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乐剧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歌剧话剧

黎锦晖:别人是盖棺定论,我是棺未盖而论已定,是黄色音乐的鼻祖

发布时间:2025-05-07 06:56:48  浏览量:3

中国古代的音乐家是很寂寞的,就我的知识量来看,只知道有陈叔宝,就是写《玉树后庭花》的那位,还有就是宋代诗人姜夔了,民国以前还有谁,我是真说不出来。

如果要说宋朝那些写词的都是音乐家,我也是没办法的,毕竟,词本身就是为曲填的词,不然为何称为“写诗填曲”,都是往一个个的词牌里套,至于这些词牌由谁创作的,我想是没人知道的。

及至民国,能被人们记住的音乐家便多了起来,如刘天华、陈歌辛、贺绿汀,当然,还有那《国歌》的作者聂耳,至于如赵元任这些人,都是弄着玩的,不能算是正宗音乐家的;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要说音乐大家,那首屈一指之人肯定就是黎锦晖。

黎锦晖,字均荃,1891年出生于湖南湘潭的一个书香世家,这家人可谓是中国最杰出的书香家庭,家中八子四女,除了一个女儿幼年夭折外,个个优秀,尤其是八兄弟,都是人才,被后人称为“黎氏八骏”,在民国之际,也许唯有梁启超家能与之媲美。

(黎氏八骏在父母亲60岁生日时在北京合影,右二为黎锦晖)

黎锦晖在“八骏”中排行老二,大哥黎锦熙一直从事语文教学和研究工作,曾给毛润之当过老师,他大力推广简化中文运动,是我国著名的学者。

黎锦晖时在家乡就也受到影响,但由于他更喜欢音乐,无师自通,时常在家摆弄乐器,尤其在古琴上有很高的造诣,所以,他天生就有着音乐的天赋,结合在一起,便开始用白话文写流行歌曲,走上了与大哥不一样的道路,成为民国第一位娱乐大亨。

黎锦熙

1910年,黎锦晖考入了长沙高等师范,一毕业便外出谋生,当过老师,干过编辑,在孔德学校做音乐教员,也就是今天的北京27中,尝试着用民族曲调谱写歌曲,逐渐闯出了一条颇具特色的音乐之路。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新文化、新思想如洪水一般席卷全国,反对旧文化,推广白话文成为势不可挡的潮流,28岁的黎锦晖也成为其中的积极分子。

五四运动

他清醒地认识到,推广白话文要从少年儿童抓起,最好的方法就是唱歌跳舞,从此,黎锦晖一生都致力于推广新国语和以儿童为对象的音乐普及。

1920年,他创办了《新少年》、《小弟弟,小妹妹》等儿童读物,两年后,更是创办了很有影响的刊物《小朋友》,不可否认的是,这是一条寂寞又艰辛的道路。

《小朋友》杂志应该是我国生命力最长的杂志,历经磨难和几经转手经营,至今还在众多的小朋友手中传阅,对此,黎锦晖可以说是功不可没。

在办刊物的同时,他还创作了大量的儿童歌舞剧,以及儿童歌曲,如我们现在耳熟能详,幼儿园小朋友必唱的《小兔子乖乖》,就是他的作品之一。

只要唱起这首儿歌,无论是七八十岁的老人,还是牙牙学语的孩子,基本上都能无缝对接;只是大家都不知道,这首儿歌的作者叫黎锦晖。

同年,黎锦晖写出了我国第一部儿童歌舞剧《麻雀与小孩》,这也是中国现代歌舞剧的开山之作,他一生共写有11部完整故事的儿童歌舞剧,以及20多部歌舞表演曲及500多首儿歌;所以,他也被称为“中国儿童歌舞剧之父”。

黎锦晖有个女儿,是“八大女影星”之一的黎明晖,从12岁起,她就跟着父亲闯荡江湖,父亲的很多歌曲都是由她首唱的,也演出 很多父亲写的儿童剧,所以,黎锦晖的歌曲大受欢迎的功勋章中,也是有女儿很大功劳的。

1927年夏,黎锦晖来到杭州演出,饭后散步时,看着美丽的西湖美丽的山光水色,和撑着花伞、曼妙动人的西子姑娘,灵感突发,回到住所后,立即写下一首歌,这就是被后人称为中国第一首流行歌曲的《毛毛雨》。

黎锦晖《毛毛雨》,1928年上海百代公司录制,黎明晖(黎锦晖女儿)演唱

毛毛雨下个不停,微微风吹个不停,

微风细雨柳青青,唉呦呦!柳青青……

这首歌由18岁的女儿黎明晖首唱,后又经百代公司灌制了唱片,当时就风靡全国,这首缠绵温软的歌曲,也被视为我国靡靡之音的鼻祖,于是在解放后,黎锦晖就因为这首歌,一直背负着“黄色歌曲作者”的名头,吃尽了苦头。

也就在这一年,黎锦晖创办了中华歌舞专科学校,登报公开招生,报名人数众多,经过他的筛选,最终有44名具有歌舞天赋的男女少年入围,其中就包括后来的大明星,当年只有14岁的王人美和徐来。

