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乐剧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歌剧话剧

张译退圈?!我不同意

发布时间:2025-05-09 18:34:40  浏览量:2

张译头上的桂冠,又多了一个。

4月27日,他凭借在电影《三大队》中对程兵一角的出色塑造,第二次获得华表奖优秀男演员奖。

华表奖办了20届,张译是首位两次拿下“影帝”殊荣的男演员。

上一次,是在2023年。

他在《我和我的祖国》里演一个两弹一星工作者,在镜头中大多数时候都戴着口罩,连台词都很少,却演得催人泪下。

但如今,47岁的他刚刚取得如此惊人的成绩,却马上要走出聚光灯笼罩的范围。

在华表奖后台,他表示自己将消失在大家的视线之中一段时间。

他说:“前几年集中上映了一批作品,我觉得有点太密了,所以就故意让自己停下来。我也不说具体时间了,就停到自己觉得满意的状态吧。”

张译的暂时离开,既是观众的损失,也是观众的幸运。

损失是,我们暂时没办法看到张译更多的作品;幸运是,我们可能看到一个“进化”后的张译。

驴脸?酸脸猴子?

在真正成名之前,张译并没有想过自己能成为一名演员。

1978年,他出生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小时候的张译十分淘气,不跟同龄人一起玩,而是整天忙着招猫逗狗,提起他,街坊邻居们都要摇摇头,感叹一句:“那小子是真烦人啊!”

张译小时候

但是这样招人嫌的张译,却有一个崇高的理想。

他梦想着成为一名出色的播音员,他的偶像,是《新闻联播》播音员罗京。

后来,张译回忆起这个梦想被催生出的原因:“你说话别人都听,一座城市都由你唤醒,太了不起了。”

每天早上六点半,张译都会跟着中央人民广播电视台《新闻和报纸摘要》中播音员的声音,一字一句地朗读。

童年时期的张译

他朗读起来十分流畅,字句铿锵,老师们都惊叹他的天赋,毫不吝啬对他的夸奖。

1994年,16岁的张译上高二,北京广播学院在哈尔滨举行招生专业课考试,张译怀揣着激动的心情报了名。

虽然他在考试中拿了第一,但因为高二学生不能参加高考,他没能成为北京广播学院的学生。

第二年,他“死磕”北京广播学院,报高考志愿的时候只报了这一个学校,但这一次他的专业课考试考了第三,而那一年北京广播学院在东北只招两个人,他再次和自己的主播梦失之交臂。

落榜之后,他笑呵呵地安慰父母:“没什么了不起的,你们可别难过呀。”

但回到自己的房间,他却躲在被子里崩溃痛哭。

几天后,居委会大妈还给了张译一本待业青年证,这对他无疑是雪上加霜。

经历过如此重大的打击,张译萎靡不振了几个月,恰逢哈尔滨话剧院招生,他又提起精神去报名,没想到被负责招生的老师当场拒绝:“站没站相,坐没坐相,长得还像只酸脸猴子,一看就不是做演员的料。”

张译的父亲再三恳求,老师才勉为其难地招收了张译。

在哈尔滨话剧团的岁月,他看着台上演员们挥洒自如的演出,对表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老师好心建议他,如果真的想学话剧,还是去北京找找深造的机会。

张译听了,但他的北京之行,同样挫折不断。

他先报考解放军艺术学院,结果体检时被查出“脊柱弯曲”和“严重营养不良”,没能进入终试。

接着他报考中央戏剧学院话剧表演专业,主考官看到张译的小眼睛、塌鼻梁,觉得他实在不是当演员的料,最后憋出一句委婉的劝告:“你考虑去中文系或者导演系吗?”

