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乐剧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歌剧话剧

红色抗战歌曲的三重维度:精神动员、价值传承与美育思政

发布时间:2025-08-27 16:18:37  浏览量:2

80年,抗日的烽火犹在眼前;80年,抗日的歌声仍在回响。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回望那14年烽火连天的岁月,红色抗战歌曲(尤其是合唱)让千千万万的抗战军民找到了精神的归宿和力量的源泉,那些铿锵有力的歌词和热血沸腾的旋律,是抗战军号之外的“精神号角”,也是抗日战争中的“精神武器”,这些红色抗战歌曲(尤其是合唱),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发挥了不可估量和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凝聚了全国军民的同仇敌忾的抗战意志,彰显了中华民族的自强不息的团结力量。

《毕业歌(1934)》《义勇军进行曲(1935)》《打回老家去(1936)》《长城谣(1937)》《游击队歌(1937)》《抗日将士出征歌(1937)》《大刀进行曲(1937)》《只怕不抵抗(1937)》《抗日军政大学校歌(1937)》《在太行山上(1938)》《到敌人后方去(1938)》《黄河大合唱(1939)》《八路军进行曲(1939)》《八路军军歌(1939)》《新四军军歌(1939)》《二月里来(1939)》等歌曲,在“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刻”发出了民族危亡、救亡图存的时代最强音。这些歌曲不仅是抗日战争历史的记录,更是中华民族精神凝聚的熔炉,它们在艰苦卓绝的抗战中凝聚了全中国的人心、鼓舞了全民族的斗志、锻铸了中华民族宁折不弯的脊梁。历史的脚步正在新时代的大道上阔步向前,那些抗战歌曲发出的“号角之声”,依然是不断长鸣的警钟,时刻在唤醒着中华民族的苦难记忆。历史不容忘记,正气必须弘扬,精神更当传承。红色抗战歌曲,它们那让人血脉喷张的歌词、催人奋进的旋律和浓烈的情感共鸣,永远是塑造青年价值观、激发民族自信的最宝贵精神资源和最生动教育载体。

一、烽火中的号角——凝聚民族精神,激发抗战意志。“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把他消灭!”、“杀!”《大刀进行曲》,让“大刀”在抗战初期,不仅仅是抗日的武器,而是升华为整个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反抗外侮的精神符号。它向全世界宣示,中华民族面对日本侵略者,有着绝不妥协、敢于决一死战的意志。“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保卫黄河》,可以说是《黄河大合唱》的“代言人”,歌词字字千钧、句句热血,情境带入感极强,无论是演唱还是聆听,都给人以“堆积已久的干柴被瞬间点燃”燃起“冲天烈火”的酣畅淋漓之感,彷佛是人在极度的压抑与迷茫中,找到了释放的出口与前进的方向。此时的中国抗战,进入到了相持阶段,日军对国民政府展开“政治诱降”,国民政府“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势力开始抬头,民族抵抗情绪陷入了低谷,《黄河大合唱》的横空处世,它磅礴的音乐语言,犹如一颗惊雷炸响了沉闷的中华大地,是对“中国必亡论”最有力的艺术回击;它发出的怒吼,正是战略相持阶段最需要的精神支柱——坚持到底,绝不屈服。周恩来总理在听完《黄河大合唱》后,赞誉冼星海“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呼声。”“红日照遍了东方,自由之神在纵情歌唱”、“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在太行山上》的歌词,这生动描绘了共产党领导的军民在太行山等根据地,如火如荼开展游击战争的场面,完美体现了相持阶段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深入敌后、持久抗战”的生动抗日场面。“我们都是神枪手,每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没有吃,没有穿,自有那敌人送上前;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它用乐观、机智、昂扬的旋律,精准刻画了抗日战争中八路军游击战士的灵活战术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极大地鼓舞了在艰苦环境中坚持斗争的军民。这些抗战歌曲正是在这个“最需要信心的时候”,扮演了“精神号角”和“音乐武器”的角色,它们歌颂的牺牲、坚韧、乐观和人民战争的思想,极大地提振了军心民心,为赢得这场持久战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二、歌声中的脊梁——传承红色基因,深化爱国主义情怀。以《黄河大合唱》《在太行山上》《游击队歌》《大刀进行曲》为代表的经典抗战歌曲,是抗日战争时期抗战军民集体情感与革命精神的音乐铭刻。它们超越了单一的艺术审美范畴,构成了一个承载着深厚红色基因与磅礴家国主义情怀的文化符号系统,其价值历久弥新。这些作品首要传承的红色基因,体现在其对人民主体性与集体主义精神的高扬。红色基因的核心之一是坚持人民至上、依靠群众。《在太行山上》“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的歌词,生动诠释了军民一体、同仇敌忾的鱼水情深,揭示了人民战争的伟大力量。《游击队歌》则以乐观、机智的笔调,描绘了游击战士作为人民群众代表,在艰苦环境中的灵活斗争,其“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的诙谐语句,背后是对人民无穷创造力和奋斗精神的礼赞。这种将艺术视角聚焦于人民、服务于人民的创作导向,正是红色文艺路线的核心体现。其次,抗战歌曲深刻展现了家国主义情怀的多维结构。这种情怀并非抽象的概念,而是融合了对山河之爱、文化之根与斗争之志的复杂情感共同体。《黄河大合唱》以其恢宏的史诗性,将“黄河”这一民族地理与文化象征符号化,通过《黄河颂》的赞颂、《黄水谣》的悲怆以及《保卫黄河》的怒吼,完成了从对国土家园的深情眷恋,到对民族危机的深切悲悯,再到誓死抗争的集体意志的情感升华过程。它将对“家”的守护上升为对“国”的捍卫,实现了家国同构的情感认同。与此同时,《大刀进行曲》则以一种更直接、更暴烈的艺术形式,将家国情怀表达为一种具体的、行动化的复仇意志与斗争哲学。“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的呐喊,是一种不容置疑的战斗动员,它将保家卫国的宏大叙事转化为极具冲击力的身体性行动指令,极大地激发了个体为国牺牲的英雄气概与献身精神。这种融于旋律中的斗争性与革命性,是红色基因在战争年代最鲜明的表达。综上所述,抗战经典歌曲通过其独特的音乐叙事,成功地将红色基因)与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进行了艺术的融合与转化。它们不仅在当时发挥了“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的巨大作用,更在其后数十年的岁月中,持续作为重要的文化遗产,参与构建民族集体记忆,不断唤醒和培育着一代代中国人的历史使命感与爱国主义情操。其艺术生命力根植于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更源于其中所蕴含的超越时代的精神价值。