租房、学习,培训、食宿,不收学费的这所艺术学校开销巨大,很快就超出了黎锦晖的承受极限,一年后艺校关门;而心有不甘的他又开办了一家美美女校,为筹集资金,他组织孩子们外出巡演,并取名为中华歌舞团。

北平、东北、南洋、香港,一路巡演下来,他们的精彩演出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人们也认识了其歌舞团中那些出色的小演员们,这也是这些孩子们艺术之路上的首秀,为他们今后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那时,女子是不允许登台演出的,甚至连到剧场或电影院都不能,而他带着这帮小姑娘,短裙高腿,又歌又舞,蹦蹦跳跳,在引来众多羡慕眼光的同时,也招来很多的指责。

中华歌舞团全体演员合影

在外出巡演期间,黎锦晖除了组织和照顾这些小演员外,还惊人地创作了百余首流行歌曲,寄回上海后,由文明书局出版,整整有16本之多,由此可见黎锦晖音乐创作的天赋。

有一天,黎锦晖和小美女徐来在海边散步,眼中的异国风情,让他突然产生了思乡之情,于是,他想起了“兰溪三月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的诗句,想起了家乡那条风景如画的桃花江,回来后,拿出稿纸又是一挥而就。

就这样,他的又一首代表作《桃花江是美人窝》,就在这样的怀乡情结中完成了,当然,这也是后来被定性为“靡靡之音”的歌曲。

回到上海后,中华歌舞团更名为明月歌舞社,这是中国近现代最早的专业歌舞表演团体,从中走出了数十位人们熟知的大明星,如聂耳、白虹、严华、王人美、徐来等等。

还有一位叫周小红的小姑娘更是了得,是民国时代的头号明星,只是黎锦晖给她改名叫周璇,所谓“歌台尽是黎天下”,便指得是此时“黎家班”的盛况。

黎锦晖还与当时各家电影公司合作,从而给了团员们巨大的发展空间,如果说在民国之际最出人才的团队,肯定就是黎明晖的明月歌舞社。

但是,黎锦晖本身并不是商人,他不具备经营的天赋,更是由于日本在“一二八”进攻上海后,上海人心惶惶,乱世中,明月歌舞社难以为继,在热闹了两年后被迫解散,黎锦晖的艺术生涯也陷入了低谷。

解散后的演员们都各自回家,重新寻找出路,但却有一个叫钱钱蓁蓁的小女孩无处可去,她没有家,父母亲都在外地从事地下革命工作,充满了危险,根本无暇照顾她,她父亲就是我党号称“龙潭三杰”之一的钱壮飞。

于是,由后来国歌的词作者田汉出面,黎锦晖将钱蓁蓁收为义女,并改名为黎莉莉,后来也成为我国著名的电影明星,也是中国最后一位默片女皇。

从1927年到1936年,可以说是中国流行歌曲创作、传播的第一个巅峰期,就在这被人们称为“民国十年黄金期”的时段中,对音乐界而言,绝对可以称之为“黎锦晖时代”,但是,随着形势的发展,黎锦晖陷入了低谷。

聂耳

“九一八事变”后,全国抗战热情高涨,此时黎锦晖的歌曲就显得与大形势格格不入,人们需要的是能鼓励士气的战歌,如聂耳创作的《义勇军进行曲》那样的歌曲,而黎锦晖的流行音乐肯定就成为被批判的对象。

毕竟,“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同“桃花千万朵,比不上江上美人多”相比,根本就是两种思想,两种格调相对立的,所以,当聂耳对曾经的老师黎锦晖大加挞伐时,黎锦晖也只能默默地忍受着,从此,他在流行乐坛上再无拿得出手的作品。

但是,黎锦晖也顺应潮流,也开始写抗战歌曲,从1936年开始,他写了几十首抗日救亡歌曲,如“抗日三字经”、“向前进攻”“中华民族战歌”、“十里送夫”等等,在当时也是广为流传。

然而,尽管如此,在人们的印象中,他写的这些歌总是与他的风格不搭,因为,他“靡靡之音鼻祖”的称谓,就如同一个沉重的十字架,压得他始终喘不过气来。

不久后,由义女黎莉莉的关照,黎锦晖去了重庆的中国电影制片厂工作,担任作曲兼编导委员,直到抗战胜利后,方才回到上海。

回到上海后的黎锦晖在电影公司担任作曲工作,负责搜集整理民间音乐,也有很多的作品问世,他也希望能在一个安定的环境中,从事自己所喜欢的工作。

可是,新中国建立后,他在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工作,随着一次次运动的来袭,黎锦晖大多数时间都是在检讨思想和深刻反省,在各种大小会议上,他都似提线木偶般地被提来提去,终日在战战兢兢中熬过了一个个的日日夜夜,如一艘大海风暴中的小船,随时都有覆没的危险。

可是,他心中总有一个解不开的结,那就是将他定义为“黄色歌曲的鼻祖”,他在1957年政府号召“百家争鸣”之际,向有关部门提出,希望能重新审视一下他当年创作的那些歌曲,可是,没有人理会他。