接连受到打击,张译万念俱灰,朋友看不下去了,建议他去北京军区战友话剧团碰碰运气。

他虽然考上了,但因为成绩靠后,只能自费学习。

很多自费生都会选择放弃,但张译没犹豫,就决定抓住这缕黑暗中的曙光。

1997年,19岁的张译正式成为战友话剧团一员,他一开始做学员,一年半后正式入伍。

接踵而至的还有打击。

虽说话剧团的包容性更强,但张译的长相,确实不招人待见。

他当时的老师彭澎,直接明言张译“形象不好”,还说他是“站没站样,站那儿八道弯那种”。

班里选出“三大丑男”,外号“驴脸”的张译赫然在列,排名第三。

排名第一的同学叫肖剑,绰号“对眼丑矮子”,后来在《武林外传》中出演燕小六。

当时张译女朋友的妈妈很是嫌弃张译,说他的脸像是“被人一不小心坐了”似的。

形象不好就算了,张译当时的演技也欠缺磨炼,他被老师评为“全班最不会演戏”的学员,酝酿流泪都要几分钟或者几小时。

有一次演话剧,导演要求他一瘸一拐地走上舞台,他却临场发挥,飞起一脚踢了另一个演员一下,被导演骂得狗血淋头。

这样的张译,自然没什么上台的机会,同学们都演上主角的时候,张译的“主业”是在晚会中演双簧,偶尔也兼职主持人,并且负责装台卸台等“力气活”。

在那段不如意的岁月,他去团里疯狂借书,看了2000多个剧本,甚至还做了编剧,想着写个剧本给自己演,但剧本快写完的时候,制片人突然说不要了。

后来话剧团排演《爱尔纳·突击》,这部话剧后来被改编成了电视剧《士兵突击》。

张译当了3年这部戏的场记,记录下导演的指令和各部门的问题,每个角色的台词都烂熟于心。

他还负责画外音、群演,以及一个小龙套角色,只有一句台词:“你的时间到了。”

《爱尔纳·突击》里的张译,饰演一个监狱警察

他曾经被选为重要角色袁朗的B角,如果演员生病了,张译就可以代替他上台演出。

但最后演员并没有生病,他与在台上大放光彩的机会失之交臂。

折腾了几年,政委语重心长地向张译建议:“可不敢再演戏了,你演戏就是个死啊。”

但张译并不死心,话剧团里没有机会,他就到外边自己找机会。

这一跑就是五年,他辗转了几百个剧组,递了上千份简历和照片,却没换来一个像样的角色。

他曾经得到一个演历史英雄的机会,在开机前却被英雄后人以“演员长相不合格”为由强烈反对,最终只能作罢。

2005年,张译在《乔家大院》演个小配角,导演说了一句话,让他心头一凉:“一个男演员,到28岁再不出来,这辈子就到头了。”

那一年,张译马上28岁。

社会上流传“35岁危机”的说法,张译的危机,来得更早了些。

他的演员之路,仿佛马上就要走到尽头。

演员的突围

在成为演员的“生死线”上,一线曙光照在了张译脸上。

导演康洪雷筹拍电视剧《士兵突击》,张译想到了自己没能上台表演的那出话剧,决定为了自己放手一搏。

他给康洪雷写了一封3000多字的自荐信,详细列举了自己适合剧中主角“许三多”的16点理由,并附上自己对这部戏的理解。

在信的结尾他写道:“我做梦都梦见过自己演许三多,但我也知道,这只是我的一个美好愿望罢了。”

他虽然没能出演“许三多”,但拿到了许三多的班长“史今”的角色。

这个角色有其魅力所在,当许三多被众人看不起时,只有史今一直相信他、鼓励他。

张译饰演的史今虽然只出场了九集,却给观众们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史今退伍前的一场哭戏,他最后一次穿着军装,完成自己的心愿——去看看天安门广场。

张译在镜头前哭得声嘶力竭,观众们也跟着红了眼眶。

在拍摄这场史今的杀青戏时,张译刚好接到了部队的通知——转业申请通过了。

在决定转业之前,他写下自己的心迹:“我把转业和不离开的利弊写在一张纸上。转业意味着我又要当北漂,有胜算的可能,但也可能一败涂地。但我还是觉得,我该换换了。”

但这次,一向“衰神附体”的张译,终于迎来自己的时来运转。

2007年建军节,北京电视台播出《士兵突击》,收视率接近3.0,之后节节攀升,全国多家电视台争相播出,很快,《士兵突击》成为年度收视冠军。

大家不仅记住了许三多和成才,还记住了“班长史今”,记住了张译。

走出阴霾,张译的片约开始多了起来,从《我的团长我的团》,到《生死线》《兵团岁月》《北京爱情故事》……

对待每一个角色,他都拿出当时争取“史今”时的决心和努力。

在《我的团长我的团》片场,为了演好瘸腿的孟烦了,他每天瘸着腿在片场走来走去,杀青之后,他的左腿比右腿整整细了2厘米。

拍《一秒钟》时,为了演好因饥饿消瘦的劳改犯张九声,张译一餐只吃一根黄瓜,46天内暴瘦20斤,镜头前的他脸颊凹陷,身形佝偻。

但即使如此,他还顶着42度的高温,在戈壁滩上奔跑。

导演张艺谋看了他的表演,对身旁的人点头称赞:“张译不简单。”

