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三军仪仗队在莫斯科红场高唱抗日歌曲
发布时间:2025-05-04 23:04:44 浏览量:2
炸裂!中国仪仗队红场唱响抗日战歌,战斗民族当场泪崩!
家人们,国际新闻圈最近炸开了!2025年5月3日,俄罗斯莫斯科红场举行卫国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彩排,咱们中国人民解放军仪仗队一亮相就搞了个大动作——在红场上唱起了《游击队之歌》!这可是咱们抗日战争时期的经典歌曲,现场还有中国留学生举着日本投降的历史报纸,瞬间把气氛拉满。这波操作到底啥意思?为啥在外国阅兵式上唱咱自己的抗战歌?今天咱们就来还原这个燃爆全场的瞬间!
一、红场响起中国旋律!军人一开口就震住全场
当俄罗斯军乐还在红场上空回荡时,中国仪仗队的脚步声像敲鼓一样整齐有力。万万没想到,他们张嘴就来了首《游击队之歌》:“我们都是神枪手,每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熟悉的歌词一出来,现场中俄老百姓都愣了,紧接着好多人跟着节奏拍手,眼神里全是激动。
仪仗队的小伙子们平均身高1米88,走起步来每步75厘米,每分钟刚好走120步,跟尺子量过似的。雪白的手套在太阳下反光,和俄罗斯方阵并排走时,就像两列移动的钢铁城墙,又帅又震撼!更绝的是,他们唱完中文歌又用中俄双语唱《喀秋莎》,这边俄语刚唱完“正当梨花开遍了天涯”,那边中文和声就接上了,把俄罗斯大叔大妈们听得直抹眼泪。
旁边的中国留学生举着1945年8月10日的《新华日报》号外,四个“日本投降”的大字比拳头还大。报纸都泛黄了,但字特别清楚,配合着军歌声,感觉一下子回到了二战胜利那天,太有冲击力了!
二、为啥选这首歌?80年前的战斗情谊穿越时空
肯定有人好奇,去俄罗斯阅兵为啥唱中国抗日歌?这得从历史说起。以前咱们仪仗队去红场,都是用俄语唱《喀秋莎》,像邻居串门一样亲切。但这回不一样,《游击队之歌》是1937年咱作曲家贺绿汀写的,歌词“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说的就是八路军打游击战的硬气。
您知道不?苏联当年也有游击队在敌后炸铁路、打德军,和咱们的情况特别像。所以当中国军人唱起“每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时,俄罗斯大爷大妈眼睛都亮了,这不就是他们祖辈讲的战斗故事吗!再看留学生举的报纸,日本投降那天正好是俄罗斯胜利日前一天,俩国家的胜利日就像亲兄弟,都是用无数人命换来的和平。
三、西方媒体酸了:这是唱歌还是“搞事情”?
红场视频传到网上,俄罗斯网友直接炸锅。莫斯科大叔在直播里抹眼泪:“中国朋友没忘咱们一起流过的血!”小姑娘跟着《喀秋莎》旋律跳舞,两边军人互相敬礼,场面暖心极了。
可有些西方媒体坐不住了,酸溜溜地说咱们“故意挑事”“针对日本”。这不是胡扯嘛!咱唱的是反法西斯歌,举的是日本投降的证据,哪句话提到别的国家了?俄罗斯请咱们参加阅兵,就是因为咱都扛过法西斯的枪,现在一起唱抗战歌,就像兄弟喝酒聊当年打土匪,光明正大!反倒是那些歪曲历史的人,心里有鬼才看啥都像挑衅。
四、不用枪炮用歌声:这才是大国的“武器”
以前说到军事外交,大家就想到飞机坦克、踢正步震天响。但这回咱们玩了把新的——用《游击队之歌》当“武器”,用旧报纸当“子弹”,照样把道理讲得明明白白。仪仗队走正步唱“不分穷富都是老百姓,我们扛枪为人民”时,俄罗斯老太太直点头,这不就是跟他们“保卫祖国”一个理儿嘛!
这招太高明了。喊破嗓子不如唱首老歌让人记牢历史,摆飞机大炮不如举张报纸说清道理。现在都在说“人类命运共同体”,咋体现?就是用人家听得懂的旋律,讲咱共同经历的苦难。听说以后还要办“和平之声”音乐节,让各国军人都唱自己的抗战歌,您说这主意妙不妙?
小编有话说:
看完红场这一幕,我心里热乎了一整天。以前总觉得军事外交离咱老百姓远,现在才明白,国歌军歌里藏着多少感情。中国军人和俄罗斯大叔一起哼《喀秋莎》,留学生举着报纸走过红场,这哪是表演?这是用歌声告诉全世界:战争的苦,咱们都尝过;和平的甜,得一起守着。
说咱们“示威”的人,根本不懂啥叫“以史为鉴”。咱们唱的不是仇恨,是怕忘了和平多来之不易;举的不是报纸,是用鲜血写的教训。希望以后多来点“音乐外交”,让年轻人听听枪炮外的故事,也让那些想歪曲历史的人看看:真正的大国担当,不是靠拳头硬,而是记得住过去、扛得起未来。
下次再有人问为啥在红场唱抗日歌,就告诉他:歌声能跨国界,但历史的伤痛永远不能忘——这,就是中国给世界的和平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