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话剧团演员的日常训练曝光,专业态度获赞
发布时间:2025-04-29 20:50:01 浏览量:4
## 十年如一日:南京话剧团演员的晨功日记
清晨五点半,当城市还在睡梦中,南京话剧团的排练厅已经亮起了灯。演员们陆续到来,开始他们雷打不动的晨功训练。这不是为了某场特定演出的突击排练,而是他们坚持了十年、二十年,甚至更久的日常仪式。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句老话,在南京话剧团找到了最鲜活的注脚。团长李明告诉我们,团里资历最老的演员张老师,六十二岁仍保持着晨功习惯,三十年从未间断。年轻演员王梦说:"第一次看到张老师练功时,我惊呆了——那些高难度的形体动作,许多年轻人都做不到。"
南京话剧团的日常训练有着严密的体系。形体训练从最基础的站姿开始,要求演员像"头顶一碗水"般保持平衡;发声训练讲究"气沉丹田",演员们常常对着墙壁反复练习共鸣;台词训练更是苛刻,一个简单的"啊"字要练上百遍。演员陈默笑着说:"我家邻居以为我疯了,每天对着不同的方向喊'妈妈'。"
这种专业态度背后,是南京话剧团几代人传承的艺术信仰。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最困难的时期,剧团发不出工资,演员们依然每天准时出现在排练厅。老演员们回忆:"那时候练功是为了忘记饥饿,但更是因为对舞台的爱。"正是这种精神,让南京话剧团在商业大潮中守住了话剧艺术的纯粹性。
专业训练的成果直接体现在舞台上。在最近复排的经典剧目《雷雨》中,年轻演员们展现出的台词功底和形体控制让老观众惊叹"看到了老一辈艺术家的影子"。观众李女士说:"现在很多影视剧都用配音,但在话剧舞台上,演员的真声直击心灵,这种专业素养令人敬佩。"
南京话剧团训练日常的曝光,恰逢娱乐圈"数字小姐""替身先生"等乱象频发之时,形成了鲜明对比。戏剧评论家王教授指出:"真正的演员应该像南京话剧团这样,把功夫下在观众看不见的地方。他们的专业态度不仅是对艺术的尊重,更是对观众的尊重。"
在这个追求速成的时代,南京话剧团的演员们依然保持着"工匠精神",用日复一日的训练打磨着自己的艺术生命。正如一位老演员所说:"我们不是在坚持,这就是我们的生活。"或许,正是这种把专业变成习惯的态度,才是艺术长青的真正秘诀。
当灯光亮起,大幕拉开,观众看到的不仅是两个小时的精湛演出,更是演员们用无数个清晨积累的艺术人生。南京话剧团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专业,从来不是做给别人看的表演,而是一种深入骨髓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