拍《悬崖之上》时有一场戏,张译饰演的张宪臣,要遭受敌人用电击的折磨,导电的夹子,一边一个夹住他的胸膛。

张译不仅浑身颤抖,脸上的肌肉都在剧烈抖动。

这种戏通常由替身演员完成,但张译却坚持亲自上阵,让导演给椅子通上电流。

也就是说,他为了呈现最逼真的效果,真的承受了电击,他的状态让现场的工作人员一度担心他的安全。

拍《红海行动》时,张译意外受伤,腿部骨折。

医生建议打石膏、做手术,但张译不想影响剧组的拍摄进度,用一块旁边带有两根钢条的钢板把脚底封住,靠这样的“简陋设备”支撑起了伤腿。

他说:“只要能站立,就是胜利。”

他每天被助理用轮椅推到片场,镜头一对准他,他就跟着其他演员一样奔跑跳跃。

除了这些角色之外,他给我们留下的印象深刻的角色太多太多。

《狂飙》中,他是满腔热血,撞了南墙也不回头的警察安欣;

安欣用警戒线逼退高启强

《满江红》中,他是多疑又凶残的宰相府总管何立;

《欢颜》中,他是表面唯唯诺诺,实则能干大事的乡村医生章加义……

每个角色背后,都是数十年如一日的积累。

每次拿到剧本,张译都对剧本进行深入剖析:整理大纲、理清人物关系线、勾画人物心情状态线、创作万字人物小传……

每扮演一个角色,张译都要去体验生活,深入角色“生存”的环境之中。

比如在《金刚川》中,他扮演一个炮手,他就真的在部队接受长时间的炮手训练,连吃饭都在训练场上。

或许是因为他受过太多的冷眼和嘲笑,知道每个演戏的机会都来之不易,于是格外珍惜。

他也用努力证明了,自己在演戏这条路上可以走多远。

7只猫

无论张译在演员这条道路上取得了多少成就,拿到了多少荣誉,他都始终对演戏这件事保持着敬畏。

《士兵突击》热播之后,他穿着大裤衩出门买鸡蛋,被一位女观众认了出来。

他提着鸡蛋转头就跑,女观众在他后边紧追,他跑得太急了,鸡蛋在树上撞碎了也顾不上。

那段时间,常有观众从外地来带着礼物来看他,这让他感到深深的愧疚。

他说:“我拍电视剧是为了生计,是为了让我爸的糖尿病减轻一点,让我妈的心脏病和胰腺炎好一些,大家说因为我而有了生活的目标,我哪有那么伟大?”

对赞誉和崇拜的回避,贯穿在他成名之后的演艺生涯之中。

他一出场,就有影迷兴奋地尖叫,主持人问他什么感觉,张译总是表现得有些心虚:“觉得这声音不属于我。”

他上访谈节目,先把矛头对准自己的长相:“看到镜子里的自己,一天心情都不好。”

张译在电影《亲爱的》中饰演一个“暴发户”韩德忠,同时也是寻亲互助团体的负责人。

《亲爱的》在威尼斯电影节放映结束后,观众鼓掌时间长达四分多钟,张译一遍又一遍地问导演陈可辛:“这是礼貌呢,还是礼貌呢,还是礼貌呢?”

凭借在这部电影中的出色表现,张译拿下了金鸡奖最佳男配角奖,这是他获得的第一个专业性大奖,在颁奖礼现场,他连说17个感谢。

他说:“说不定这会是我唯一一次得奖呢。”

事实上,之后张译大大小小的奖项拿到手软,但这种谦卑却始终没有从他身上消失过。

他的作品积累得越来越多,人气越来越高,但在角色之外,他却渐渐从大家的视线之中消失了。

之前,他偶尔还会接受媒体采访,但近两年,他很少接受采访,从不参加综艺,仿佛只通过角色和观众对话。

有次记者问他为啥不参加真人秀,他语气生硬:"我又不是猴,上蹿下跳的给谁看?"

