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评论收藏分享骄傲!南安这所百年老校创作的歌曲登上央视!
发布时间:2025-08-13 11:35:01 浏览量:4
“月儿挽清风,浪花吻沙滩,我的家在石井……”最近这段时间,由石井镇原创的歌曲《我在这里长大》在央视少儿频道展播,让“成功故里”南安石井在全国再次出圈。
当清澈的童声在少儿频道响起时,石井镇的许多家长、孩子都跟着哼唱起来,歌词的字里行间,仿佛能听见古渡码头的潮声,看见红砖古厝的沧桑,触摸到闽南渔港的脉动,更弥漫着南音古韵的悠扬与高甲戏的铿锵,处处散发着石井独一无二的文化魅力。
这首承载着“成功故里”厚重乡情的原创歌曲是怎么诞生的?日前,记者走进有着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的百年老校——石井中心小学,探寻歌曲背后的作词和演唱故事。
一句一词总关情
歌词里的成长地图
“《我在这里长大》是一首朴实而深情的歌曲,它以郑成功诞辰400周年为契机,通过优美的歌词和旋律,展现了石井的独特魅力和深厚文化底蕴。”回忆起歌曲创作,石井中心小学教师、作词者之一伍小香透露,当时接到任务后,尽管创作时间紧迫,但大家都满怀热忱。
她介绍,创作时,团队从石井的多个角度挖掘,比如石井名字的起源、白鹤凿井的典故等,这些都为歌词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灵感。选择“在这里长大”这个主题,是因为成长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过程,而家乡是成长中最重要的背景,通过这个主题能够很好地将个人的成长与家乡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引发人们对家乡的共鸣和热爱。
创作团队仅用一周时间就完成了歌词定稿。歌词中的每一句都凝聚着石井中心小学创作团队的心血:“鳌石山下,五马江畔”,清晰点明了石井的地理位置;“星星眨眼睛,青山映丹心”里的“丹心”,既指青山颜色如丹心般鲜艳,又暗指郑成功当年誓死收复国家领土的赤诚之心;“白鹤凿井,人杰地灵”,引用了石井当地白鹤凿井的传说,增添了神秘色彩与深厚文化底蕴。
“理学渊源,海防要塞”则从文化和军事两个层面,凸显了石井的历史地位,表明石井在文化传承和军事防御方面意义重大;“英雄忠魂,古镇雄风,海丝港口开新篇”中,“英雄忠魂”指的是郑成功等英雄人物的精神,“古镇雄风”体现了古镇的历史风貌与精神气质,“海丝港口开新篇”则表明石井在新时代借助海丝港口迎来新的发展契机,展现出传承历史、积极发展的良好态势;“成功故里,少年怒放,南翼高新展欢颜”,“少年怒放”象征着家乡年轻一代充满活力与希望,“南翼高新展欢颜”描绘了家乡在高新技术产业方面的发展成果,体现了家乡的现代化发展和蓬勃生机。
将厚重的历史文化转化为孩子能够理解的音乐语言并非易事,为此,学校在合唱编排上可谓下足了功夫。由于学校成功合唱团的孩子们有学业任务,排练只能安排在课后1小时。排练过程中也遇到了不少问题,比如学生对歌曲中家乡文化和历史背景理解不够深入,导致情感表达不到位,以及合唱部分协调配合困难等。为解决这些问题,该校音乐老师通过讲解石井的历史文化故事、组织学生参观郑成功纪念馆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歌曲内涵。
在央视少儿频道播出的视频中,有一个细节格外打动人:每个孩子手中都提着一块刻有“成功”二字的砖雕挂饰。这些看似简单的道具,是老师们精心设计的“文化密码”。伍小香表示:“通过这一特色设计,更好地将成功文化融入歌曲的演唱中,让观众更深刻地感受到石井的魅力。”
一音一韵皆入画
校园里的文化传承
回忆起初次接触这首歌时,合唱团成员许铮涵依然难掩兴奋之情:“当老师第一次说要唱这首属于石井的歌时,我特别兴奋,又有点小紧张。听到这首歌的名字和歌词,我想到了鳌石山,山上郁郁葱葱的树木,每次去爬山,都能呼吸到特别清新的空气。白鹤凿井的传说故事也出现在我脑海,感觉那些古老的故事就像活了一样。”
和许铮涵一样,这首歌让很多石井学子加深了对家乡的认同感。自完成创作以来,在石井中心小学校园,每天下午放学后《我在这里长大》悠扬的歌声都会回荡在校园,不管是上课的老师,还是正在收书包准备回家的孩子,听到这首歌脸上都会不约而同露出微笑。
当被问及哪句歌词唱得最自豪时,许铮涵毫不犹豫地回答:“‘成功故里,少年怒放,南翼高新展欢颜。’因为石井是郑成功的故乡,他是了不起的英雄,我每次想到他的事迹都特别敬佩。‘少年怒放’说的就是我们这些石井的少年,感觉我们肩负着让家乡越来越好的责任。现在石井不断发展,南翼高新区的变化大家有目共睹,所以每次唱到这句,我都特别骄傲,声音也会不自觉地提高。”
石井中心小学副校长郑阳亮表示:“希望通过这部作品,向大家,尤其是孩子们传递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让他们从小就树立热爱家乡、以家乡为荣的观念。同时,也希望传递出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和传承的重要性,让孩子们了解家乡的历史,珍惜并传承家乡的文化。”
记者获悉,为了引导学生理解“郑成功精神”和“石井文化”等有厚重历史底蕴的元素,石井镇除了创立石井中心小学成功合唱团,还依托校本课程《郑成功史迹在石井》,系统讲述英雄事迹与石井文化脉络。课堂之外,学校还组织学生走进郑成功纪念馆等地方,亲身感受历史氛围,让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家乡文化的熏陶。
在这所百年老校里,音乐成为传承家乡文化的桥梁,让孩子们在一音一韵中感受家乡的独特魅力和深厚文化底蕴,在心中种下热爱家乡、传承文化的种子,让这份温暖与情怀在校园中不断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