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乐剧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歌剧话剧

好老师,戒掉“好为师”

发布时间:2025-05-06 09:54:18  浏览量:3

图片由豆包AI生成

文 | 俞倩如

在我的班上,大家学琴起步有早晚,学琴进度有先后,自然不能以年龄或曲目进度来评判学生的水平和层次。那么,如何向大家说明什么样的同学是“好一些”的,哪些同学值得大家学习呢?是否具备“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就是一个优秀琴童的显著标志。其实,在任何学习领域,具备这种能力后,学习水平都不会低。因此这也是教琴与学琴过程中需着重观察、引导和训练的能力。

在普及教学中,时常会见到表面配合、实际敷衍的学生。这类孩子的特点是:自己说要学,别人催也去练,但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感受却是推一步动一动,甚至推都推不动。许多年龄较大的孩子,演奏曲目难度不低,完成度也不算差,但从他们身上几乎看不到学琴的热情,反倒透着“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无奈。有的孩子虽然年幼,音乐观点稚嫩,技术更显生涩,却对学琴有清晰规划:每天明确练习内容、进步方向,甚至有自己的演奏偶像。作为教师,无疑更看好后者的发展。二者的区别不能简单归咎于孩子是否喜欢或自觉。若教师、家长具备自省能力,便会发现:孩子的学习状态,取决于我们是否在教学各阶段完成应尽之责,是否引导其建立主动学习的能力与习惯。

在启蒙阶段,我便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主动性。例如让学生独立完成基础工作:比如分析半音全音、给乐曲分段、找到乐曲中重复或者有规律的段落……教师和家长在引导学生学会方法之后,要把工作交给他们自己去完成,而不能忍不住代劳。

所谓“人之患在好为人师”,我的理解是,人不要以自己的标准去衡量别人做事的进度和方式。

如果我们觉得孩子动作慢,或者担心他做不好就帮助他去做一些本来应该是他自己需要掌握的技能,那么他的能力永远得不到提高。年龄较小的孩子,会从这些工作中逐渐看到自己的能力,产生成就感,从而对于拉琴这件事产生掌控感。所以相信孩子能做好,并且放手让他们去做,是培养孩子“主动获取知识能力”的基础。

年龄大一些的孩子,我会让他们自己去查谱子上的表情术语,乐曲的背景知识等,让他们了解:想要演奏乐曲是需要做许多功课的。通过切身经历,让孩子体会是否理解作品对演奏状态的影响。这样,孩子一方面会更加重视平时的文化积累和学习,另一方面也会对拉琴这件事产生敬畏感。更重要的是,孩子在查找相关知识的过程中,能了解到音乐世界的广博,从更高的角度去看待自己所学的这一门演奏技艺。

再大一些的孩子,需要自己进行乐曲的演奏版本分析、弓指法分析以及写作音乐会听后感等,教师可以辅助和引导,给孩子一些更好的建议,但是不能代替孩子去做。毕竟,每个人对于音乐的感受、表达都是独一份的,是最为珍贵的“自己的声音”——这是在孩子长久的学习过程中,一点点沉淀下来并且形成的,独属于他自己的艺术个性。

我很清楚地记得,自己青少年时期,在日复一日地练琴、听唱片、听音乐会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演奏习惯、欣赏品味。当我成为职业乐队演奏员后,这些演奏习惯和音乐品味也会引导着我走向自己该去的地方,不因别人的喜恶而轻易改变。作为教师,我也希望能保护好每个学生身上独有的东西,帮助他们在日复一日的学习中,建立起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思维方式和气质。将来,学生无论做不做专业演奏家,走不走职业道路,总有一天会脱离教师,独立开始享受自己的音乐生活。那时,若保有对音乐的独特感知与热爱,即便不从事专业,也能与音乐长相伴。

在孩子学琴的不同阶段,有意识地培养他们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会使他们对学琴这件事产生“主人翁”态度。在这样的模式下,学生从课上被动接受老师的教诲,到主动上课提问、反馈或者与老师讨论,这样的课堂变化是可喜的,也更有助于教师观察到每个人在音乐上的个性,实现教学模式良性循环。

- THE END -

直达音乐周报小程序电子刊

Q:想订阅《音乐周报》?

Q:想投稿?

Q:想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