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乐剧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歌剧话剧

抗日英雄谱 | 音符为枪炮 乐谱成武器 他是以音乐救国的人民音乐家

发布时间:2025-08-14 10:39:54  浏览量:1

央视网消息:以音符为枪炮,在烽火连天的岁月里写出《黄河大合唱》等不朽乐章;以人民为知音,让抗战救亡的呐喊化作雷霆响彻华夏。冼星海以音乐为武器,为人民发出抗战的怒吼。8月14日的《抗日英雄谱》,让我们聆听冼星海以音乐救国的抗战故事。

这是冼星海的经典代表作《黄河大合唱》的歌词选段。这首作品体现了中华儿女团结一致抗日救亡的呼声和一往无前坚不可摧的意志,《黄河大合唱》被传唱至今,成为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写照。

冼星海原籍广东番禺县,1905年6月13日生于澳门一户贫苦的船工家庭。他先后在岭南大学、北大音乐传习所、上海国立音乐院学习音乐。青年冼星海在此期间阅读了大量进步书籍,对劳苦大众产生了深深的同情,他开始思考“学音乐到底是为什么”这一问题。正如他在《普遍的音乐》一文中写到:“中国需求的不是贵族式或私人的音乐,中国人所需求的是普遍的音乐。”1929年冼星海前往巴黎学习深造,贫寒逆境中,他依然怀有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巴黎求学期间,冼星海以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诗句为灵感写下作品《风》,成为当时法国巴黎电台播放的第一首中国人的作品。冼星海身处当时的巴黎,也被波澜壮阔的政治和社会变革、风起云涌的各种社会政治思潮所影响,在心中埋下革命的种子。

1935年,冼星海回到阔别6年的祖国。“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中国剧作家协会和上海戏剧联谊社发起组织上海戏剧界救亡协会,并决定成立救亡演剧队。冼星海在目睹祖国危难四伏、遍地疮痍后,义无反顾地投身文化界的抗日救亡洪流中,他报名参加了上海救亡演剧二队。

七七事变后,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冼星海随演剧二队赴各地进行巡回演出,在郭沫若、田汉的直接领导下,冼星海与张曙等人一起组织了大规模的抗日群众歌咏运动,在田间地头、工厂矿井、学校,宣传抗日救亡。同时创作了《游击军》《在太行山上》等一大批抗日歌曲。毛泽东《论持久战》等一系列围绕抗日战争的军事思想发表后,“挺进敌后、独立自主地开展游击战争”这一战略思想鼓舞、启发了冼星海,他以高昂的热情创作了一系列以敌后抗日为主题的歌曲。其中,《到敌人后方去》是传唱度最高的歌曲。“到敌人后方去,把鬼子赶出境”,激励了无数热血青年奔赴抗日最前线,成为那个时代的响亮口号。1938年底,冼星海收到了延安鲁艺音乐系全体师生签名的聘任信。带着对自由和进步的向往,他奔赴延安。

1939年,日寇的铁蹄踏遍神州大地,国家蒙难让冼星海寝食难安,他渴望创作一首气势磅礴的交响乐来唤醒民众。

武汉会战期间,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剧队第三队从壶口瀑布东渡黄河,以奔腾不息的黄河和搏击风浪、高喊号子的船工们的搏击精神为灵感,创作了长诗《黄河吟》。冼星海听到诗歌后,心潮澎湃,在昏暗、寒冷的窑洞中创作了6天6夜,不朽名作《黄河大合唱》曲谱由此诞生。《黄河大合唱》歌颂了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战斗意志,痛斥了日寇的残暴和带给民众的灾难,以强有力的音调号召民众保家卫国、反抗敌人。广州番禺博物馆馆长钟石林表示,一曲《黄河大合唱》可以鼓舞成千上万人。不断吹响号角,让战士们一轮又一轮冲锋,保卫国家,保卫民族。

这个曲谱是1939年4月,《黄河大合唱》延安陕北公学大礼堂首演时,指挥邬析零亲手抄录的《黄河大合唱》第一版简谱总谱。

1939年5月,在鲁艺成立一周年的首场音乐会上,冼星海亲自指挥的黄河大合唱正式公演,引发强烈反响,被誉为“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呼声”。随后,黄河大合唱唱响了全华北,全中国,向全世界,全人类发出了中华民族的怒吼,无数人唱着“风在吼,马在叫”走上了抗日最前线。这首大合唱鼓舞了一代中国人为民族解放浴血奋战。

1940年5月,冼星海化名“黄训”,到莫斯科参与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的制作与配乐。次年苏德战争爆发,他辗转流落到阿拉木图。在饥寒交迫之际,哈萨克斯坦音乐家拜卡达莫夫向他伸出援助之手。期间,冼星海将哈萨克民族音乐的豪迈气韵融入创作,相继完成《民族解放》《满江红》等多部作品。他与拜卡达莫夫共同创作的音乐交响诗《阿曼盖尔德》,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精神号角。

专家表示,他对于音乐作为一种武器的理解,已经不再局限于只是表达中国的抗战已经变成是反法西斯联盟的方式,发出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口号。

由于长期劳累和营养不良,带着对祖国和亲人的眷恋和对未竟事业的遗憾,冼星海1945年于莫斯科病逝。延安各界为他举行了追悼仪式。毛泽东亲笔题词:“为人民的音乐家冼星海同志致哀。”

在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他们用一个中国人的名字为一条街道命名,这条街道的名字叫做:冼星海大街。如今,这条街道成为中哈两国弥足珍贵的共同历史记忆,也用音符谱写着中哈友谊的动人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