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沪剧名角到音乐剧“天花板”缔造者:徐俊的破圈人生太狠了!
发布时间:2025-04-30 12:37:31 浏览量:2
"我是徐俊粉丝,当年我妈也是徐俊粉丝"——这句略带调侃的网络热评,背后藏着一位传奇艺术家横跨四十年的人生逆袭。有人追他年轻时沪剧舞台上的风华绝代,有人迷他转型后打造的音乐剧巅峰之作。从戏曲名角到被誉为"中国音乐剧天花板"的导演,徐俊用一句"难,是因为你还在创造",道尽了自己不断突破舒适圈的硬核人生。
一、从汗水浸透的练功服开始的逆袭
12岁的徐俊,每天清晨都在练功房上演着"人肉绞肉机"般的训练。晨功一小时里,俯卧撑200个打底,倒立10分钟结束后,每个人头下的汗渍都能在地面晕染出完美的圆。寒冬酷暑不间断的训练,让他的上衣每天要换三四次,甚至累到连小便都排不出来。这种近乎自虐的训练,锻造出的不仅是戏曲演员的基本功,更是面对人生任何困境都能咬牙坚持的钢铁意志。
当同龄人还在享受青春时,33岁的徐俊却一头扎进了高复班。只有语文、政治两门文化课基础的他,为了考进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在大同中学苦读三年。初入上戏时,面对"物件小品"创作的手足无措,他曾一度自我怀疑。但熬过这段至暗时刻后,凭借多年舞台经验积累的艺术直觉,他在"片段表演"阶段迅速找回状态。直到40岁读完研究生,这位戏曲演员才真正完成了向专业导演的蜕变。
二、用爆款作品改写行业规则
2000年初,当赵志刚拿着《第一次亲密接触》的剧本找到徐俊时,这位新锐导演迎来了人生第一个转机。在传统戏曲与网络文学碰撞的大胆尝试中,他执导的越剧版《第一次亲密接触》不仅斩获多项大奖,更创下央视戏曲频道重播五六十次的惊人纪录。这场跨界实验,让他敏锐捕捉到艺术创新的无限可能。
真正让徐俊在音乐剧领域站稳脚跟的,是他与白先勇的深度合作。从越剧《玉卿嫂》到话剧《永远的尹雪艳》,两人携手打造的文化盛宴,让徐俊的导演才华被业界广泛认可。2015年,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他执导的音乐剧《犹太人在上海》成为上海国际艺术节开幕大戏,这部作品不仅展现了深厚的人文关怀,更标志着他开始探索中国音乐剧的民族化道路。
面对行业普遍追求"短平快"的商业逻辑,徐俊始终坚持"品质为王"的创作理念。他直言:"如果做音乐剧只是为了挣钱,而不顾艺术规律,那注定走不远。"这种坚守在《赵氏孤儿》的成功中得到了最好印证——该剧不仅以创新叙事重构经典,更在全国巡演中创造票房奇迹,用实力证明了高品质艺术作品的市场号召力。
三、用极致标准重塑行业生态
在徐俊的剧组里,"变态式"训练是演员的必修课。出演《哈姆雷特》的金圣权,常常被训练到崩溃大哭。与其他导演不同,徐俊会为每个演员精心设计行动逻辑,大到舞台走位,小到手型姿势,都要求做到极致。他坚信:"演员在舞台上每一秒都必须有变化,否则就是对观众的辜负。"
这种近乎苛刻的标准,造就了国内顶尖的音乐剧表演团队。徐俊的作品中,演员们不仅要有扎实的唱功,更要具备极强的形体表现力和角色塑造能力。在他的执导下,音乐剧不再是简单的歌舞堆砌,而是充满东方美学意境的艺术盛宴。从《白蛇惊变》的写意风格,到《赵氏孤儿》的东方叙事,徐俊用一部部作品重新定义了中国音乐剧的审美高度。
如今,当观众走进剧场欣赏徐俊的作品时,看到的不仅是精彩的演出,更是一位艺术家对完美的执着追求。从戏曲舞台到音乐剧领域,徐俊用四十年时间完成了华丽转身。他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真正的成长,永远始于走出舒适区的那一刻;而那些让你感到"难"的时刻,恰恰是突破自我的最佳契机。在艺术创作的道路上,徐俊从未停止创造,而我们也期待着,这位永远在突破的艺术家,能为我们带来更多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