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乐剧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歌剧话剧

非遗元素在当代音乐创作中的活态传承 ——以浙江金华为例

发布时间:2025-04-29 09:41:53  浏览量:3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文明活态延续的核心载体,其活态传承已成为全球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命题。《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明确将音乐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领域,并强调了其在维系社会凝聚力、促进文化多样性等方面的重要价值。在数字化生存与全球化冲击的双重语境下,传统音乐类非遗正面临着传承主体断代、传播场域萎缩与表现形式固化等现实困境。本文聚焦浙江金华这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选取婺剧、浦江什锦、金华道情等具有地域标识性的音乐类非遗形态作为研究对象,讨论其在当代音乐创作中活化实践的可行性。

金华非遗音乐形态解构

作为吴越文化的重要分支,婺文化以开放性特质融合雅俗传统,形成非遗音乐生长的独特生态。其文化基因既承袭南宋雅乐体系,又吸纳农耕商贸活动的世俗养分,在南北戏曲声腔碰撞与民俗仪式滋养中,孕育出婺剧、金华道情等多元音乐形态,并与方言声调系统形成深度互构。

婺剧作为浙中戏曲集大成者,其乱弹声腔集中体现结构程式与音乐张力的融合特征。由《三五七》与《芦花·拨子》构成的声腔系统,遵循固定的程式框架,通过灵活调性转换与“紧拉慢唱”板式对比强化戏剧表现。板胡与小唢呐构成的“刚柔对位”音色体系,配合锣鼓经形成独特的音乐语汇。这种音乐思维在浦江什锦班得到延伸发展,其“丝竹锣鼓一体化”编制将笛子主奏与板胡支声复调有机结合,通过十番锣鼓节奏谱系调控乐曲情绪,《花头台》等曲牌展现出五声调式短曲的叠加魅力。

金华道情以方言声韵为基底,建构起“情筒击节—简板应和”的说唱体系。其五声徵调式框架中,“do-la-sol-mi”四音列构成核心旋律细胞,在《十杯香茶》等经典曲目中演化出13种板式系统。金华道情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朱顺根总结的“随心拍击”理念,既保持娘板的起承转合功能,又赋予即兴创作空间,形成“程式规范与自由变奏”的动态平衡。

上述传统音乐资源与金华其他非遗项目形成了有机的艺术共生关系。如磐安炼火、浦江板凳龙及传统龙舞狮舞等民俗活动中,这些项目通过巧妙运用本土音乐元素,将婺剧锣鼓的节奏体系、传统曲牌的结构范式以及民间曲调的旋律特征进行创造性转化。既有对原生态音乐的直接运用,也有根据表演场景进行的创新改编,通过打击乐与吹管丝竹乐器的有机配合,既保持了地方音乐的文化基因,又增强了民俗表演的艺术感染力,最终形成视听交融的立体化民俗文化景观。

非遗元素在音乐创作中的转化路径

非遗元素在音乐创作中的转化,需依托作曲技术理论提取核心文化符号并重构其艺术表达,实现传统基因与当代审美的对话。笔者试从旋律动机与节奏形态方面描述其转化路径。

旋律动机的引用。音乐类非遗的核心旋律基因可通过“符号提取—解构重组—语境再生”流程融入现代创作。以婺剧《三五七》曲牌为例,其“宫—徵—商—羽”四音列骨架具有鲜明的地域调式特征,通过截取核心动机并运用模进、倒影等作曲技法,可生成符合现代听觉习惯的主题旋律。例如,金华东阳民歌《凤仙花》采用的是五声徵调式,从中可以解构为三音组细胞(Mi、Sol、La)为主要动机,形成具有金华特色的音乐语汇贯穿音乐作品中。同样,在赵季平《乔家大院》配乐中,作曲家提取秦腔苦音音阶的“微升Fa—降Si”特性音程,通过弦乐群模进铺陈,既保留悲怆底色又强化戏剧张力。

节奏元素的裂变重组。传统节奏型可通过数字化裂变与跨界融合焕发新生。如利用婺剧锣鼓的节奏范式可将电子化风格的切片处理与电子脉冲音色叠加后,在实验音乐的创作中转化为具有赛博朋克特质的循环节奏结构。类似地,华阴老腔粗犷、豪放的打击乐节奏,被谭维维与华阴老腔艺人合作时拆解为“人声嘶吼—板胡滑音—板凳敲击”三层声部,通过摇滚乐的强拍位移与变拍子的处理,形成《给你一点颜色》中的跨时空对话。

