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乐剧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歌剧话剧

奏响民族战歌的音乐家冼星海

发布时间:2025-04-25 20:54:22  浏览量:2

1939年5月11日,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周年庆现场气氛热烈非凡,五百人合唱团整齐排列,激昂的歌声直冲云霄。台下,毛泽东等中央领导沉浸在这震撼人心的旋律中,毛泽东忍不住连赞三声“好”!这场演出的作品,正是冼星海的不朽名作《黄河大合唱》。是什么样的人生经历,造就了冼星海这样伟大的音乐家?他又如何创作出如此震撼人心的作品?让我们走进冼星海的传奇人生,探寻背后的故事。

1905年,冼星海在澳门一个贫苦船工家庭呱呱坠地,父亲在他出生前就已离世,母亲在船上生下他,出生时只有大海和满天星辰相伴,因此母亲给他取名“星海”。小时候,冼星海就跟着外祖父学吹竹箫,听母亲唱南粤民歌,那些质朴的旋律,在他幼小的心灵里种下了音乐的种子。7岁时,他和母亲侨居新加坡,在养正学校读书时,冼星海凭借出色的单簧管演奏,被选入学校乐队,从此开启了他的音乐之旅,还获得了“南国箫手”的美誉。

1918年,冼星海回到祖国,进入岭南大学附中学习小提琴,正式接受正规音乐课程。为了维持学业,他一直半工半读,但生活的艰辛并没有磨灭他对音乐的热爱,反而让他更加坚定了追求音乐的决心。之后,他先后在北京大学附设音乐传习所、国立艺术专门学校音乐系学习,音乐功底愈发扎实。

1928年,冼星海进入上海国立音乐院,在这里,他不仅学习小提琴和钢琴,还发表了著名的音乐短论《普遍的音乐》,提出“学音乐的人”应“负起一个重责,救起不振的中国”,此时的他,已立志要用音乐唤醒国人。1929年,冼星海怀揣着梦想,远渡重洋赴巴黎勤工俭学。在巴黎,他师从著名提琴家帕尼·奥别多菲尔和著名作曲家保罗·杜卡斯 。求学的日子充满了艰辛,他靠在餐馆跑堂、理发店杂役等工作维持生活,常常一天只能睡4个小时,但即便如此,他也从未放弃对音乐的钻研,最终考入巴黎音乐学院,成为唯一一名在巴黎音乐学院高级作曲班毕业并获荣誉的华人留学生。

1935年,冼星海学成归国,此时的中国正处于抗战时期,山河破碎,百姓流离失所。冼星海毅然投身抗日救亡运动,辗转于上海、南京、武汉等地。他的音乐就像一把把利刃,刺向侵略者的心脏,一首首战斗性的群众歌曲从他笔下诞生,《救国军歌》《只怕不抵抗》《游击军歌》等,每一首都饱含着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侵略者的愤恨,这些歌曲在群众中广泛传唱,极大地鼓舞了人民的抗日斗志。他还为进步影片《壮志凌云》《青年进行曲》,话剧《复活》《大雷雨》等谱写音乐,用音乐为这些作品注入灵魂。

1937年,“八一三”淞沪会战后,冼星海参加上海话剧界救亡协会战时移动演剧队,来到武汉。在这里,他和张曙组织了几十支歌咏队,深入学校、农村、厂矿、部队,教大家唱大合唱,组织歌咏大游行。他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与工人、农民同吃同住,亲身体验他们的生活,从他们身上汲取创作的灵感。他说:“我的作品那时已经找到了一条路,吸收被压迫人民的感情。”在这种生活的积淀下,《保卫卢沟桥》《保卫武汉》《在太行山上》《到敌人后方去》等经典抗战救亡歌曲相继问世。他还通过写文章,号召大家用音乐宣传抗日救亡运动,“同胞们,这是我们争取自由的日子!我们要利用救亡音乐像一件锐利的武器一样在斗争中完成民族解放的伟大任务”。

然而,国民党的消极抗战和对文艺宣传工作的限制,让冼星海的音乐创作和组织群众歌咏活动困难重重。就在这时,他收到了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全体师生签名的聘书,延安的召唤,就像黑暗中的一道曙光,让冼星海看到了希望。1938年,他毅然放弃优厚待遇,奔赴延安,担任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还兼任延安女子大学的音乐教授。

