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乐剧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歌剧话剧

新书荐读 | 中国音乐学院前院长李西安的首部人物传记

发布时间:2025-08-29 14:11:46  浏览量:2

“我愿在八千公尺设下自己的帐篷,为最后攀登到顶峰的人,铺下几块小小的石子。”

——李西安

浪漫、孤独的理想主义者

新书速览

作者:赵仲明

出版时间:2025年8月

页数:404页

定价:168.00元

ISBN:978-7-5598-8536-4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中国音乐学院前院长李西安的首部人物传记。李西安(1937-2020),曾任中国音乐家协会书记处书记和理论委员会副主任、《人民音乐》主编、中国音乐学院院长。

本书由李西安生前专门授权,内容立足李西安的日记、课堂笔记、工作计划、演讲手稿等相关一手史料,按照春、夏、秋、冬四部分,回顾并记录了李西安的一生,尤其着重于中年到晚年的一系列重要经历和杰出贡献:在中央音乐学院和中国音乐学院任教、主编《人民音乐》、创办民族乐团等,体现了李西安关于民族音乐保存与发展的具有前瞻性的思想。

本书由著名音乐史学者赵仲明历时三年写作、九易其稿,旁征博引地呈现了一位思想深刻、能力卓越的音乐学人的学术生涯,用饱含深情的笔墨向读者展现了一个全面的、立体的音乐家、教育工作者、文艺工作者的形象。

作者简介

赵仲明,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学硕士、博士,音乐史学者,先后供职于云南艺术学院、人民音乐出版社、中国音乐学院,现为教育部、国家新闻出版署项目评审专家,多所高校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著有《西方音乐研究在中国》、The Reception of Franz Schubert in China等,翻译有《爵士作曲——理论与实践》《十八世纪键盘音乐》等,先后在《中国音乐学》《中央音乐学院学报》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多篇,参与多个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国家古籍整理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策划和出版等。

内容看点

⭕ 首部李西安个人传记,全面讲述对中国音乐史、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做出了突出贡献的音乐家、教育工作者、文艺工作者。

⭕ 居其宏、王安国、田青、谢嘉幸、赵冬梅联袂推荐!

⭕ 个人日记、课堂笔记、工作计划、演讲手稿,珍贵一手档案资料披露,四色全彩印刷,带来赏心悦目的阅读体验。

⭕ 著名音乐史学者赵仲明先生执笔,三年写作九易其稿,走进李西安的精神世界,把感人的故事讲给大众听。

目录

音乐家传记写作的“三学”品格与境界

自序

第一部 春

一、从军粮城到中央五七艺术大学

二、拥抱春天

三、鲍家街

四、重返中国音乐学院

五、谏言

六、承诺

七、毛遂自荐

八、大趋势

第二部 夏

一、遇见贵人

二、《人民音乐》改版

三、“大峡谷”

四、履新

五、理想主义者的理想

六、理想主义者的改革

七、荆棘满途

八、春风对秋雨 冬雪映夏阳

第三部 秋

一、波谲云诡

二、音乐思想座谈会

三、含冤莫白

四、兰艾同焚

五、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六、华夏室内乐团崛起

七、无地可依的荣耀

八、激情的归途

第四部 冬

一、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

二、焚膏继晷,兀兀穷年

三、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四、“八千公尺”,践履如一

本书试读

后记

写作三年,审读两年,九易其稿又一年,总算走完了这段五味杂陈的漫漫心路。

确切地说,我接受李西安郑重委托撰写这部传记的时间是2018年6月,亦即同年4月23日中国音乐学院图书馆于第23个世界读书日举办“李西安艺术档案展”结束不久。从那以后,李西安便开始分期分批地将他的档案陆续交给我(注:2020年6月他逝世后我又在他的遗物里发现了另一些之前不曾见到的书信和文稿)。

