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乐剧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歌剧话剧

七天读懂一座城,《天空之下》如何让敦煌在音乐中「被听见」

发布时间:2025-05-12 16:43:58  浏览量:4

五月的敦煌,党河大峡谷的夜风裹挟着沙粒,也见证着《汽水音乐派对·天空之下》抖音直播间里实时跳动的弹幕。

一边,以「自然奇观」为背景的主舞台,歌手们的声音在峡谷回响;另一边,以「城市脉络」为线索的分舞台,在敦煌各个角落里,音乐人们以自己的方式演绎不同音乐作品;还有抖音创作者通过短视频让这场音乐演出变得「处处是舞台」。

《汽水音乐派对·天空之下》音乐演出用七天时间把敦煌这个西北古城的城市肌理、历史文化、音乐基因讲得清晰深刻。于是我们看到,庞麦郎在魔鬼城公路玩滑板鞋的身影,旧货市场笛子和rap互相应和,直播间里陌生人因同一首歌点亮红心 —— 这些瞬间证明,音乐演出早已不是「抵达某个地点」的仪式,而是用年轻人的方式分享最悦耳的歌、最壮美的风景,打造一个属于年轻人的「精神远方」。

但「精神远方」并不是地理意义上的远方,而是当自然风声、城市烟火与数字浪潮共振时,每个人心中忽然亮起的那个瞬间。

所以,音乐该发生在哪里?年轻人说:在流动的舞台上。

上篇:
用音乐讲述一座城

敦煌,总让人联想到大漠风沙、石窟壁画、丝绸之路。但敦煌还有一个不易被察觉的属性——时空感。

在这里,风沙把玉门关的断壁残垣、莫高窟的壁画定格,张骞出使的驼铃、玄奘西行的足迹,仿佛仍在戈壁上重现。这种历史与现实的奇妙重叠,或许也是《汽水音乐派对·天空之下》音乐会选择它作为2025首站的原因,敦煌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焕发着现代城市的活力,是音乐与时空对话的绝佳舞台。

由此,这种「时空感」也融入了《汽水音乐派对·天空之下》敦煌站的舞台设计,形成「主舞台-副舞台-处处是舞台」三大舞台模式。

党河大峡谷主舞台

主舞台坐落在党河大峡谷,作为敦煌的母亲河,这个鲜为游客所知、平时不对外开放的原生态之地,被制作团队视作最能代表敦煌的地标。赭红色峭壁是天然的背景,钢结构舞台以极简姿态立在峭壁之前,一条浅溪隔开了歌手与观众。金玟岐的《山丘》、欧阳娜娜的《飞吧月光》、艾热的《千里万里》、容祖儿的《烟霞》,每一首歌曲都映衬着敦煌独特的景色;光影随溪流、山风动静变幻,歌声有了水的形态、风的走向,这种「轻舞台、重共生」的设计哲学,让传统舞台的「声光电」技术成为了自然景观的辅助。

欧阳娜娜表演

《汽水音乐派对·天空之下》舞台创作逻辑以自然为幕布,音乐为介质,城市和生活为底色,与总冠名商珀莱雅的品牌理念形成呼应。正如珀莱雅在「科学护肤」市场中的持续深耕与创新,通过双抗精华美白特证版、红宝石精华3.0等明星产品的迭代创新,不断突破护肤科技边界,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护肤体验。《汽水音乐派对·天空之下》同样以创新精神探索舞台艺术,将敦煌自然景观和城市文化完美融合,为受众提供更丰富的视听体验。

如果说主舞台是自然景观的叙事,分舞台就是敦煌文化的「城市脉动」,在历史遗迹与市井烟火之间来回切换,可以说是「一步一景一音乐」。

概念黁、除以七在旧货市场

黄昏的旧货市场,除以七的笛声、谢添的小提琴、概念黁的rap把观众带入了市集,混着铁皮摊位的碰撞声、摊主的议价声、孩童的笑闹声,变成《My Life》的天然伴奏;在玉门关,RESOUND 理想人声乐团用「阿卡贝拉」演绎《丝路》,镜头随着歌声拉起,慢慢浮现出玉门关的全貌,人身处其中的渺小,与历史的厚重形成张力。

进入阳关,想起「西出阳关无故人」多少有一些伤感。而《送别》在小号、钢琴、小提琴的三重奏下,格外贴合离别的情绪;雅丹魔鬼城,庞麦郎在公路边,一身西服礼帽,脚踏滑板鞋,低头跟随节奏律动。虽然他的歌声中少了几分完美的技巧,但对音乐的热爱却是真实动人。在音乐面前,热爱即专业。

《送别》截图

除此之外,30 +抖音创作者的镜头,让敦煌的每个角落都成了短视频素材。拉萨站与神鸟刘玉、敦煌站与陈汉煜等传统文化创作者合作,借由新媒体的传播叙事优势,将镜头对准八廓街的转经筒、敦煌夜市的铁皮摊位,在烟火气里打捞城市文化细节,深度讲述城市故事。虽然每一条视频反映的是小人物、平凡人的故事,却也是普通人对「生活即舞台」的共鸣。这种「全民共创」的本质,是将文化解读的机会还给每一个人,通过「毛细血管」式的创作渗透各个地方。

