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抗日歌曲抵得上两个师的兵力 《松花江上》从西安唱响
发布时间:2025-08-28 09:36:03 浏览量:3
陕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园内的张寒晖雕像陕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供图
张寒晖像(1936年摄于西安)陕西省档案馆供图
《松花江上》初稿(右)陕西省档案馆供图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每当《松花江上》的旋律响起,总会让人不禁跟着哼唱起来,思绪也被带回到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
鲜为人知的是,这首点燃全民族抗日斗志的不朽之作,其诞生地并不在东北,而是在古城西安,它的创作者张寒晖也不是东北人,他一生从未亲眼见过松花江。
歌为武器
声讨日本侵略者野蛮兽行
1902年5月5日,张寒晖出生在河北省定县(今定州市)城东西建阳村的一个书香之家。他的父亲以教书为生,颇喜爱中国的民族音乐,在父亲的熏陶下,张寒晖上小学时就学会了拉二胡、弹三弦和吹笛子。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这位爱国青年思想受到冲击,和同学奔上街头,抵制日货,并演出反对卖国贼的新剧。正是这次演出,使张寒晖第一次感受到新剧是唤醒民众的武器,这也奠定了他从事文艺创作的思想基础。
1925年,五卅运动的消息传来,张寒晖怀着激动的心情,报考了北平国立艺专戏剧系。在“艺专”,他接受了革命进步思想。10月,由同学邓鹤皋介绍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后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他在著名音乐家赵元任教授的指导下,对民族音乐、河北梆子、河北民歌及昆曲等进行了系统的学习和钻研,为后来的音乐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九一八事变后,张寒晖以歌曲为战斗武器,声讨日本侵略者的野蛮兽行,号召青年“激奋进,齐赴国难”,开始了用音乐唤醒民众投身抗战的革命艺术生涯。
1932年,张寒晖的同学刘尚达被任命为教育厅第四科科长兼陕西省第一民众教育馆馆长,张寒晖应刘尚达的邀请,来西安任民教馆总务部主任。然而,没多久,陕西省政府主席杨虎城被南京政府撤免了职务,张寒晖和刘尚达也被赶出了民教馆。张寒晖抱病返回定县。1936年夏,应刘尚达的邀请,张寒晖二次来到西安,以西安省立第二中学教师的身份开展抗日救亡宣传工作。
此次离家,他再未归乡,将生命的大部分时光献给了西北的革命事业。
血泪凝铸
在古城西安诞生的东北悲歌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无数东北军民涌入山海关,踏上了流亡的道路。1935年,10余万东北军被调至陕甘两地,古城西安街头,拥塞着成千上万愤怒的东北军官兵和无家可归的东北难民。
前往西安的火车上,张寒晖看到,车厢里逃难的东北同胞比比皆是,他们描述着一幕幕惨剧:被鬼子追赶到江边的兄妹已陷入绝境,鬼子喊着“花妞妞”越逼越近,哥哥硬着心肠把亲妹妹推进滚滚江中,自己也被子弹射穿了胸膛……
东北姑娘的号啕大哭,东北同胞们一张张布满泪痕的面孔,深深刺痛了张寒晖,也点燃了他按捺不住的创作冲动。每晚,在学校批改完学生的作业,他总是不由自主地用手指在桌上击着节拍、嘴里哼着,就这样熬过几个不眠之夜,终于谱成了《松花江上》初稿,这首饱含血泪的歌曲,唱出了他胸中的激愤与悲怆,也道出了千千万万东北民众的心声。
歌词的内容和感情脉络分为怀故、漂流、呼唤3个层次。歌词的开头部分,诉说了家乡的美丽富饶,而九一八事变突起,日军占领了美丽而富饶的东北,人们只得背井离乡,在关内流浪。歌词的第二层次概括地描述了民众的悲惨遭遇,透过诉说丧家的哀痛、逃亡的仓皇,控诉日本侵略者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歌词的第三层次用饱含无限感慨的发问,向故乡和亲人发出深情的呼唤,寄托了对早日收复失地的强烈期待,把感情推向了最高潮。
