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乐剧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歌剧话剧

《两只蝴蝶》词曲作者回应靠歌曲赚两亿传闻:自己挣了5000块!

发布时间:2025-08-16 20:34:32  浏览量:1

“一条5000元的版权买断合同,让价值5亿的彩铃收益与创作者彻底绝缘,盗版商却赚得盆满钵满!”

网络 | 图

1

“而我本人的收入说出来大家就更震惊了,从头到尾带给我的收入为5000元。”面对网传“靠《两只蝴蝶》赚了2个亿”的说法,词曲作者牛朝阳在镜头前平静地拆穿了这个持续二十年的财富神话。

在刚刚过去的周末,牛朝阳的回应视频如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层层涟漪。

这首2004年由庞龙演唱的歌曲,曾创下2.6亿至2.8亿次的彩铃下载量,以每条2元计算,产值轻松突破5亿元。然而当运营商、唱片公司、渠道商瓜分这块巨型蛋糕时,赋予这首歌生命的创作者,却成了盛宴的旁观者。

“以前卖盒带的粉丝和我说,靠这首歌挣了不少。”牛朝阳的陈述中带着一丝苦涩的幽默。5000元与5亿元——这个数字对比构成了华语乐坛最具讽刺意味的注脚。

这首诞生于1996年的歌曲,原是牛朝阳写给异地女友的私密情书。多年后被电视剧《281封信》采用,最终由庞龙演绎成席卷全国的流行风暴。

当《两只蝴蝶》飞遍大街小巷时,创作者的经济回报却微薄得令人心酸。

更戏剧性的对比发生在创作者与盗版商之间。曾有贩卖盗版磁带的粉丝当面感谢牛朝阳:“靠你这首歌,我挣了不少。” 而合法创作者的收入,竟不及盗版产业链上的一个零头。

演唱者庞龙的处境同样折射出早期音乐人的困境。网传他通过商演、专辑等渠道获得了约2400万元收益(未证实),但据业内人士透露,作为体制内歌手,他实际拿到手的可能“只剩零头”。

2

2004年前后的华语乐坛,正处于数字音乐爆发的前夜。手机尚未普及上网功能,彩铃业务成为音乐传播的黄金通道。一首热门歌曲被设置成彩铃,意味着每次拨打都将产生商业价值。

在这个产值惊人的产业链上,创作者却处于最弱势的地位。

牛朝阳与唱片公司(鸟人艺术)签订的合同,是典型的“终身版权买断”模式——他以5000元价格永久出售了作品版权,合同中未提及任何后续分成条款。当《两只蝴蝶》的彩铃下载量飙升至近3亿次时,法律上他再也无权分享这巨额收益。

这种模式在2000年代初期的音乐产业中司空见惯。唱片公司以微薄的“签约费”换取新人作品的终身版权,特别是模糊处理的“数字版权”部分,为日后利益分配不公埋下伏笔。

与《两只蝴蝶》同期的《老鼠爱大米》形成残酷对比——创作者杨臣刚凭借版权费购买了3套房产。而牛朝阳谈及自己收入时只能苦笑:“够买个卫生间吧。”

法律保护的缺失加剧了这种失衡。2001年版《著作权法》对数字音乐版权归属的规定极为模糊,创作者维权几乎无门。加之当时盗版市场猖獗,吞噬了超千万的正版收益,在盗版与霸王合同的双重挤压下,创作者成了产业链中最易受伤的群体。

牛朝阳的遭遇并非孤例,它是早期华语乐坛结构性问题的缩影:渠道为王,创作者为‘奴’。在技术变革与法律滞后的夹缝中,无数音乐人面临着“歌红人不红,钱更红不到自己口袋”的窘境。

2015年《著作权法》的修订成为重要转折点。数字音乐版权归属逐渐明确,流媒体平台推行按播放量分账模式,独立音乐人也能通过“分成计划”获得相对合理的回报。

技术革新带来了更透明的分配机制。某音乐平台的“实时分账系统”可让创作者清晰看到“这首歌今天被1000人用作短视频BGM,赚了235块”。区块链技术的应用,使每一次播放都能被追踪和计量,为创作者权益提供了技术保障。

周杰伦等头部歌手则选择了更自主的路径——成立公司管理个人版权,将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这种从“打工人”到“版权主人”的身份转变,代表着音乐人权利意识的觉醒。

但新时代仍有新挑战。某音乐平台协议中的隐藏条款写着:“上传作品即视为授权平台永久免费使用”——这意味着歌曲被用作短视频BGM或商业广告时,创作者可能分文未得。行业数据显示,全网150万注册音乐人中,仅5%能靠版权费月入过万,大部分仍需依靠直播、商演等补充收入。

3

牛朝阳的抖音账号在回应事件后粉丝突破30万,公众用关注投票表达对创作者的声援。这场由《两只蝴蝶》引发的讨论,已超越个案范畴,成为检视整个音乐产业分配机制的契机。

青年君小编观察认为,保护创作者权益需多方合力:

⓵合同审核机制:无论对方承诺多么诱人,签约前必须由专业律师审查版权归属、收益范围等关键条款;

⓶版权登记:在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注册作品(费用仅300元),为日后维权奠定基础;

⓷分成模式创新:避免“先火了再说”的陷阱,合同中明确设定“最低收益保障”和“重新协商分成比例”条款。

对普通听众而言,支持正版是最直接的行动——花一元购买数字单曲,订阅音乐平台会员,这些微小选择汇聚起来,就能改变音乐产业的生态平衡。

全网150万注册音乐人中,能靠版权费月入过万的不到5%。当音乐平台“版权运营收入”年增40%时,音乐人分成比例却从15%降至11%。

技术带来的透明分账未改变一个残酷现实:音乐产业中,赚钱的始终是少数人。

当《两只蝴蝶》的旋律再次响起,我们是否应该思考:这一次,它能否真正飞向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