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乐剧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歌剧话剧

《抚宁味儿》:“非遗 + 音乐” 跨界创新 唱响抚宁文化时代新韵

发布时间:2025-05-14 11:39:43  浏览量:2

近日,在秦皇岛市抚宁区的街头巷尾,一首充满浓郁乡土气息的原创歌曲《抚宁味儿》正悄然传唱。这首由抚宁区词作家田国鹏、作曲家张岩,携手抚宁粗粮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杨长平共同打造的作品,以独特的“非遗 + 音乐” 模式,成为当地首支聚焦非遗文化传承的原创文旅主题歌曲,一经发布便引发强烈反响,勾起无数抚宁人的乡情、乡味与乡愁。

《抚宁味儿》创作团队皆为抚宁籍本土人才,由河北省音乐家协会会员、秦皇岛市音乐家协会理事刘剑精心策划;作词人田国鹏生于抚宁区大新寨镇寨里庄村,作为中国作协会员、抚宁区作协常务副主席,他长期深耕抚宁文化创作,笔下流淌着对家乡的深厚情感;作曲人张岩来自抚宁区留守营镇樊各南村,身为军旅作者,童年的抚宁记忆是他创作灵感的重要源泉;作词人杨长平则是抚宁区大新寨镇东张各庄村人,同时也是薯面主食加工技艺的第五代非遗传承人,他将对传统技艺的热爱融入歌词创作之中。

抚宁的薯面制作传统源远流长,世代传承。作为薯面主食制作工艺的传承人,杨长平在继承祖辈技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不仅完善了独特的薯面加工制作技艺,还巧妙融合当地其他饮食特色,成功研制出薯面饼子、薯面窝头、割豆子等一系列极具代表性的薯面主食。杨长平怀揣着将非遗工艺发扬光大的梦想,经营着以薯面为主题的餐馆,更希望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让抚宁薯面美食走出街巷,走向更广阔的天地,而《抚宁味儿》的创作正是这一愿望的生动实践。

中国餐饮协会会员、抚宁区薯面主食加工记艺传承人、词作者之一杨长平说:“抚宁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北方小城,它既有丰富多彩的非遗文化,又有特色的饮食文化。作为一名非遗传承人,我想通过我的努力,打造独具抚宁特色的非遗饮食名片。让全国各地的人来到我们抚宁的七大姑八大姨来品尝非遗美食,来感受抚宁的传统文化,近距离的体验一下我们的抚宁味儿。”

在《抚宁味儿》的创作中,主创团队深度挖掘抚宁非遗文化内涵。田国鹏将自己自小在抚宁山区成长的所见所感,化作质朴而真挚的歌词,每一句都饱含对家乡的眷恋。

中国作协会员、区作协常务副主席、词作者之一田国鹏说:“我们身边那些可爱的七大姑八大姨,都是我的创作源泉。这次我们把看得见的历史、尝得到的烟火、摸得着的乡情都写入了歌词当中,希望通过这种鲜活的方式,让更多的人听得见抚宁的心跳,感受得到抚宁的温度。接下来,我将继续根植于乡土,书写好抚宁的故事,让更多的人能够走进抚宁,爱上抚宁,一起歌唱抚宁。”

作曲人张岩则巧妙地将国家级非遗项目抚宁鼓吹乐的经典曲调嵌入旋律之中,其历史可追溯至明代的抚宁鼓吹乐,作为首批国家级非遗,在《抚宁味儿》的曲风里得到了完美呈现。歌词中“再吹一段唢呐曲” 的表述,更是直接呼应抚宁鼓吹乐,让听众仿佛能看到吹鼓手们欢快演奏的热闹场景。同时,歌曲还融入了省级非遗项目抚宁太平鼓的元素,与区级非遗粗粮制作技艺相互交织,多维度展现抚宁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

作曲人张岩说:“在拿到词以后,我这边就开始进行构思,并对咱们抚宁的文化特点以及方言特点进行了大量的调研和构思。在文化部门和各位老师的支持下,最终决定把唢呐作为前奏的一个引子,来引入这首歌。在旋律确定之后,结合抚宁音乐的特色,不断打磨,并达到一个最终的完美的状态,最终的作品就这样呈现给了大家。”

《抚宁味儿》以抚宁方言为韵脚,字里行间满是“土得掉渣” 的家乡味,却也正是这份纯粹与真实,让抚宁人在熟悉的乡音中找到了归属感。它不仅是一首歌曲,更是一张承载着抚宁非遗文化的特色名片,为抚宁文化传承与文旅发展奏响了全新乐章,让抚宁的非遗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勃勃生机。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河北省音乐家协会会员、词作者之一刘剑说:“抚宁有着非常丰富的非遗文化元素,我们这首歌是以抚宁美食为切入点,涵盖了整个抚宁区的非遗文化的一些精彩元素。这既是一首体现了抚宁非遗文化的群众喜闻乐见的音乐作品,也是一个把抚宁文化传递给广大群众的城市音乐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