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唱歌曲还能冲到榜一?解析榜一歌曲《褪黑素》具备三大爆火元素
发布时间:2025-08-27 13:12:40 浏览量:2
好久没有听榜单歌曲,今天打开网易云音乐,发现在热歌榜单,一首《褪黑素》稳居第一名。
于是打开来听,发现这首歌竟然非常的抓耳,是一首一听就想随之哼唱的歌。
这首歌看似没有什么高的技术难度,也没有特别深入人心的歌词,但就是这么轻飘飘地唱进耳朵,随血脉轻柔流淌,让我循环了一个早上。
那么,它凭什么能够稳居榜一,又让我如此上头呢?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写一写这首《褪黑素》,希望你也和我一样喜欢。
一、
这首《褪黑素》,词曲贴合紧密,安静温柔,是打动我的最大原因。
这首歌也成为一个现象级歌曲,在网易云音乐1小时内,竟然评论破20万+,点赞超33万,登顶了平台热搜榜。
话题#梓渝新歌褪黑素# 阅读量单日破亿。
作为一首翻唱歌曲能够引起如此大的轰动,就是因为这首歌聚焦于了现代人的失眠与孤独情绪,情感无所依傍的共同困境,捕捉到了当代人共同的情感挣扎。
比如歌词中的“听不进旁人的建议,固执着拼凑着回忆。越怕黑夜 黎明越缓慢降临,循环聆听 你最爱听 那首歌曲”
这种因为一个人的失眠,成为很多人的共同体验。不可对人言,唯有深夜的失眠,在昭示着自己的真实情感。这样的词作,引发强烈共鸣。
随着歌曲情绪的螺旋上升,歌词内容也层层递进,通过“褪黑素”这个意象,将情感的依赖准确表达。比如“褪黑素很像是你,安抚我的神经,只是上了瘾,就不接受失去”。
通过两段主歌的铺陈,先是表达现在情境,然后陷入回忆,最后落到“过去过不去”直到“褪黑素”的意象落地,整个的词作情感浓郁,浅唱低回,层层递进,直到B段情感的宣泄,非常有代入感。
第三个段落的“还找不到你 在失眠里隐约听到你的声音。循环在迷宫里,看不清未来,却对过去越来越清晰。想吃掉回忆 渴望逃离。依赖褪黑素 依赖你拥有你这事情,越来越上瘾”
这个段落的思念情绪达到顶点,同时歌曲速度也加快,歌词内容里的“我”竟然因为太强烈的思念,出现了“幻听”,且形成一个循环迷宫,无法逃离。
这样深情的作品,词作看似浅显,但饱蘸深情,整首歌曲唱出了都市人深夜里失眠的苦痛,和那份无法言说的孤独、挣扎与情感依赖。
二、
相比词作,我认为这首歌曲的作曲更优秀。
主歌的四句运用了“起承转合”的技法,“我好像得了什么病”起句,重音放在了“得”“病”两个字,让人心有唏嘘;承句“总是被困在噩梦里”旋律线开始上扬,特别强调噩梦。
“越是想忘记就越想见到你”这个乐句的节奏型开始变化,且在这种反复的节奏型里,更强化了情感的浓度。“怎么说明 怎么清醒 怎么失忆”合句更是把这种重复的节奏型用到极致,让人在反复的吟唱中愈加揪心。
B段这里,两个段落的设计也截然不同。“过去过不去 在黑夜里;我好想好想你,没能戒掉你,也丢掉我自己”这里也是婉转低回的,但同时又有重复,让人感受到情绪的曲线由高到低,再由低到高的俯冲,深夜里的辗转难眠,在这里具象化。
到了这句“褪黑素很像是你,安抚我的神经;只是上了瘾,就不接受失去”旋律又有了变化,只有单个的重复,根据歌词内容,情绪又开始低落下来,跌宕起伏间,将这种想念成瘾的情思表达得酣畅淋漓。
C段作为整首歌的最高潮部分,虽然在可听性上弱逊于A段和B段,但情绪达到了最潮时的氛围感非常强烈,同时也让这首歌的复杂性提升,不至于那么“口水”,完成了这首歌曲的情感闭环。
三、
《褪黑素》之所以成功,我认为并非偶然性,而是商业歌曲的一个成功范例。
作词上,精准把捉到了“失眠”的这一普遍性社会问题,而将“失眠”与“褪黑素”一意象相链接,将失眠具象化,形成强烈记忆点。
而且在词作上,内容层层递进,歌词内容成为人们的“情感投射”,它实际上戳中了一个时代的某种集体心理困境。
从作曲上看,《褪黑素》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精准商业作曲的典范:
这首歌曲没有追求过高的技巧,而是通过节奏型的稍微复杂化,优化了“可听性”避免了“口水化”,再通过人声与歌词的高度契合,从而直击听众内心。
重要的是,这首歌由于门槛低,任何人都可以跟着哼唱、学习,成为自己情感表达的窗口,会形成一定的“传唱性”。也就是它集合了“可听性”“传唱性”“共鸣性”三大流行音乐的核心要素。
这样,无论是资深乐迷还是普通大众,都能在第一时间被其吸引,并迅速形成记忆和传播。这才是它在数据上取得爆炸性成绩最根本原因。
当代的流行歌曲,有一部分音乐人越来越追求技术上的高度,弱化了传唱性,致使流行乐越来越远离普罗大众。与之相反的,一些音乐性太低的口水歌泛滥,又过度追求“接地气”“大众化”,“土”气飞扬。
而《褪黑素》这样的歌,才是既能兼顾好听好唱,又具有一定音乐性不口水,才是大众喜闻乐见的流行歌曲。
希望这样的歌曲更多些,它就像深夜里的“褪黑素”,安抚我们过于活跃的神经,哪怕上瘾也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