金玟岐《沙丘》

我想,这也是「非工业化舞台」的价值——「明星/素人」「演出/生活」不是二选一的必选题。比如敦煌的市井烟火就是音乐最好的「原生养料」,在这里,制作团队以创意搭建舞台框架,音乐人用音符编织城市故事,现场观众的欢呼与直播间的实时弹幕化作节奏律动,每个人都成为城市文化叙事的共创者。就像抖音看见音乐计划,给音乐人舞台,也呼应了《汽水音乐派对·天空之下》的核心创作理念,让年轻人用自己的方式诠释音乐、解读世界。

下篇:
用音乐找到「精神的远方」

《汽水音乐派对·天空之下》敦煌站的概念片里,那句「唱不完的精神远方」像一粒种子,种进了每个看过的人心里。这场以音乐为名的聚会,早已超越了舞台表演的范畴,成为一次关于「如何让文化真正走进人心」的温柔探索。

「精神远方」从来不是虚无缥缈的概念。敦煌站让我们发现,所谓远方,是历史遗迹与现代生活在音符里的相遇,是自然风声与市井烟火在旋律中的共振。这种共振不仅停留在听觉的愉悦,更在传播层面引发了一连串思考:当年轻人愿意为一条记录夜市弹唱的短视频驻足,为一场峡谷音乐演出的直播点赞评论,文化该如何借由这样的「偏爱」,在时代浪潮里找到持续生长的力量?《汽水音乐派对·天空之下》给出的答案藏在一条清晰的「情感链条」里——

在信息碎片化时代,首先要解决「文化如何被看见」,也就是打破「观赏者」与「文化」之间的距离。因为传统音乐演出,往往是「舞台 - 观众」的单向输出,《汽水音乐派对·天空之下》搭建的是一个「流动的内容生态」。主舞台以自然奇观为亮点,将峡谷岩壁、溪流风声转化为可被镜头捕捉的视觉符号,地理辨识度拉满;分舞台深入城市「毛细血管」,让夜市喧哗、驼铃古道成为音乐的「环境注释」,在地经验是最易于感受、易于理解的。

容祖儿在党河大峡谷

真正的「看见」发生在「无限创作场景」—— 抖音创作者的镜头对准巷尾弹唱的素人,直播间观众用弹幕共创。文化的「被看见」不再依赖官方的宣传,而源于每个人在生活中发现的「文化闪光点」,这正是文化「被看见」的最佳姿态:不刻意,却是生活本身的自然流露。

让文化「被记住」,难在一次狂欢带来的短暂震撼,在观众心中种下持续发芽的种子,《汽水音乐派对·天空之下》的做法是构建一个长效的IP运营方案。

它以敦煌为起点,开启2025全年四站的旅途,搭建起一个动态的文化坐标系,称得上是一次「城市文化大事件」。观众记住的不再是某晚的声光交织,而是「原来音乐可以这样被听见,城市可以这样被歌唱」的认知刷新。「一地一策」的在地化运营,让每站演出成为理解城市的新维度,四站联动自然就变成一张触摸中国城市的地图。

更巧妙的是,四站联动制造的「期待感经济」—— 观众会好奇下一站如何解构城市,这种持续的情感牵挂,让IP从「看过即忘」的流量事件,沉淀为「值得追随」的文化符号。就像人们想起敦煌会联想到峡谷里的《山丘》,未来想起某座城市,或许会自然想起《汽水音乐派对·天空之下》在那里的独特旋律,这才是文化「被记住」的深层逻辑:让地域特色与情感记忆共生,让IP成为城市的「声音名片」。正如汽水音乐「随时随地,懂你想听」的slogan所传递的温度,用音乐精准回应用户的情感需求。

而总冠名商珀莱雅的选择,源于民族品牌对本土文化的深度认同 —— 敦煌「传统与现代共生」的气质,与品牌理念深度共振。《汽水音乐派对·天空之下》选择用音乐解构城市,珀莱雅用科技赋能文化创新,承担起民族品牌的「文化自觉」,让「中国制造」「中国美学」像敦煌一样,成为世界看见东方的「文化名片」。

当然,《汽水音乐派对·天空之下》对于行业来说很有参考价值,因为它不仅限于音乐领域,更能为非遗活化、城市 IP 打造提供新思路。这是一次对「文化如何生长」的探索,自然成为舞台的底色,城市成为音乐的载体,人人参与成为传播的旋律。文化的生命力,在于让每个人都能在文化叙事中找到「在场感」。

至此,《汽水音乐派对·天空之下》为「音乐+文旅」产业开辟了一条「传统可触摸、现代可感知、未来可期待」的创新思路。或者这样说,文化最好的传播方式,就像在敦煌的各个舞台一样,在流动中永远鲜活,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