐被多元娱乐需求所取代。

与此同时,社交属性的不断强化,正在重塑音乐节的核心功能。从早年的“乐迷乌托邦”,到如今更像“社交派对+打卡胜地”的复合场景,音乐节可被记录和可被转发的“现场感”,其重要性已经超过音乐本身。

在这样的环境下,音乐节自然会向“流量更大的地方”倾斜,比如科切拉音乐节近年来就不断尝试拓宽艺人选择的边界,从过去以独立、另类、摇滚为核心的审美姿态,转向热情拥抱说唱歌手、K-Pop爱豆、拉丁艺人,这一变化并非偶然,而是精准地回应了一个现实问题,如何在注意力稀缺的时代,重新定位音乐节这样一个重体量的超级IP。

市场会给出自己的答案,观众也会用脚投票。科切拉音乐节近年来门票卖得越来越差也证明了重新定位本身也存在一定风险。

倒是今年的科切拉音乐节上,Lady Gaga用一场史诗级的表演提醒我们,音乐节的核心体验始终是“表演”,最好的表演就是最好的体验,也是音乐节的生命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