他主演的电影票房超过200亿,但他极少接广告和代言,毕竟产品质量出现问题,可能会消耗观众对他的信任,他认为“钱虽诱人,但挣得不舒坦”。

他说:“我只是一个演员,不是明星,我的人生不够厚,经不起被消费。”

许多别人眼里千载难逢的机会,都被他随手放弃。

《狂飙》爆火之后,他的影响力火速上升,网友翻出他10年前写过的自传,并强烈要求再版。

即使出版社再三恳求,他也没答应。

很多演员在社交媒体上特别活跃,他甚至连抖音都是私密账号,网友得发送请求,经过他同意之后才能关注。

不演戏的日子,他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朋友们总结张译离群索居的个人生活:“张译有三宝:手机、电脑、大花猫。”

不演戏的时候,他不是在写作,就是在和他的猫在一起。

他养了7只猫。

他曾经说:“如果能够让我和猫在一起生活,一生不见人我都没问题。”

前段时间,暂时息影的消息不胫而走之后,他也向大众表示,自己想多陪陪自己的猫。

后会,可有期?

即使这些年,张译始终在“藏匿”自己的行踪,但江湖总有关于他的传说在流传。

他曾经的搞笑事迹,被大家翻出来反复品味。

他的“搞笑”来自于参加活动、采访时的坦率与松弛。

他曾经公开过自己研究过的许多“课题”,例如——

“我的小眼睛跟孙俪的大眼睛,看到的世界究竟有多大分别?”

当时孙俪就坐在旁边,大大的眼睛里充满了大大的疑惑。

某个颁奖典礼上,所有人都在控制着自己的表情,生怕被摄像机捕捉到“丑态”,他却在台下给同桌的任素汐把脉。

但如果任素汐知道他的“战绩”,可能要捏把冷汗。

因为看书学中医,张译给自己把脉开药,结果喝自己配的中药中毒进了医院。

他参加慈善活动,去熊猫基地看熊猫,却被怀里的熊猫狠狠咬了一口胸部。

更搞笑的是,被熊猫咬后,张译去医院检查,查出了“男性乳腺再发育”。

事后,别人问他被咬什么感觉,他开启“胡言乱语”模式:“咬起来很舒服,因为他不会给你咬破,就是有点疼。”

张译就像一口富矿,越挖越有料,越挖越搞笑。

除了这些“黑料”之外,张译的表情包也经常出圈。

你一定见过这张“张译傻笑”。

还有这张,他一脸无辜的样子,却透露出一股阴阳怪气。

但许多人并不知道,张译许多出圈的表情包,来自于他的影视剧作品,和他十分用心地塑造角色有直接关系。

在电影《追凶者也》中,他饰演一个脑子缺根筋的匪徒,有一场戏,他一边追踪目标,一边吃米线,因为注意力都在目标身上,被米线烫到了舌头。

他滑稽的表情,把一个蠢贼的形象呈现在观众眼前,也造就了火遍全网的表情包。

这段表演,甚至入选北电表演教科书,被学生们反复观摩。

2017年,张译凭借电视剧《鸡毛飞上天》拿到金鹰、白玉兰双视帝,剧中有一段他双手扛着大包,披着塑料布,在暴风雨中艰难前行的表演。

他的身子压低,双脚大开大合地走着,不用表情,只靠肢体动作,就营造出一股“命很苦”的感觉。

他这段表演也被人截取下来,做成表情包,经常被打工人用来表现自己的精神状态。

张译不怎么“折腾”,但大家总是对他格外喜爱,津津乐道他的过去,在对话框发送他的表情包。

即使张译暂时“息影”,他留下的这些作品,仍旧会以各种形式,再次出现在我们眼前。

我们也始终相信,张译的回归,会带来令我们震撼的作品。

毕竟,在这个流量泛滥的时代,真正的演员,不需要热搜加冕,作品自会让他“封神”。

而张译毋庸置疑,就是这样的演员。

不辜负观众,不辜负自己,观众自然会回馈他热爱。

现在只求张译能早点回归,别让我们等得太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