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周刊|促进音乐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融合发展
发布时间:2025-08-25 07:34:47 浏览量:3
新重庆-重庆日报 刘安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思政课建设和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把思政教育“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有效融合起来。这为高校打造寓教于乐的音乐思政课提供了根本遵循。音乐思政“小课堂”,是以音乐为载体、以课程为依托的系统化育人场域,社会“大课堂”则是跨越校园围墙的立体化实践平台。促进二者有机融合既符合艺术教育规律,又契合课程思政的育人要求,是培养德艺双馨艺术人才的重要途径。
奏响“红色音韵”研学乐章,提升音乐思政育人实效。研学实践是促进音乐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融合发展的重要环节。一是优化课程内容体系。围绕《黄河大合唱》重庆首演地等具有地域代表性的红色音乐地标,梳理形成“抗战记忆、三线建设、改革音韵”等主题模块,深挖革命音乐、地方民歌等的精神意涵和育人价值,统筹现场讲解与实践体验环节,强化历史与音乐双线叙事。围绕“从历史中听见信仰、从旋律中感知力量”的教学主线,推动课程内容由“作品讲解”向“精神传递”转变,实现音乐形式与课程思政内涵高度融合,让音乐作品成为学生感悟党百余年奋斗历程的窗口。二是拓展学生参与路径。围绕“听、看、问、研、唱”全流程学习,让学生担任讲解员、指挥者、配乐者等多元角色,强化角色代入感与身份认同感。围绕“音乐中的党史”撰写调研报告,依托“时代中的旋律”改编原创作品,以个体化视角回应集体记忆、以艺术化表达传承精神力量。注重研学成果的内化与转化,强化过程性反思和价值认定,让学生“说出来、唱出来、演出来”,推动其在实地学习中找寻文化根脉、坚守人民立场、感悟信仰力量,让思政教育在声声入耳中入脑入心。
锻造“音教融合”育人品牌,淬炼艺术思政实践品格。内容融合作为打造音乐思政课的核心环节,需要将思政教育内容与音乐艺术形式深度融合,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育人品牌。一是统筹资源平台打造特色品牌体系。围绕“长江音乐走廊”文化轴线,整合高校艺术教学资源、地方文化演艺阵地以及行业艺术平台,以“地理文化标识+艺术主题”为切入点,凝练具有红色底色、时代特质、区域风貌的品牌体系,提升品牌辨识度与传播力。立足“长征组歌”“西部音画”“巴渝唱响”等主题,打造特色化展演内容矩阵,依托“成渝双城音乐会”等已有平台,推动品牌资源共享与机制互补,扩大音乐思政的辐射力,打造具有重庆辨识度的美育示范品牌群。二是拓展传播路径提升品牌社会影响力。坚持以内容引领带动传播引导,拓宽育人品牌在社会空间的价值边界,打造“红色旋律进社区”“民族音韵进校园”等子品牌,推动作品向大众舞台和社会场景延展。提升品牌在青年群体中的认同度与影响力,将音乐育人品牌融入城市文化战略,打造传播张力与教育功能并重的公共文化产品,以品牌内容的价值引领、传播平台的结构整合与文化活动的深度参与,推动音乐思政品牌从育人阵地拓展为文化高地,成为立足区域文化、面向青年群体、服务社会发展的思政美育新标识。
搭建“云上乐堂”数字平台,拓展音乐思政育人场域。数字赋能是促进音乐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融合发展的重要支撑。一是搭建数字资源平台。以打造“红岩音乐数字博物馆”为基础,全面梳理重庆地区红色音乐史料、革命歌曲、地方民歌及相关音像档案,分类编排、模块呈现,打造结构清晰且内容完整的数字资源库。结合多媒体手段打造集史实呈现、作品展示、人物介绍为一体的资源平台,提升思政教育内容的感染力。二是联动网络传播平台扩大教育覆盖面。将思政传播场域由“课堂场内”向“网络空间”延伸,依托官方微信公众号、抖音、B站等平台,发布主题音乐视频、教学短片,共享微课堂集锦与师生创演成果,鼓励学生参与主题策划、作品剪辑与内容运营,并完善作品推优机制,推动优秀原创内容在平台首页轮播展示,打造“创作—传播—影响”的闭环模式。利用重要时间节点开展线上主题活动,引导学生围绕“青春的旋律·信仰的回响”等主题开展联合展播与社群讨论,不断丰富网络思政内容供给,推动音乐思政育人内容在云端“流动”起来、在青年圈层“活跃”起来、在社会公众中“共鸣”起来,打造“线上找资源、线下看演出、平台能分享”的一体化育人场景,不断扩大音乐思政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