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岁没了爸,靠吃姐姐奶水活下来,成名后给8个哥姐都买了房!
发布时间:2025-05-03 12:44:46 浏览量:3
三岁丧父,家境贫寒,九个孩子挤在逼仄的小屋里。
为了能让最小的他吃饱,姐姐甚至把自己的孩子都“挤”到一边儿去,让他吃着自己的奶水长大。
40多岁高龄生下他的母亲,为了养活一家老小,起早贪黑地出去卖烤地瓜,哥姐为了供他读书早早辍学打工,而他也没有辜负家人,最终成为家喻户晓的明星。
成名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给八位哥哥姐姐每个人都买了一套房,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这才是真男人。
那么他是怎么从一个吃百家奶的穷小子,逆袭成为“叔圈顶流”?
谁能想到如今稳坐“叔圈顶流”宝座的于和伟,曾经也是个默默无闻的小龙套?
如今国家一级演员等等的闪耀的头衔,是他多年努力最好的证明,也印证了只要是优秀的演员,用实力去演戏,总是会被看到的是会发光的。
观众的喜爱和认可,是他最大的动力,也是他不断前进的源泉,从早年间默默无闻的小龙套,到如今的实力派演员,他用自己的努力和赢得了观众的尊重和喜爱。
而“大器晚成”的标签,于他而言更像是一种勋章,毕竟在40岁之前,他多数时间都在饰演配角,直到演了刘备一角才开始崭露头角。
而在他出名后,最先做的事情就是给家里人买了房子,让他们再也不用颠沛流离。这份感恩之心,这份反哺之情,在如今的娱乐圈显得尤为珍贵,这不仅体现了他对家人的爱,更展现了他高尚的品格。
从龙套到主角的蜕变
回头看看,其实于和伟拿到的奖或许不算多,但每一个代表着他演艺生涯的重要节点。
从白玉兰奖到金鸡奖,这些荣誉背后,是他几十年来默默耕耘和不懈努力,以及一直不忘初心才获得的。
2021年凭借《觉醒年代》斩获白玉兰奖,出演电影《我不是潘金莲》,还获得了金鸡奖最佳男配角。
早年间他在话剧团跑龙套,也曾在各个剧组里扮演无名的小角色,为了争取一个只有五集戏份的小角色,他曾与剧组据理力争,只为多争取500块的片酬。
他这么做并不在于钱多钱少,而在于他对自身价值的认可,以及对表演的尊重,在他看来,角色无论大小都值得认真对待,都应该倾注全部的热情和精力。
于和伟的演艺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也曾经历过彷徨和迷茫,1996年大学毕业后他进入南京前线话剧团,本以为可以大展拳脚,却没想到开始了三年的龙套生涯。
每天重复着单调的跑龙套工作,看不到希望,也看不到未来,他也曾感到失落,甚至一度想要放弃表演。
但他也只是有这样的想法而已,行动上从未放弃学习和提升自己,始终默默地积累着经验,磨炼着自己的演技,等待着机会的到来。
后来他遇到了改变他命运的伯乐高希希导演,从2004年的《历史的天空》开始,到后来的《幸福像花儿一样》《新三国》等剧。
于和伟在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角色,逐渐被观众熟知和喜爱,尤其是他饰演的刘备仁义宽厚,却又充满智慧和谋略,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考入上戏之前,于和伟就已经有过表演的经历,他曾在抚顺话剧团工作,那是在1991年他第一次真正接触到专业表演,也让他对表演产生了兴趣。
他决定报考上戏还是姐姐鼓励他的,正因如此他才有机会开启他的专业表演学习生涯,1992年从东北来到上海。
只是刚到地方,他人生地不熟,第一天就弄丢了行李,幸好得到了同学们的帮助,才逐渐适应了新的环境。
于和伟的成功,更是离不开家人的支持和鼓励,他出生于1971年,是在一个普通的家庭,年幼丧父,上面有八位哥哥姐姐。
因为是家里最小的孩子,所以全家人都非常疼他。
45岁高龄的母亲冒着生命危险生下了他,由于母亲年纪较大,产后奶水不足,于和伟小的时候吃不饱,只能依靠大姐的奶水喂养。
大姐是真的做到“长姐如母”,这份特殊的亲情,也成为他童年记忆中最温暖的部分。
三岁那年父亲突然离世,撇下了这一大家子,他们家的生活本来就不富裕,这下一家老小的花销全都压在了母亲身上。
为了养活九个孩子,母亲靠着卖烤地瓜的微薄收入,起早贪黑,含辛茹苦地拉扯着孩子们长大,抚顺的冬天有零下三十多度,母亲也坚持出去干活。
可以想象那段日子是多么的艰难,为了承担起这个家庭,哥哥姐姐们一个个都辍学打工,把读书的机会留给了最小的弟弟。
尤其是大姐,为了支持于和伟追求表演梦想,卖掉了自己孩子的琴才凑齐了供他读书的学费。
从吃姐姐奶水长大的穷小子,到如今的“叔圈顶流”,于和伟的人生曲折但是励志。
他经历过家庭贫困的煎熬,也体会过身为实力派演员成功的喜悦,但他从开始到现在始终保持着那份纯粹的初心。
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责任,成名后他没有忘记曾经的苦难,而是第一时间回报家人,为八位哥哥姐姐购置新房,这份亲情感动了无数人。
于和伟的成功并不是偶然,而是他这么多年来始终努力的成绩,更是他良好家风和个人品质的体现,谁说寒门再难出贵子?他就是最好的证明。
参考信源
新京报 2017-07-05 于和伟:刘备、曹操之后,最想演诸葛亮
环球网 2020-01-03《走在回家的路上》开播 于和伟重回家乡不忘来时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