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战歌映初心 交响礼赞致和平——吉林省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交响音乐会侧记
发布时间:2025-09-02 07:20:42 浏览量:3
9月1日晚,长春的夜色因一份特殊的纪念而格外厚重——长影音乐厅内座无虚席,暖黄的灯光映着观众专注的脸庞,吉林省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和平颂》交响音乐会磅礴奏响。本次音乐会由吉林省委宣传部、吉林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吉林省交响乐团携手东北师范大学与吉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学生合唱团,以音乐为笔,在黑土地上书写下一曲跨越时空的和平赞歌。作为2025“周周交响乐”系列演出活动的重要内容,本场音乐会是吉林省交响乐团2025-2026音乐季开幕巨献。
当指挥棒在空中划下一道完美弧度,《松花江上》的旋律流淌而出,低沉的大提琴如泣如诉,仿佛将观众带回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哪年、哪月才能够收回我那可爱的故乡……”饱含情感的歌声唱出了悲壮,台下观众悄悄红了眼眶。“每次听到这首歌,都会想到那段用鲜血凝成的岁月。”90后观众王萌语带哽咽,“为了我们的今天,无数革命先烈在密林中行军,饿了啃树皮、渴了喝雪水,用血肉筑起了守卫家园的长城。”
随着《松花江上》的余韵渐渐淡去,交响组曲《抗联颂》接棒登场,这组首次面向观众的作品将音乐会推向了第一个高潮。第一乐章《神州惊梦》中,鼓声如警报在音乐厅内骤然响起,小提琴的优美音色与定音鼓的沉重敲击交织,瞬间勾勒出硝烟弥漫的战场图景。观众们纷纷挺直脊背,眼神紧紧锁定舞台,如同穿越时空,目睹了山河破碎的惨痛一幕。
第二乐章《战斗》的节奏陡然加快,铜管乐器的激昂号角刺破夜空,宛如抗联战士在雪原密林中冲锋的呐喊。“这声音太有力量了!”退休教师李建国激动地说,“把战士们浴血奋战的模样全演活了,这就是我们民族的脊梁!”
当第三乐章《血与火》奏响,管钟的轰鸣与低音提琴的呜咽交叠,杨靖宇、赵一曼等英雄的名字仿佛在乐声中浮现。这一刻,音乐不再只是声音,更成为了连接历史与当下的纽带,让英雄的精神在音乐厅内燃烧迸发。
“在这样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这组作品能在家乡首演,对我而言是最大的荣誉与幸福。”《抗联颂》创作者唐建平表示,身为吉林人他希望能够用音乐更好地讲出这片黑土地上曾发生过的故事,用音乐歌颂曾在这里战斗过的英雄,“家乡人民从未忘记他们,而这片由他们守护的土地如今繁花似锦,他们的精神正被一代又一代人传承。”
音乐会下半场,钢琴协奏曲《黄河》的音符如奔涌怒涛回荡在音乐厅里。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中,钢琴家指尖翻飞,急促的节奏让人们透过音乐看到了船夫们在惊涛骇浪中奋力前行的身影。
随着圆号悠扬吹响,《黄河颂》的乐章奏响了宽广深沉的旋律,钢琴的华彩琴音如阳光穿透云层,照亮了母亲河的壮美轮廓,赞颂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荣光。“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 《黄河愤》与《保卫黄河》接连响起,合唱团的声音愈发激昂,钢琴与乐队的配合层层递进,将全民抗战的决心与胜利的曙光展现得淋漓尽致。
“对我而言,这组曲目已然超越了作品本身。”在与乐团默契地完成演出后,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教授刘兴辰心潮澎湃,“在舞台上,我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先辈们的嘱托,我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演绎这组作品,每一个音符都是不屈的力量,每一段旋律都诉说着中华民族的苦难与抗争。这是一次演出,也是一次洗礼。”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随着交响合唱《我的祖国》缓缓唱响,音乐会步入尾声。台上台下深情合唱,唱出了伟大祖国的壮丽山河,抒发了一代代建设者的豪情,展现出大国自信与担当。
当指挥棒定格在空中,最后一个音符在空气中余颤渐消,观众的掌声喷薄而出。指挥金野转身向台下深深鞠躬,乐团与合唱团并立致谢,观众们起身欢呼,掌声经久不息,向演出团队致敬。“在这次演出中我们深深感受到了与观众的共鸣,这其中既有对历史的回望,也有对英雄的缅怀,更有对未来的展望,相信这种情感的共鸣会让我们每一位文艺工作者倍感荣幸。”金野表示。
“太震撼了!我感觉全身的热血都被点燃了。”大学生张浩激动地说,“我们一定要记住历史,珍惜前辈们用生命换来的和平,用我们的方式保卫和平、建设祖国。”
“这不仅是一场音乐会,更是一堂生动的历史课,它用音乐提醒我们,铭记历史是为了开创更好的未来。”观众刘女士感慨道。
夜色渐深,长影音乐厅外的灯光依旧明亮。这场跨越80年的音乐对话,不仅让观众们重温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更将和平的信念深深镌刻在每个人心中。血色黎明已过,和平之光正暖,而这份对历史的敬畏、对和平的珍视,也将在黑土地上代代相传,成为永不褪色的精神丰碑。
作者:裴雨虹 郭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