用什么音乐素材呢?张寒晖想起了家乡那独特的地方戏——定县秧歌中凄凄惨惨的“大悲调”,还有慷慨激昂的河北梆子;尤使他历历在目、萦绕耳边的是悲歌当哭的见闻——张寒晖在撤到定县的东北军53军一个营中教歌时,士兵们的歌声是那样悲愤;在从军营回来的路上,一妇女在新坟上烧纸,号哭失去的亲人,凄惨、辛酸、悲绝……这些声音交织在一起,就是那段历史的真实回响。
悲歌燎原
从校园唱响的抗战号角
《松花江上》初稿甫一问世,首先在省立二中学生中传开。之后,张寒晖带领学生到西安的城墙上、街头中去演唱,悲壮的歌声深深打动了广大东北军官兵的心,闻者无不落泪,不久就在东北军中传遍了。每当唱起这首歌,东北军总是高呼:“打回老家去!”“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一曲《松花江上》,不仅道尽了在日寇铁蹄下惨遭蹂躏、流离失所的东北人民的血泪悲声,更如一声惊雷,唤醒了全国民众的救亡图存之志。这首歌曲迅速响彻大江南北,激荡于长城内外。
1936年西安事变爆发前,西安全城到处可以听到《松花江上》的歌声。12月9日,西安学生集会纪念“一二·九”运动一周年。此时,蒋介石正在西安督促张学良、杨虎城“剿共”。集会后,游行的爱国学生自发组织起来,准备步行到临潼向蒋介石请愿,要求蒋介石起兵抗日。蒋介石闻讯后,立即下令派兵在十里铺、浐河桥一带堵截,且扬言“格杀勿论”。为避免学生流血牺牲,张学良驾车追赶到十里铺,向学生们发表讲话,劝导学生勿去临潼。学生们激愤高昂地唱起《松花江上》,张学良为之动容,对学生们说:“请大家相信我,我会在一周之内,用事实来答复你们。”面对如此诚恳的态度,学生整队而归。
3天之后,西安事变爆发,抗日救亡运动日益高涨。
之后,周恩来率中共代表团来到西安,当他听到驻扎在东城楼上的东北军学兵队唱起《松花江上》,便向卫兵学唱了这首歌。在一次东北军军官会议上,他亲自指挥大家唱起了《松花江上》,所有军官都热泪盈眶,举起拳头怒喊:“一定要打回老家去!”此时,伴随着《松花江上》的歌声燃起的抗日烽火已成燎原之势。
1937年12月,周恩来在武汉大学发表《现阶段青年运动的性质和任务》演讲时,谈及《松花江上》说:“(九一八事变后)成千成万的青年人无家可归,无学可求,尤其是东北的青年朋友,一再地飘泊流浪,一再地尝受人世间的惨痛。一支名叫《松花江上》的歌曲,真使伤心的人断肠。”对于抗日歌曲的巨大影响力,毛泽东也高度评价称“一首抗日歌曲抵得上两个师的兵力”!
令人惋惜的是,1946年,张寒晖在延安病逝,年仅44岁。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创作了《军民大生产》《去当兵》等70多首歌曲,其旋律早已融入民族抗争的血脉。
薪火不熄
校园里永恒的时代回响
张寒晖曾执教的西安省立第二中学,正是如今陕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前身。步入校园,一尊张寒晖的雕像静静伫立在盛开的鲜花中。雕像一侧镌刻着《松花江上》的歌词,另一侧则铭刻着他的人生箴言——“作人不易,唯是是宗”。
学校有关负责人介绍,每年新生入学,校园里总会响起《松花江上》的旋律,学校会详细讲述其诞生的历史背景与蕴含的深刻意义。每逢九一八事变纪念日,全体师生肃立齐唱此歌,以歌声警醒后人铭记历史、勿忘国耻,自觉继承革命传统,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
光阴流转,学校师生从未忘记这位杰出的师长:张寒晖的雕像前,总有师生驻足瞻仰献花;课堂上,他的革命生涯与艺术追求常被深情讲述;校史陈列室里,他的照片与泛黄的曲谱无声诉说着过往;纪念画册中,他当年导演的戏剧作品被永恒珍藏;音乐教室内,《松花江上》那熟悉的旋律时时回荡;学校大礼堂里,“传承寒晖精神唱响松花江上”的主题活动年年举办,张寒晖创办的“斧头剧社”,正以蓬勃的朝气奏响着新时代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