1958年,上海音乐学院教授陈聆群访问黎锦晖时,黎明晖曾说过一句很伤感的话:“别人是盖棺定论,我是棺未盖而论已定:是黄色音乐的鼻祖。”

1961年,权威工具书《辞海》首次正式收录“黄色音乐”词条,解释为:“泛指资产阶级低级庸俗的音乐。音调淫滥纤靡,矫揉造作,以宣扬腐朽没落的人生观为其中心内容,如《毛毛雨》、《桃花江》、《何日君再来》等。”

例举的三首歌曲中,两首都是他的作品,黎锦晖不可避免地被打入了资产阶级和黄色歌曲作家的行列,等待着他的,是那无尽的黑暗和痛苦,以及人们鄙视的眼光。

到了“史无前例”来临之际,黎锦晖受到了更大的冲击,批斗、抄家,多年积累和收集的资料,珍藏的书籍、手稿,全部被抄没,后来的他也一直想要回这些民国时期难得一见的刊物、画册和影集,但都是无果而返,最后也不知所踪。

1967年的冬天,上海的天气异常的寒冷,由于他平常在家烧煤饼取暖,被指责为资产阶级生活方式,胆小的黎锦晖自然不敢再激怒监视他的“革命群众”,可他患有严重的肺气肿,每天在痛苦中煎熬。

2月4号,他因缺乏暖气而咳嗽不止,病情愈加的严重,家人立即将他送进了医院,可是,一天后,黎锦晖去世,享年76岁,一代音乐巨擘就此无声无息地走向了那无尽的天际。

黎锦晖的婚姻与他的人生一样,既精彩,也悲催,充满了波折,他的第一任妻子名为徐珊珂,出身于湘潭的一个富豪之家,一听这名字就能感觉出,这是一位很有现代感的新女性。

她与黎锦晖育有一女,这就是位“八大影星”之列的黎明晖,主演了很多电影,如《可怜的秋香》、《美人计》、《透明的上海》等等,还同赵丹合作拍摄了《清明时节》,灌制了我国第一张流行歌曲唱片《毛毛雨》。

黎明晖

后来,黎明晖嫁给了一位足球运动员陆钟恩,婚后,在主演了电影《凤求凰》后便息影,选择在家相夫教子,后来在上海创办托儿所。

先生后来在香港去世,黎明晖于1973年担任章士钊的生活秘书,两年后,章士钊病逝,黎明晖与儿子在北京生活,生活清贫,于2003年在养老院孤独离世,生前曾在央视纪录片《一百年的歌声》中亮相。

黎锦晖的第二任妻子就是大美女徐来,被誉为“东方标准美人”,二人于1929年结婚,她与黎锦晖共同生活期间,生有一女,可惜不幸夭折,二人于1935年离婚,这给了黎锦晖巨大的打击。

他的第三任妻子是他的一位女粉丝,名叫梁慧芳,是旧政府官员人家的大小姐,她还是学生之时,便在父母坚决反对的情况下,离家出走,休学嫁给了黎锦晖,陪着黎锦晖走过了最艰难的时光,直至将黎锦晖安葬。

每当提起丈夫黎锦晖,梁慧芳都感慨万分,有人提及过往时,她只淡淡地说了一句也许现在之人听不太懂的话,“还好,他在1967年就走了,没有受特别大的苦。”

蓝萍

当然,相比他的学生,也是他第二任夫人的徐来,因早年与江青共事,知道这位“旗手”太多的事而惨死狱中的悲惨,黎锦晖的确算是幸运的,因为,他走得早!

当邓丽君那甜美歌声,乘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春风飘进中国大陆后,引发了强大的轰动,大家都以为流行歌曲是来自港台,但他们不知道,早在20世纪末,黎锦晖就开创流行音乐的世纪辉煌,而“黎派音乐”也造就了三四十年代花样年华的精典音乐和电影。

黎锦晖的一生可谓是波澜起伏,大起大落,从名门才俊到民国娱乐圈名流,从“明月社”的高光之时,到批斗会上违心的反思,他举足轻重又饱受争议,最后到凄惨地离世,可是,我们不有忘记:

是他,发掘和培养了众多风华绝世的明星:周璇、王人美、徐来、黎莉莉、黎明晖……

是他,发掘了后来写就《义勇军进行曲》的聂耳;

是他,出版了中国最早、也是最长命的儿童刊物;

是他,写打破了女性不得登台的禁忌;

是他,写了中国第一首流行歌曲,成立了中国第一个歌舞团……

曾经的辉煌,曾经的落寞,曾经的悲惨,他的悲剧,映射出的就是时代特征,而个人在这洪波巨浪中,如一颗沙砾般的太过渺小,只能被裹挟着,顺流而下。

可喜的是,当21世纪来临后,由上海文广传媒集团推出了百集纪实专题片《大师》,黎锦晖名列其中,他的历史价值终于再次被大家注意到,也是官方对他成就的认可,九泉下的黎锦晖可以瞑目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