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话剧《票友》: “梨园父子”以初心再创新篇
发布时间:2025-08-31 07:20:51 浏览量:5
2015年,由松岩编剧、松天硕导演的京话剧《网子》惊艳亮相,以“话剧为桥、以京剧为魂”的创新融合,让北京风雷京剧团闯出了一条“传承不守旧,创新不离根”的新路。十年间,松岩、松天硕这对“梨园父子”携手合作,先后推出一系列“京话剧”口碑佳作。今年8月,他们的新作《票友》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小剧场上演,满坑满谷的掌声笑声叫好声,重新“定义”了观演关系:这里没有被动观赏的观众,大家都成了热爱传统文化的“票友”。
“劝千岁杀字休出口,老臣与主说从头……”演出还未开始,场灯尚未暗下,观众席中已然响起了西皮流水的京剧唱腔,一身便装的松天硕在乐师伴奏下开唱《甘露寺》选段,引得刚进场的观众就被勾住了神。这不是简单的暖场,更像一盘“京剧开胃菜”,从观众踏进门的那一刻起,就用最直接的方式把人拽进了“票友”的世界。
若说暖场是“前菜”,正剧便是满桌“硬菜”——《票友》堪称风雷京剧团“京话剧”系列中京剧元素最为密集的演出。全剧以松岩扮演的老金向票友们学习京剧为线索,巧妙构建了双层叙事结构:表层是外行学戏的喜剧故事,深层则是京剧艺术的普及课堂。《票友》还创新性地打造了“沉浸式京话剧”的观演体验,不仅演员们会出现在观众席中演唱京剧片段,观众也会被邀请上台学习锣鼓点,或扮演“票友”唱上一段,这种深度互动不仅带来欢声笑语,更建立起台上台下深厚的情感联结。《票友》还把普及京剧知识的重任巧妙藏在剧情里,用“票友给外行讲戏”的情节,让台下观众也不知不觉懂了京剧里不少门道。
剧中松岩与松天硕父子“身份错位”的创意,堪称大胆又有趣。现实中身为风雷京剧团团长的老戏骨松岩,在剧中饰演完全不懂京剧的外行老金;而自称“剧中唯一票友”的松天硕却扮演资深京剧教师“西老师”。而且老金为了学艺,还自愿拜西老师的小徒弟为师,于是便有了父亲叫儿子“师爷”的爆笑桥段。这个设计微妙解构了传统伦理辈分观念,暗示着艺术传承中“能者为师”的真谛。
老金在梦中化身孙悟空大战天兵天将的大段武戏,无疑是全剧高光时刻。年过花甲的松岩在舞台上翻转腾挪,无论是金箍棒还是双锤都舞得虎虎生风,充分展示了其宝刀不老的深厚功底。松岩、松天硕父子的精彩对打,更是令人大饱眼福。这段超现实的梦境叙事,是对角色内心世界的具象化表达,也是对京剧武戏的全面展现;台下如雷的掌声,既是给剧中角色,更是对艺术家数十年来坚守与磨炼的致敬。
剧中一段“后台视角看戏台”的“戏外戏”处理,让人会想到陈佩斯的喜剧《戏台》,但《票友》更加标新立异和极致大胆之处在于,“戏台”上的演员们竟然背对台下观众,面向虚构的“戏中观众”进行表演——这无论是在京剧还是话剧舞台上,都实属罕见。导演用视角倒置的巧思对“舞台空间”进行了解构与重构,让舞台的“第四堵墙”发生了奇妙的偏转:观众被巧妙地赋予了一个平时看不到的“后台视角”,得以同时窥见老金首次登台时的手忙脚乱、惊险过关,以及他回到后台的惊魂未定和百感交集。他如释重负的喘息,完成夙愿的激动,还有对亡妻深切的思念,都被观众尽收眼底,也直接戳中观众内心最柔软的地方。观众不再是旁观者,而成为后台的一分子,成为老金紧张、笨拙与真挚情感的见证者,与他共享那个秘密:台前的表演或许并不完美,但幕后的那份真情与努力,价值千金。
《票友》的“沉浸式”理念也通过这种打破常规的手法,得到了更高阶的升华,它不仅让演员走到观众席,更通过视角的转换,将观众的心“沉浸”到戏剧情境的最核心,创造出一种更深刻的理解、一种更温暖的共情,让观众在笑中带泪同时由衷感到——能从这个角度看一看京剧,真好。
松天硕在喜剧综艺走红后仍回归话剧舞台,弘扬传统文化艺术,同时与父亲松岩一起选择小剧场演出模式,体现了父子二人对艺术的初心坚守和对观众的赤诚热爱。风雷京剧团“京话剧”的探索也已形成独特的美学风格和品牌效应,《票友》通过剧情设计自然融入专业知识,通过喜剧元素降低观看门槛,通过互动体验增强参与感,可谓成功解决了传统艺术推广中的难题,既保持住了艺术本体的纯粹性,同时又能吸引当代观众。而传统文化最好的传承方式,就是让它重新回到街头巷尾的欢腾之中,回到普通人的笑声与感动之中。
记者:王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