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乐剧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歌剧话剧

卿诗蕊:一票一世界——评西法大剧社演出的话剧《十二公民》

发布时间:2025-05-13 13:01:18  浏览量:1

《十二公民》这部话剧于2014年在我校学生活动中心由西法大剧社演出。该剧改编自著名电影《十二怒汉》,讲的是一个在贫民窟长大的18岁少年因为涉嫌杀害自己的父亲被告上法庭,证人言之凿凿,各方面的证据都对他极为不利。十二个不同职业的人组成了这个案件的陪审团,他们要在休息室达成一致的意见,裁定少年是否有罪,如果罪名成立,少年将会被判处死刑。除了一个陪审员之外,其他人对这个犯罪事实如此清晰的案子不屑一顾,还没有开始讨论就认定了少年有罪。8号陪审员提出了自己的“合理疑点”,耐心地说服其他的陪审员,最终票数从1:11到2:10到最后的12:0,少年最终洗清罪名获得活下去的机会,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每个人不同的人生观也在冲突和较量。

辗转的剧情,深厚的背景。

各不同阶级的公民为什么会和法官坐在同一个房间谈论这个事不关己的嫌疑犯的事件?为什么这12个公民有权利对这个事件的结果有投票决定作用,为什么公民能同时扮演律师的身份去深入分析谈论这件事情?为什么票数从1:11到12:0?《十二公民》这部话剧不可忽视的是一个重要的历史背景,就是陪审团制度:发生刑事案件后,必须由熟悉情况的12名陪审员向法庭控告并证明犯罪事实,这就是所谓的起诉陪审团,即大陪审团。但这种由同一批人既控告犯罪又证实犯罪的制度,极容易使被告陷入危险的境地,于是1352年,爱德华三世下令禁止起诉陪审团参与审判,要求另设一个12人的陪审团进行实体审理,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小陪审团。至此,英国出现了两个陪审团:大陪审团负责起诉,决定是否对嫌疑犯提出控诉;小陪审团负责审理,决定被告是否有罪。大小两个陪审团在英国共存了几百年,并由此构成英国陪审制的重要特点之一。

有了这个背景,想必能解决观众心中的很多疑问,那么就可以根据整个话剧的舞美,场面调度,人物造型,台词与表演,剧情结构,矛盾冲突等进行下一步的分析。

单一的舞美,丰富的内涵。

如果在去看这部话剧之前观众听说整个话剧都是在唯一的场景中完成的,估计会有很多人觉得太无聊因而弃票,我们去看一场电影都会为它的炫酷特效和刺激剧情而买座,那为什么区区一堂舞美的话剧值得让我们观看呢?起初我也是抱着这样的疑问去看待这样一部话剧的,就像那十一个公民还没了解案件的细节就直接给少年定罪。但是如果真正地去深入了解这个话剧,就像是拆礼盒一样,每一层都有一个意想不到的惊喜,你的想法不知不觉地就彻底转换到另一个世界了。在这样同一间屋子里有十二个不同职位的人,根据他们的职业进行了人物造型。由于声音不是听得很清楚,但是人设基本和《十二怒汉》一致。陪审员们懒懒散散地走入法庭,显示出大家对这个案件的不懈一顾;第一个发言的是打扮精致身着旗袍的女子,她的一句话看出了富人阶级对于贫民窟里孩子的偏见,同时也劝周围的人快快了结这个案件,接着就是赶着赶球赛的富二代不满的声音,只有一个曾经坐过牢的工程师深知那种痛苦,才第一个站出来希望大家认真审理这个案件,随着细节的不断深入,案件的真相才慢慢浮出水面,陪审员们一步不动地改变了自己的态度。

单一的舞美虽然绝多数情节都是发生在一间封闭、阴暗的小屋子里,只能靠人物对白推动情节发展,但巧妙的安排不会让人觉得丝毫厌倦。在话剧进行的过程中,场面调度的变化和台词的冲撞推动着剧情,但是人物的场面调度在现场表演中有些生硬,入场和出场的动作有些突然,并不能完美地协调,对白、肢体动作都很好,人物关系具有冲突性。看完后细细回味才发现,在短短的一部话剧中讲述了十二个人的主要生活经历、生活观、价值观等等,确实难得。人物的对白、动作没有一点浪费。

最后被说服的三个人特别有意思,分别是:
代表偏见和拒绝思考的中年人,因为所有的人都不愿再听他乱嚷了。
代表绝对冷静的理性的西服男,他居然声称不管多热,从不出汗,仍然穿着西装正襟危坐,最终还是理性说服了他。
最后一个被说服的是,代表感性、冲动的壮大哥,其实他老早就被说服了,却驯服不了自己的感情。最后,感情不管多么汹涌,也不能真正的战胜理性。

一票一世界,第一个投无罪的公民为了一个与自己毫无相关的人,费劲自己的心力去说服每一个不屑一顾的人,因为他曾感同身受这种痛苦,因为维护公平正义是每个公民的神圣权利。导演对于场面调度的安排,演员对于对白和肢体语言的表现性的理解还需要在日后的演出中不断磨练,但不得不说这是一部内涵深刻,具有特色的话剧。我想,很多人都能体会出自己的人生态度,或许我们就是十二公民中的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