三、课堂上的铸魂——强化情感体验,创新课程思政。高校合唱教学,不仅是艺术技能的传授,更是通过音乐作品培植新时代大学生历史记忆、厚植家国情怀的重要“课程思政”教学实践。如何引导当代大学生在演唱这些作品时产生深层次的民族情感共鸣,需从多维教学策略进行系统化构建。(一)历史语境还原与意义阐释。生成情感共鸣的首要前提是破除历史疏离感。教师应通过跨学科视角,将音乐作品置于抗战历史语境中进行解读。在排练《黄河大合唱》时,可结合光未然壶口渡河的创作经历、冼星海延安窑洞的创作环境,解析《黄河船夫曲》中三连音节奏与风浪搏斗的象征关系,阐释《保卫黄河》卡农手法表现的全民抗战图景。通过史料影像、地域文化分析等手段,使学生在认知层面理解音乐符号背后的历史叙事,为情感共鸣奠定理性基础。(二)音乐文本的深度解析与审美体验。技术处理与艺术表现应服务于情感表达。需引导学生发现音乐本体中的情感密码:《在太行山上》通过大调式的明朗色彩与小调式的深沉压抑的对比,塑造了"母亲教儿"的温情与"敌人从哪里进攻"的决绝;《游击队歌》的弱起节奏和跳进音型,生动刻画出游击战士的机智灵活;《大刀进行曲》的主和弦分解进行与斩钉截铁的休止符运用,构建了视觉化的斗争场景。通过精细处理声部平衡、音色层次和力度对比,使学生在艺术审美中自然生发情感共鸣。(三)集体演唱中的仪式感建构。合唱本质上是一种集体情感表达仪式。多声部协作要求个体在保持声部独立性的同时融入整体和声,这一过程本身就是集体主义精神的实践教育。在《保卫黄河》的轮唱段落中,学生通过声部间的追逐与交融,直观体验"万众一心"的磅礴力量;《太行山上》的二部合唱需通过声部平衡营造"军民鱼水"的音乐画面。应注重排练过程中的情感唤醒,通过队形设计、舞台调度等手法强化演唱的仪式感,使学生在集体声音实践中形成情感共同体。(四)当代价值转换与创造性表达。关键在于建立历史与当下的对话通道。可引导学生探讨《游击队歌》中"自力更生"精神与当代科技创新自主性的内在关联,分析《大刀进行曲》的斗争哲学如何转化为攻克"卡脖子"技术的当代勇气。鼓励学生基于抗战音乐素材进行现代编创,或通过多媒体技术制作沉浸式演出场景,在创造性转化中实现红色基因的当代传承。这种实践不仅深化了对历史的理解,更使学生在主体性表达中实现了情感认同的升华。通过"历史认知-审美体验-集体实践-当代转化"的四维教学模式,抗战歌曲合唱教学得以超越单纯的艺术教育范畴,成为润物无声的思政教育载体。当学生在《黄河颂》中唱出民族精神的巍峨,在《黄水谣》中体会家园沦丧的痛楚,在《怒吼吧 黄河》中发出新时代的青春宣言时,历史记忆与民族情感便通过音乐完成了代际传递,真正实现了"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教育目标。

80年前,红色抗战歌曲歌曲是刺破黑暗的号角,是凝聚人心的战鼓,为反抗日本军国主义,争取民族独立立下不朽功勋。80年后的今天,这些承载着民族记忆和精神图谱的歌声并未远去。它们穿越时空,在新时代的校园里、在青年的心田中激荡回响。作为高校合唱与指挥教师,肩负着传承红色基因、培育时代新人的神圣使命;让激昂的旋律继续奏响,让不朽的精神代代相传;号召青年在歌声中铭记历史、感悟精神、汲取力量,将个人理想融入民族复兴伟业,用青春和奋斗谱写新时代的壮丽乐章!

面对新的征程,我们更应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坚定理想信念,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一代代人的不懈努力,只有铭记历史,才能更好地走向未来。让我们在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的今天,让抗战的歌声,永远成为激励中华民族砥砺前行的磅礴力量。让我们铭记历史,珍爱和平,团结奋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作者:刘俊杰(湖南工商大学音乐学院 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