从那时起,我开始逐渐走进李西安的精神世界。三年中,有一大半的时间完全沉浸在阅读,甚至是猜测、辨认他那些发黄、褪色的书信、日记和工作笔记中时而工整隽秀,时而潦草难认的笔迹之中,有的内容和文字甚至还需要找别的文献相互校雠、求证,才能把上下文连贯读通,以至不知不觉中,我电脑里仅仅是对李西安档案涉及的历史事件、人物、思想、焦点核心,以及时间、地点、场域、语境的甄别、考据、梳理就有10多万字。

事实上,居其宏1990年在中国音协召开的“音乐思想座谈会”上中肯的发言至今依然耐人寻味:

马克思主义是亿万人追求的真理,不是少数同志所专有的。在马克思主义面前,我们都是小学生。在音乐界和音乐学界,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观察当代复杂的音乐现象,从中找出规律性的认识,来创造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音乐学,这是我们老、中、青各代人共同面临的历史任务,在创造马克思主义音乐学的过程中,对种种探索和努力,应当采取爱护和鼓励的态度。

何况,对于历史本体中的偶然性和必然性,马恩原著早有精辟论断:

偶然性只是相互存在的一极,它的另一极叫作必然性。在似乎也是被偶然性支配的自然界中,我们早就证实,在每一个领域内,都存在着这种偶然性为自己开辟道路的内在必然性和规律性⋯…一种社会活动,一系列社会过程,愈是超出人们的自觉控制,愈是超出他们的支配范围,愈是显然受纯粹的偶然性的摆布,它所固有的内在规律就愈是以自然的必然性在这种偶然性中为自己开辟道路。

当今娱乐业的“繁荣”令人发指,而音乐史学界对中国当代音乐史最近50年的研究却鲜有重大成果问世。究竟是学者的缺失,还是学界的悲哀?

2021年6月4日李西安逝世一周年忌日那天,我因公务在身,没能和赵冬梅等师友同去扫墓。除了默默聆听谢嘉幸在他的“幸会音乐”公众号里精心制作的“纪念李西安先生逝世一周年特别专辑”外,只能委托冬梅“转告” 李老师:传记我还在写,争取两周年祭时奉上。然而,令我始料不及的是,第九稿通过专家审读时,李西安已经离开了我们四年多……此时此刻,虽然书稿即将付梓,但能否告慰李西安的在天之灵,能否让学界和众多关心李西安的海内外朋友们认可,则又让我多了几分忐忑。

毕竟,迄今为止中国音乐学界的人物传记研究和书写还十分有限。因此“写什么,如何写”仍然是音乐史学界,乃至音乐批评界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从理论上说,学界同仁对“志传”“纪传”“史传”,以及“志属信史”的传统说法似乎并无异议。但在写作实践中,真正做到实事求是,寓褒贬于叙事中,“情真而不诡”“事信而不诞”,并且始终以人物为中心来陈述传主在不同历史时期中所起的作用并不容易。

我欣赏戴嘉枋40多年前对《洗星海传》和《星海传》的批评”。我更赞成在真实可信的史料基础上,以时间为序,将传主始终置于纷繁复杂的历史语境之中,尽可能准确把握、深入分析事件发生、发展、变化的内在逻辑关系(包括所有与事件有关联的人物关系及场域、语境),从而揭示和研究传主受客观影响所产生的主观内心(包括言行),并对其做出尽可能合乎历史真实原貌的学术评价。此外,在传记体裁的选择方面,明代文学批判家金圣叹对《史记》和《水浒传》的评价言简意赅不无道理:前者“以文运事”,后者“因文生事”。同理,罗曼•罗兰《贝多芬传》和《约翰•克里斯朵夫》的题材、体裁关系以及写作方法、叙事风格的不同处理,甚至包括本书对所有过往人物的人称指代也同样是我在正式开始写作前反反复复思考的问题。

