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与科技合成“时代交响”
发布时间:2025-05-13 20:47:22 浏览量:2
由中央宣传部文艺局、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中国音乐家协会、上海市委宣传部主办,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上海音乐家协会承办的“时代交响——全国优秀乐团邀请展演”自4月启幕以来,多场精彩音乐会在上海轮番上演,全景式展现了我国交响乐与民族管弦乐的时代风貌。值得关注的是,在人工智能成为热门话题的当下,有两场音乐会紧跟时代潮流,音乐与科技融合,令人耳目一新。
从零到壹,“AI+民乐”呈现更多可能性
5月1日,由上海民族乐团携手腾讯音乐娱乐集团天琴实验室共同打造的全国首台AI创作的国乐音乐会《零·壹|中国色》在凯迪拉克·上海音乐厅亮相。音乐会以色彩为主轴,由AI作曲系统发散不同的音乐情绪,通过9首原创曲目的多元演绎和演奏家的二度创作,传递丰沛情感。
演出当晚,笙重奏《东方既白》演绎破晓新生,竹笛和箜篌《松花》描绘草木初绽,筝与电声《娇红》绽放炽烈焰火,阮重奏《菡萏》写尽粉荷清韵,二胡与电声《轻紫》婉转朦胧,琵琶与钢琴《揉蓝》澄澈如染,打击乐《玄天》深邃苍茫,唢呐与电声《茶色》激越炽烈,终章《色雅》融汇万象……音乐会上的作品皆以音绘色,以现代民乐重构古典色彩的诗意表达。
值得一提的是,每首作品演绎前,舞台上的大屏幕都以AI作曲页面的动态画面作为导赏,以乐器名、形容词等字词勾起观众对作品旋律的好奇心。“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音乐会不仅每首作品都与中国传统诗文对应,每组演奏家也身着与作品名称中色彩相对应的服装。从浅到深的色彩变化,从缓到急的音乐节奏,最终以合奏的形式达到高潮。观众不禁赞叹:“真是一场酣畅淋漓的视听盛会!”
舞台上,一段记录音乐会创作背后故事的短片,为观众揭开了这台由AI创作的国乐音乐会的神秘面纱。创作者在AI作曲系统中输入音乐关键词,生成一段旋律;音符落到乐谱上,再由演奏家二度创作,便有了这台兼具科技理性与人文温度的音乐会。
“AI生成的曲谱只是原始版本,每一组演奏家根据乐器的特性,结合对色彩与情感的理解以及个人的舞台风格等,在排练中不断对作品进行修改磨合,最终呈现在舞台上。”上海民族乐团团长罗小慈说。2024年,《零·壹|中国色》在第39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上首演。历经一年的沉淀,演奏家赋予音乐作品更多情感和温度,展现出国乐与科技交融的多元可能。
“‘科技为骨,人文为魂’的创作模式让我们看到了未来民乐创作的更多可能性,也为我们积累了宝贵经验。”罗小慈认为,这台音乐会是民乐创作从数字基因到文化母体的一种尝试和探索,通过与AI合作,不仅丰富了乐团的曲目库,也为传统民乐注入了新的活力。
突破想象,交响乐诠释艺术与科技共生之美
除了上海民族乐团,北京交响乐团也在本次展演中展示了交响乐与科技融合的最新成果。5月7日晚,青年指挥家金郁矿执棒北京交响乐团,将青年作曲家郑阳的科技交响乐组曲《交响编码》演绎成一场突破想象边界的视听盛宴。演出以生物科学、航天科技、量子力学为灵感,巧妙融合电子音乐、AI创作与视听交互技术,让交响乐以新姿态诠释艺术与科技共生之美。
《交响编码》由6个乐章构成,每个乐章都源自特定科技领域。为创作这部作品,郑阳在动笔前花费半年时间,了解电子音乐、声学、实时交互及生物科学、航空航天、量子力学等内容,并与相关专家深入交流,将抽象的科技概念巧妙转化为充满温度与情感的艺术表达。
首章《万物生长》中,郑阳将自然界的虫鸣鸟叫、风雨呼啸巧妙编织成交响序曲,引领听众思索科技与自然的共生命题;第二乐章《微观世界》中,音乐笔触转向精密与深邃,尾声处渐强的音响,恰似科研征程中永不停歇的探索号角;第三乐章《太空探秘》将东方神话与现代航天精神融合,女高音张文沁化身“羲和”,以空灵炫技的唱腔穿梭于交响星云之间,生动勾勒出“嫦娥奔月”的古老传说与“神舟飞天”的当代壮举。
本场音乐会最具科技感的便是第四乐章《时空隧道》。郑阳借助AI技术,生成巴洛克时期至现代的多元音乐片段,并配合充满科幻感的音效,诠释数百年音乐风格的发展变化。第五乐章《量子节拍》以打击乐为核心,北京交响乐团打击乐演奏家宋洋带领听众沉浸式感受量子世界的混沌与秩序。终章《逐梦追光》由女高音汤启婧和男高音韩蓬领衔演唱,将科技探索升华为对人类未来的颂歌,在音响洪流中完成艺术与科学的融合与创新。
“这种创新尝试是探索未来音乐发展的重要方向,通过此次演出,不仅能为观众带来古典音乐与现代科技结合的前沿艺术体验,还能让艺术革新紧贴时代脉搏,碰撞出更多火花。”金郁矿说。
北京交响乐团近年来持续探索创新与融合发展路径,科技交响主题作品正是重要成果之一。“《交响编码》亮相‘时代交响’,不仅是乐团时隔多年重返上海的重磅演出,更展现了乐团在中国交响乐文化创新发展中的使命担当。”北京交响乐团团长李长军说。
2025年5月13日《中国文化报》
第2版刊发特别报道
《音乐与科技合成“时代交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