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乐剧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歌剧话剧

音乐节变“演员见面会”?粉丝乐迷互撕,谁的锅?

发布时间:2025-05-15 15:27:22  浏览量:3

这个五一假期,全国各地的音乐节简直是“遍地开花”,好不热闹!

超级草莓音乐节京莞双城狂吸17万人次,东莞一地就带动了2.8亿相关收入;天津泡泡岛音乐节更是三天涌入超10万人,创下国内三日制音乐节售票新纪录,拉动周边消费超6000万;太湖湾音乐节4天也吸引了超13万乐迷,周边产业收益高达6.5亿!数据看着是真红火!

然而,在这泼天的富贵和喧嚣背后,一股“怪味儿”也悄然弥漫开来:越来越多的演员、明星,甚至相声演员,都开始“反向入侵”各大音乐节的舞台了!

这到底是音乐节的“破圈”新玩法,给观众带来了更多元化的选择?

还是正在让原本纯粹的音乐盛宴,逐渐“变味”成了大型“演员见面会”和“粉丝嘉年华”?

“演员入侵”音乐节:流量密码还是口碑毒药?

你没看错!今年五一期间举办的30多场音乐节中,差不多三分之一的阵容里都出现了影视综艺咖的身影

北京元气森林音乐节:请来了当红演员赵露思张晚意,两人还都是“音乐节首秀”。赵露思更是“连轴转”,同时还参加了安徽葫芦果音乐节。

太湖湾音乐节:不仅有影视演员罗云熙

甚至还有相声演员岳云鹏跨界献声。

上海超级芒果音乐节:邀请了人气演员任嘉伦

演员张新成则连赶咪豆音乐节和佛山银河左岸音乐节两场。

五一前,人气演员丁禹兮也参加了QQ音乐巅峰音乐节。

不可否认,这些自带巨大流量的演员明星们,其影响力外溢,确实为音乐节扩大了受众圈层,增加了门票收入,也为社交平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讨论话题和热度。

然而,流量是把锋利的双刃剑! 演员跨界成常态,在吸引客流、带来热度的同时,也极易引发争议,甚至导致一部分音乐节的口碑“大型翻车”!今年五一期间,就有不少音乐节因为演员跨界表演的问题,被骂上了微博热搜:

太湖湾音乐节“超时门”

演员罗云熙的演出超时,直接导致在其之后出场的实力歌手周深换场时间被严重压缩,

两家粉丝因此在网络上爆发激烈骂战!主办方和艺人事后双双出面回应道歉,但依旧未能平息众怒。

北京元气森林音乐节“7分钟”惨案

被安排为压轴演出的演员赵露思,原定30分钟的舞台表演时长,最终被压缩到只剩短短7分钟

据称是因为当天前面有乐队(落日飞车)因交通原因迟到,导致后续柳爽、郑钧、老狼、崔健等一众音乐人的演出时间均被压缩。

这下可好,元气森林音乐节同时得罪了赵露思的粉丝(很多还是花了高价买了VIP票、辛辛苦苦连夜排队、苦等一整天就为了看偶像7分钟)和真正的乐迷,被无数网友怒斥为“体验最差的一次音乐节”!更有网友吐槽现场管理混乱(VIP区和沙发区分不清)、物价奇高(10元一杯水、买水排队1小时)、信号差、中插广告时间长等诸多问题。

观众割裂:乐迷吐槽“变质”,粉丝觉得“值得”?

演员和明星艺人的大量涌入,也让音乐节的受众群体变得异常“割裂”。

真乐迷们普遍认为,演员跨界导致音乐节“变质”,音乐性被严重稀释。他们吐槽演员们的唱功“仅粉丝可见”,音乐节沦为了大型“KTV现场”或“拼盘综艺”,拉低了音乐节的专业门槛。

追星的粉丝们则更在乎能否近距离看到自己的偶像,对音乐本身的专业性要求不高,只要偶像出现,就觉得“值回票价”。

于是,音乐节现场常常出现尴尬的局面:追星的粉丝挤在前排疯狂应援,却缺乏摇滚或音乐现场该有的氛围;而真正的乐迷则可能因为“不是内个味儿”而选择提前散场,给追星族“腾地方”。

主办方的“难言之隐”:80%音乐节不赚钱,流量是“救命稻草”?

面对如此多的争议和“翻车”风险,为什么主办方还要“顶风作案”,硬着头皮邀请大量演员明星来参加音乐节呢?

一位资深音乐节主办方负责人李晨向媒体道出了残酷的现实:目前市场上,80%的音乐节主办方是不赚钱的!

真正能盈利的,大概只占总体的20%左右。这也是为什么今年音乐节场次相比去年“井喷式”的爆发,出现了明显锐减的根本原因之一。

李晨表示,现在举办一个阵容不错、能在一二线城市落地的两天音乐节,成本基本在1500万至2000万元左右,比过去几年高出了三五百万。

而其中,艺人的出场费就占到了总成本的70%-80%

像新裤子、二手玫瑰这些国内顶尖乐队,出场费都在100万-200万元级别。

而新生代的流量歌手们,身价更是水涨船高:据某艺人经纪透露,陈楚生2023年报价50万,现在最少200万

单依纯以前80万,现在是240万

周深一般不接音乐节,报价350万以上

薛之谦更是高达490万

如此高昂的艺人成本,导致单纯依靠门票收入已经很难覆盖成本并实现盈利。

因此,主办方不得不通过扩大阵容的吸引力(包括邀请有流量的演员明星,他们的跨界出场费可能相对专业歌手或乐队略低)来尽可能多地售卖门票,并且在招商赞助方面疯狂发力。

大部分音乐节最后能撑下来,甚至实现盈利,靠的都是品牌方的赞助。

行业困境:阵容“复制粘贴”,乐迷审美疲劳

国内音乐节普遍陷入了严重依赖“明星阵容拉动票房”的路径依赖。

主办方在邀请阵容时,首先考虑的几乎都是那些通过《乐队的夏天》等节目出圈、常年出现在各大音乐节的头部乐队。

这直接导致了市场上各大音乐节的演出阵容高度雷同,被网友们无情吐槽为“像复制粘贴一样,毫无新意”。

看来看去都是那些“熟面孔”,乐迷们早已产生了严重的审美疲劳,自然也缺乏购票冲动。

结语:音乐节需要“撒点野”,而非“流量续命”

“成也明星,败也明星”。

演员明星的涌入,或许能在短期内给音乐节带来一些流量和话题,但从长远来看,如果音乐节的核心——“音乐性”被不断稀释,演出体验因运营问题和粉丝冲突而大打折扣,那么最终只会加速核心乐迷的流失。

音乐节,或许真的需要一场全新的“蜕变”和“自我救赎”了,在被“流量”彻底改变味道、在真正的乐迷流失殆尽之前,多一些对音乐本身的尊重和创新,多一些真正能打动人心的“野性”与“真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