在“金音华章·乐启新程”金华市迎新精品音乐盛典上,新创器乐作品《徽调》实现了传统乐器的现代化演绎。通过解构与重组婺剧伴奏体系的核心要素,展现了徽胡这一非遗乐器的艺术潜能。作曲家在保留徽胡传统演奏技法(如压揉、滑音)的基础上,借鉴了西方作曲技法中声部对话的逻辑,通过加入混声合唱的编制构建出多层音色对位。徽胡演奏者通过“气口留白”与“音腔润饰”的技法控制,精准再现了婺剧唱腔的审美特质,印证了乐器音色与地域文化的深层互文关系。

婺歌《髯口》则体现了戏曲符号的跨界融合。通过“符号转译—语境重置”策略,实现了婺剧表演程式与当代音乐语汇的有机融合。在音乐形态层面,作品以婺剧曲牌的旋律融入歌唱旋律,歌词创作则巧妙化用婺剧行当术语,形成“戏曲行话到现代语言”的语义拼贴。表演设计上,演员身着大靠,让观众在精彩绝伦的视听体验中重新认知非遗的美学价值,给观众留下该作品“既熟悉又陌生”的深刻印象,印证了传统文化符号的创造性转化效能。

金华民间儿歌作为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其当代转化需兼顾“教育功能”与“文化认同”双重价值。在民间儿歌的教育功能转化方面,童声合唱曲《咯咯叮》,为民间儿歌的当代转化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样本。该作品将金华东阳的民间童谣《数星星》的歌词进行改编,将核心动机通过变奏、派生等方式形成特色旋律。同时加入金华方言的发音,为歌曲贴上金华标签,让观众产生共情。此类实践延续了儿歌“口传心授”的活态传统,更有效缓解了“方言代际断裂”的危机。

上述案例均建立在对音乐类非遗“文化基因”的精准识别之上。《徽调》聚焦徽胡“音腔一体化”的声学特质,《髯口》深挖婺剧程式符号的隐喻系统,《咯咯叮》则激活了儿歌“艺术性、教育性”的双重功能。这些实践也避免了音乐创作者陷入“文化猎奇”或“技术至上”的误区。

发展路径与对策建议

为推动音乐类非遗在当代创作中的活态传承,建议构建“人才培育—教育渗透—协作创新”三位一体机制:一是构建“传承人—专业音乐人—青年爱好者”三级人才梯队,形成“研—创—演”协同体系。政府可通过专项基金(如金华非遗音乐创作计划)联动高校、独立音乐人与民间艺人,建立非遗音乐创客空间,提供设备支持与版权服务。具体实施上,可采取学分置换机制,鼓励学生参与田野采风,如金华高校与道情传承人共建创作工坊,实现传统音乐的数字化转化。二是实施“认知—认同—创新”三阶教学策略:比如,小学阶段将武义花灯歌简化为打击乐游戏,通过身体律动感知农耕文化;初中阶段设置婺剧声腔模唱单元,运用语音识别评估方言与旋律匹配度;高中阶段开展音乐类非遗创编大赛,引导学生基于永康鼓词创作校园歌曲。教育部门应编制教师指导手册,将非遗教学能力纳入考核体系。三是搭建“资源—创作—运营”全流程平台:资源层建立婺剧唱腔、器乐演奏等数据库,通过传习课程实现传统基因代际传递;创作层开发线上协作系统,支持道情渔鼓与电子音效的跨时空创作;运营层引入智能合约分配收益,参照Spotify流媒体服务平台流量分成模式保障传承人权益。该机制既可防止年轻音乐人因传统认知不足导致的创新失范,又能通过市场化运作实现文化价值的转化。

金华音乐类非遗的传承本质是传统基因与当代文明的深度对话。这种文化实践需在守护音乐本真性与推动创新性之间构建动态平衡:既要通过婺剧声腔调式、金华道情即兴节奏等基因密码维系民族音乐记忆,又需将其转化为当代创作的东方美学母题。非遗音乐的现代转化绝非简单的符号拼贴,而是通过“基因重组”实现传统精神的当代转译。通过“润物细无声”的美育渗透,在数字文明时代实现双重价值:既以创新形态激活非遗音乐的艺术生命力,又借乡愁记忆培育民族文化认同,让传统音乐成为“听得见的文化自信”载体,构建传统基因与现代文明共生共荣的新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