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乐剧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歌剧话剧

奋起·洪流 | 这组抗战歌曲曾在海外灌录

发布时间:2025-08-25 10:44:44  浏览量:2

“红日照遍了东方,照遍了东方……”伴着虫胶唱片的转动,耳熟能详的抗战老歌《在太行山上》在屋内流淌。这张唱片,是收藏爱好者杨涌今年最新收入囊中的“重磅藏品”之一。其特别之处,不仅在于收录的歌曲是经典,更在于它的灌录地点是1940年的新加坡。“这是极其珍贵的抗战音乐文献,这组唱片说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音乐界面对恶劣的外界环境,从未停止过对抗战歌曲的录制和宣传。”杨涌说。

上世纪30年代,上海一度是录制、生产唱片的“大本营”,有英资的上海百代、美资的亚尔西爱胜利(中国)公司和华资的大中华留声唱片公司。但经历了“八一三”淞沪会战,在沦为“孤岛”的上海,后两家唱片公司或设备被毁,或被日本人收购,都无法再出版抗日歌曲。由于英国对日本态度较为强硬,加上上海百代业务急剧下滑,公司便在时为英属海峡殖民地的新加坡设立分支机构。而新加坡有不少华语歌咏团体,这为抗日歌曲在新加坡灌录、发行提供了可能。

杨涌收藏了数十张新加坡灌制的“新中国歌声”抗战歌曲虫胶唱片。 文汇报记者 张伊辰摄

新加坡沦陷后,抗战歌曲唱片曾被刮去歌名,二战结束再重新手写上。 文汇报记者 张伊辰摄

仔细看《在太行山上》的唱片片芯,上面标注有“新中国歌声”的总称和“任光监制”字样。“在当时唱片所附的歌页和报纸广告上,这组唱片被标称为‘中华民族爱国歌曲’。”杨涌介绍,抗战音乐家任光曾任百代音乐部主任,在他的主持下,百代出版了《毕业歌》《大路歌》《义勇军进行曲》等一大批抗战唱片。1939年5月,任光“为百代公司在南洋主持灌音”前往新加坡。当年9月,他组织的星洲合唱团开始录制唱片,第一批10张唱片于12月在新加坡上市,包括《大刀进行曲》等。之后,任光又组织了铜锣合唱团,并于1940年1月录制完第二批10张唱片,《在太行山上》就是其中之一。《在太行山上》创作于1938年7月,词作者桂涛声在山西境内看到了抗日军民浴血奋战的英勇事迹,酝酿半年写下歌词。冼星海拿到歌词后,连夜完成谱曲。这首歌在汉口首演后,随即传遍全中国,当时太行山上的游击队都以它为队歌。

今年初,杨涌偶然得知新加坡的一位藏家要出售一批抗战时期的虫胶唱片,马上托朋友对接。由于对方只同意将30余张唱片“打包”转让,尽管其中仅三四张没有收藏,但杨涌还是“咬咬牙”悉数买下,“存世数量极少,意义重大”。一方面,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新加坡沦陷,这批唱片只发行了一两年,数量必然有限;另一方面,当时中国海岸线被侵华日军封锁,这批唱片难以流入,在内地鲜为人知。再加上历经战乱,本就容易磕碰损坏的虫胶唱片更是难以保存,新加坡国家档案馆馆藏也仅有三张。

老舍作词的《丈夫去当兵》是这组“新中国歌声”的首张唱片。 文汇报记者 张伊辰摄

在杨涌看来,这些唱片有着很高的学术价值。在这组唱片中,有11首歌曲出自西北战地服务团创作的《战地歌声》合集。西北战地服务团隶属于八路军,1937年由中共中央在延安成立,丁玲任主任,按照“宣传要做到使群众喜闻乐见,要大众化”的要求进行文艺创作。也因此,在唱片片芯上,多首作品的著作方式不是“作曲”而是“记谱”“记曲”,这是因为歌曲大多是根据地方小调、民歌重新填词而成,更便于传唱。从目录号来看,这组“新中国歌声”的首张唱片并非取自《战地歌声》,而是老舍作词的《丈夫去当兵》。虫胶唱片不同于黑胶唱片,通常一面只能录下3分钟左右的歌曲,而这首歌长约6分钟,于是a、b两面分别录下了这首歌的上下部分。

大半个世纪以来,这组海外录制的唱片在中国知者甚少,也鲜有专著、论文提及。杨涌希望,这份“传家宝”除了能在家族中接续流传,更能有合适的场馆提供常设展区展示,让更多人了解这段历史,也为研究者提供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