所幸,李西安留下的丰富史料为本书的写作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前提——在宏观历史语境中梳理他的思想发展脉络、个人志趣、情感变化及其逻辑关系不仅成为可能,而且全书的写作做到了:1.所有史料(包括书信、日记、文论、会议记录、报刊、图片等)均有出处,并精确到年、月、日;2.所有人物均有真实姓名(除根据审读专家意见对个别人名做了“x x x”处理外),并有据可查;3.所有出版物(包括中外文图书、期刊)引文均注明著作和作者名称、出版社名称、出版年代、版次,以及期刊名称、期号与引用文章的起止页码和当前页码,即便是从互联网上引用的信息,也一并注明网页和引用时的登录日期,以确保史学研究的属性与品质,避免文学性传记创作常见的人物、时间、事件虚构与虚拟问题。

然而,“史料是历史学家步人历史学殿堂的凭借,但是史料只是素材或记录,它们本身不能独立自存;只有当它们融人历史学家的精神时,才成为历史学”。况且,“并不是有了活生生的历史,就会有活生生的历史学;而是只有有了活生生的历史学,然后才会有活生生的历史”。

六年来,本书在写作前漫长的准备阶段和正式写作,以及每一次对书稿进行修改的过程中都先后得到了学界众多师友的热忱帮助和大力支持。他们是:李西安先生女儿李海珠女士,张鸿懿教授胞弟张鸿任先生,中国音乐学院谢大京教授、施万春教授、高杰教授、谢嘉幸教授、陈铭道教授、张维良教授、赵冬梅教授、葛詠教授、邱霁教授、黄梅副教授,中国音乐学院图书馆付晓东馆长、唐锐研究馆员、马英珺研究馆员和前馆长孙允文教授,《人民音乐》前主编张弦编审、金兆钧编审,前副主编于庆新编审和现任副主编张萌编审,中央音乐学院李吉提教授、梁茂春教授、蒲方教授,英文版《音乐中国》主编周勤如教授,南京艺术学院居其宏教授,首都师范大学王安国教授、杨青教授、孟维平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田青研究员、蔡良玉研究员,中央歌剧院蒋力研究员,哈尔滨音乐学院图书馆顾伟泉馆长,上海音乐学院萧梅教授、冯长春教授、邹彦教授,西安音乐学院罗艺峰教授、崔炳元教授,前辈作曲家马可先生三位女儿马海星、马海莹、马海玲女士,中国音乐学院老院长李凌先生女儿李妲娜女士,中科汇金数字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华韵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熊志远董事长,以及“中国音网”总编辑魏小石博士。

需要特别感谢的是,2021年8月本书第一稿完成后,承蒙居其宏教授拾爱并在炎热的夏天和繁忙的工作中专门抽出宝贵时间对批稿仔细审读,倾情作序。但居老的认真和严谨却让我无地自容:近400页的稿子,他竟然一丝不苟地给我指出某人人名第12页和第22页不统一(如“俊”“峻”)、第23页和第60页不统一(如“许”“徐”)、第42页和第81页不统一(如“丽”“力”)、第62页和第127页不统一(如“家”“嘉”),需核实;某页中的某个句子多了一个字,需改正⋯⋯

此外,由于本书涉及中国改革开放40年意识形态和中国当代音乐创作、音乐学理论研究领域发生的巨大变化,因而先后得到了众多学者的悉心审读和斧削郢正,他们的意见虽然犀利、尖锐,但却不失睿智、中肯,并让我再次对历史与历史学的关系有了更加深刻的领悟。他们是人民音乐出版社前副总编辑杜晓十教授、现任总编辑杜永寿教授、中国出版集团第一届中版编辑“工匠” 奖十佳导师竹岗编审,以及有出版情怀、有品质追求、有时代担当的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年轻有为的优秀出版家汤文辉总编辑、总编室肖爱景主任,以及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北京分公司乔祥飞总经理和细心周到的“90后”责任编辑顾族宸硕士。尤其是我把2024年12月5~6日在哈尔滨音乐学院举办的李西安纪念活动增补到原已齐清定的书稿中后,顾编辑给予了极大的宽容和悉心的帮助。

请允许我向上述各位师友致以诚挚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倘蒙诸位专家与读者不吝教正,拜嘉无极。

赵仲明

2024年12月18日于京北官厅湖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