延安的生活条件十分艰苦,音乐教学设施简陋,仅有的一架钢琴还被日本飞机炸毁,可这些困难丝毫没有影响冼星海的创作热情。这里组织的关怀、高涨的群众革命热情以及活跃的文艺生活,都成为他创作的源泉。他在延安首创“双向评议”教学法,批改作业时先肯定学生的亮点,再提出建议,鼓励学生创作歌曲。他还自创“马灯木棍”夜间巡教模式,日均授课8小时,培养了马可、李焕之等一批优秀的音乐人才,为新中国音乐教育奠定了基础。在教学之余,冼星海笔耕不辍,完成了《青训班歌》《一二·九纪念歌》等作品。1938年年底,他仅用十天时间,就为歌剧《军民进行曲》完成谱曲。1939年3月,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迁校桥儿沟后,他带领师生开荒种地,手上磨出了水泡,还没等水泡痊愈,就投入到《生产大合唱》的创作中。

1939年2月,诗人光未然因行军坠马受伤,来到延安治疗。冼星海前去探望时,两人决定再度合作。光未然躺在病床上,口述自己两次横渡黄河与沿河行军的感受,以及满腔的民族自豪感与抗日救亡的激情,写成了长诗。长诗完成后,光未然邀请冼星海到西北旅社窑洞开小型朗诵会,冼星海听后热血沸腾,当即表示有把握写好。接下来的六天六夜,冼星海把自己关在小屋里,废寝忘食,终于完成了《黄河大合唱》的全部曲调。之后,他又在参加大生产劳动和其他活动的间隙,用一周时间写完了全部的伴奏音乐。《黄河大合唱》融合了陕北民歌和西方合唱技法,全曲由八首歌曲组成,既各成章节,又浑然一体。其中《黄河颂》几易其稿,最终采用山陕民歌旋法突破教堂圣咏模式。1939年4月13日,《黄河大合唱》在陕北公学首演,演出时用的是汽油桶低音胡、调羹搪瓷缸等自制乐器,但现场气氛热烈,观众们被这雄浑的旋律深深打动。5月11日,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周年庆上,五百人合唱团与观众连成一片,再次奏响《黄河大合唱》,其磅礴的气势和充满激情的旋律,让毛泽东三赞“好”,还赠给他派克钢笔和墨水。周恩来也给予高度评价,在总谱上题词:“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呼声!”《黄河大合唱》不仅在国内引起强烈反响,还在海外华人及反法西斯战线上广泛传播,1943年,它在普林斯顿大学首次用英文演唱,标志着这部作品在国际上逐渐声名远扬。

在延安的这段时间,冼星海的音乐思想进一步成熟,他先后发表《聂耳——中国新兴音乐的创作者》《论中国音乐的民族形式》《民歌与中国新兴音乐》等有影响力的文章。1939年5月15日,冼星海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在入党申请书中写道:“希望加入组织后,能够积极工作,政治的认识更加强……使作品能真正创作出民族的呼声。”1939年6月14日,冼星海成为中共候补党员,他激动地说“今天就算是我入党的第一天,可以说生命上最光荣的一天”。1939年12月3日,冼星海正式转正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他在日记中写下:“永不能忘的日子。”

1940年5月,为完成延安电影团摄制的大型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的后期制作和配乐工作,冼星海受中共中央委托,与电影导演袁牧之等一起前往苏联莫斯科。谁也没想到,这一去,他就再也没能回到祖国。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冼星海回国途中被迫羁留于哈萨克的阿拉木图。在那里,他不顾疾病缠身和困苦的战时条件,坚持创作,不仅完成了《黄河大合唱》的交响伴奏总谱,还完成了《民族解放交响乐》的创作,并写下了《神圣之战交响乐》等四部管弦乐组曲以及管弦乐组曲《满江红》、交响诗《阿曼该尔达》和以中国古诗为题材的独唱曲《饮马长城窟行》《白头吟》《风雨》《陇头歌》《竹枝词(二)》《西湖竹枝》《卜算子》《蝶恋花》等。1945年,战事结束,冼星海却因病重被送到莫斯科治疗,即便躺在病榻上,他也没有停止创作,完成了管弦乐作品《中国狂想曲》。

长期的劳累和营养不良,让冼星海的肺病日益加重。1945年10月30日,这位伟大的音乐家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医院永远地闭上了眼睛,年仅40岁。冼星海的一生虽然短暂,但他却创作了近三百件音乐作品,为中国音乐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音乐作品充满了鲜明的时代性、民族性和大众性,将西洋音乐和中国音乐完美融合,创造出具有民族特色的新音乐。他的音乐就像一把火炬,点燃了人们的爱国热情,成为抗战时期最有力的精神武器;又像一座灯塔,为中国新音乐的发展照亮了前行的道路。冼星海用他的音乐,诠释了对祖国和人民的无限热爱,他的名字和作品,将永远铭刻在中国音乐史上,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音乐人不断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