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乐剧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歌剧话剧

奏响育人共鸣曲:主旋律歌曲与高校思政课耦合发展新实践

发布时间:2025-09-02 00:08:30  浏览量:3

主旋律歌曲是中华民族近现代历史变迁的艺术作品,具有弘扬时代精神、传播主流价值、激励情感共鸣的作用,集中反映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的宏伟历史变迁过程,是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鲜活艺术素材,对于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和亲和力具有潜移默化的推动作用。

主旋律歌曲与思政课耦合发展的内在机理

一是主旋律歌曲的价值诉求符合思政课的育人目标。主旋律歌曲作为文化的重要呈现形式,集中反映了主流意识形态,其价值诉求在于传承红色基因、弘扬时代精神、激发创新意识、讴歌美好未来。歌曲中蕴涵着中华民族的爱国情怀、奋斗精神和革命精神,与思政课的育人目标完全符合。思政课的首要目的是立德树人,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立德就是要不断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主旋律歌曲的价值诉求与思政课的育人目标相互渗透,通过音乐之美浸透人的心灵,对学生进行思想引领和价值塑造,让理想随音乐升华、让热血随音符澎湃,充分打造一场场充满艺术气息的思政课堂。

二是主旋律歌曲的艺术主旨契合思政课的教学内容。主旋律歌曲的艺术主旨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广泛的人民性,课堂中可以对相关歌曲词曲作者的简介和歌曲创作背景进行简要介绍,加深学生对相应历史史实、人物事件的理解。思政课的教学内容要想出彩,必须打破教材体系的束缚,精选教学内容,给学生呈现一场文化盛宴。党的十八大以来,涌现出了一首首激情昂扬、讴歌新时代的歌曲,充分展现出人们对于美好时代的拥抱和欢呼。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可选取《中国进入新时代》《新时代之歌》《中国梦》等大气磅礴的歌曲,让学生在艺术氛围中增进民族自信和自豪感,同时也避免了传统思政课教学内容的空洞性和说教性。

三是主旋律歌曲的呈现形式丰富思政课的教学方法。当下,如何让思政课变得“有趣”,各个高校皆进行了广泛实践,探索出了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如“对分法”“大班授课、小班讨论”“体验式”“情境式”等方式上革新,让学生对思政课产生了全新的体验,在增强教学针对性的同时,有力地提升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笔者于所在学校积极探索利用音乐这种精美的艺术呈现形式,将其美感与思政课内容完美结合,课堂上飘扬着优美的歌声,这种可视化、动态化的感知方法,为学生搭建了一个陶冶情操、放空心灵的平台,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大学生积极向上、锐意进取、团结奋进的精神品质,同时也达到了重塑其信仰、人生价值、行为方式的目的。

主旋律歌曲与思政课耦合发展的路径选择

一是主旋律歌曲融入思政课堂教学的恰当化。“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主旋律歌曲元素是人才培养的源头活水,为传统教学注入了新能量,在授课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让教师“授业、解惑”的同时更强调了“传道”,将立德树人做深做实。如在课程的教学中,分专业、分难度、分时段系统性地选择有代表性的“红色经典”歌曲加入教学计划并精心设计,结合歌曲创作背景分析、学生表演的二次创作等一系列教学环节,带领学生们回顾历史,在把握作品、体会情感、音乐沉浸中进行爱国主义和初心使命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二是主旋律歌曲融入思政实践教学的体系化。实践教学一直是思政课教学面临的一块短板,经过多年积淀,通过学校思政实践基地“旋律教学”课堂、大学生艺术团等为学生提供了辅助教学的实践主阵地,并以此为依托,通过常态化的实践教学向校内外辐射延伸。在实践教学的各项活动中,根据不同主题,精心设计安排,实现了实践教学课程思政的体系化。如邀请省内民歌传承人先后走进学校巡演,以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为原则,深入挖掘民歌背后的党史故事,为学生献上具有鲜明时代烙印的精品力作,传递中华文化精髓,培养同学们的人文精神。深挖第二课堂潜力,支持学生社团活动,以充分发挥学生艺术创造力为原则,尊重学生的艺术想象力,鼓励、认可学生的艺术创作结果,将理想信念、社会责任、使命担当、胸怀格局、品格修养等思政元素积极、适宜地融入实践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持续性的课外思想教育,成为课堂之外思想教育的有力补充。

三是主旋律歌曲融入思政课顶层设计的焦点化。高校思政课的责任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不同时代的主旋律歌曲可以引导学生关心国家时事政治,关注社会热点,参加社会实践,把国家命运和个人发展紧密联接在一起。主旋律歌曲与高校思政课的高度融合正是体现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和全过程育人的理念,其共同价值目标都是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道德信仰和浓烈的家国情怀。通过学术交流会、教师集体备课会、课程建设座谈会等形式加强二者之间的对话,在交流对话中增进理解,碰出火花。要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科学、明晰、合理的激励政策来调动老师的积极性,兼顾教师利益。校党委承担起主体作用,宣传部门承担起宣传责任,人事部门承担起师资队伍建设责任,教务部门承担起课程体系安排责任,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

安徽职业技术大学 俞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