犇犇科普会【康复牛】| 从无声到有声:记录一位抑郁症男孩的音乐治疗之旅
发布时间:2025-08-28 17:19:20 浏览量:2
音乐与言语的结合确实拥有独特的治愈力量,它能触及心灵最深的角落,带来安慰与希望。
本次分享的主角是一名17岁的抑郁症少年,在过去的17年里,他性格温文尔雅从不大声讲话,在人群中也属于默不作声的那种。在学校里经历了一次言语暴力攻击,使得他患上了抑郁症,从此惜字如金,他便不愿意再讲话了。在心理二科住院两周后,他的情绪明显好转,但仍不愿意主动与别人讲话,别人寻问他问题,他也是很小声的回答。于是医生建议他来到康复科参加音乐治疗。
第一阶段:沉重的帷幕与被迫入场(第1~2次)
我第一次见他,他正在康复科的大门说要回病区,在询问后得知,他内心是拒绝康复治疗的,因为来到康复科后首先要去可以听音乐的影音厅等候,那里全是人,他不想在人多的地方等。我耐心地带他去音乐治疗室参观了一下,并告诉他在治疗室大概10名的康复员,而且都是他认识的治疗科室的康复员,他问我能否坐在一边看,我同意了,我说咱们慢慢来。
治疗开始后,大家是围着桌子坐一圈的,每一位康复员都起了一个好听的名人的名字当作自己的本节课的代号,并且配上好听的音乐互相扔一个可爱的玩偶,扔给谁要准确地说出对方的名字,活动充满了欢声笑语,我告诉大家,音乐治疗并不是仅仅听歌唱歌,会通过各种形式的音乐体验来锻炼大家的认知能力、社交能力、言语表达能力等等,后来又唱了一首隐形的翅膀,我给康复员们讲解了这首歌背后的故事。
治疗进入尾声,他虽然旁观了一节课,但是注意力很好,有意思的环节也会露出笑脸。我问他明天还来吗?他点点头,但表示还要坐在旁边旁观,我肯定并鼓励了他,告诉他能坐在这里已经是进步了。
第二阶段:小声的试探与意外的涟漪(第3~6次)
他第三次来到音乐治疗室,竟直直地坐到了我的旁边,我很惊喜,并带领其他康复员一起给我鼓掌鼓励他。他还是不愿意与大家讨论太多的内容,所以在自我介绍环节,只介绍了自己的名字。在音乐游戏的体验中,他能简单说几个字,但是声音很小。让我意外的是其他的康复员都投来善意的目光、大拇指和说出鼓励的言语,让我感受到团队所有人都善意与包容。他脸上的笑容也越来越多,也开始出现主动言语。
第三阶段:声音的阀门和未来的期待(第7次~12次)
他最近每次来都大声地询问金浩老师,音乐王老师在哪里!找到我后也大声地和我打招呼。他表示在音乐治疗室里已经完全不紧张了,所坐的位置也是每天都不一样,挨着哪位康复员坐都可以,也很开心地接受新康复员的加入。他愿意大声讲话了,也开始主动分享,在这个音乐治疗小组里,他说感受到了“理解”与“接纳”,抑郁的浓雾已经完全散去,他自诉每天又恢复了以往的快乐的情绪体验。但是和以往不同的是,他在人群中也敢于大声讲话了。一切都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音乐治疗是一种被科学证明有效的辅助治疗方式,它并不是简单地听音乐或者玩乐器,而是一个系统的干预过程,通过各种形式的音乐治疗体验缓解精神症状。在治疗关系中帮助个体实现个性化的治疗目标,促进其身心健康、认知功能、情绪表达、语言表达和社会能力。
作者简介
王炳华
王炳华:康复医学与治疗技术师,三级心理咨询师,音乐治疗师。毕业于长治医学院,音乐治疗专业本科,从事精神康复工作10年,擅长团体音乐治疗、音乐治疗个案、鼓圈等。
康复科简介:
我院康复科1997年成立,2015年依照国际先进康复理念重新组建,通过不断完善硬件设备设施,持续引进优秀人才,不断创新康复项目,积累大量临床康复案例,打造了一支专业技术过硬的优秀康复团队。依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功能损害及潜在优势综合评估,采用作业治疗、物理治疗、艺术表达治疗、认知矫正治疗等多种康复手段,提高患者的基本生活能力、劳动/工作技能以及人际交往、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功能恢复。目前拥有专项治疗室十余间,康复治疗项目涵盖作业治疗、音乐治疗、绘画治疗、精神科物理治疗、社交技能训练、社工成长小组、职业功能训练、志愿者服务等。
我院2019年获评中国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精神康复基地,2021年由河北省残疾人联合会审核确定为第一批河北省残疾人康复专业技术人员省级规范化培训基地,河北省预防医学会精神康复专业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康复科。科室拥有医生、护士、心理治疗师、心理咨询师、社工、康复治疗师等多学科人员组成的康复团队。曾多次派人员到香港,北京,上海,深圳,无锡等地交流学习,团队成员基础理论扎实,实操技能熟练规范,每年均承担河北大学、华北理工大学、承德医学院等高等医学院校应用心理系及社会学系实习生的临床带教工作,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
供稿科室 | 康复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