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乐剧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歌剧话剧

【纪念抗战80周年】唱起那些抗战歌曲‖杨光英

发布时间:2025-09-03 07:47:00  浏览量:2

唱起那些抗战歌曲

杨光英

抗战时期的中国革命歌曲,是中华民族近代音乐史上极为光辉灿烂的篇章。这些耳熟能详的歌曲激励了当时一个又一个中国人奋起反抗日本侵略者,谱写了一首又一首壮烈悲壮的乐章。每一首抗战歌曲的出现,都如同一次火山喷发,不仅对于抗战救亡乃至整个中华民族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些穿越时空的经典旋律,不仅是音乐艺术的瑰宝,更是镌刻在历史深处的集体记忆,承载着民族的苦难与抗争、人类的共同命运与理想,永不磨灭、永志不忘。

田汉在狱中写下“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的歌词,既是诗歌,又是号角;既是抒情,又是呐喊。聂耳在逃亡日本期间完成谱曲,将民族危亡的紧迫感融入每一个音符。1935年电影《风云儿女》上映后,其铿锵有力的词曲迅速传遍全国,甚至在南洋华侨中引发“十万人齐唱国歌”的壮举。“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迸发出强烈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正如音乐家吕骥所言:“它像一声炸雷,唤醒了沉睡的雄狮。”其凝聚民族精神的巨大力量,最终使《义勇军进行曲》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几十年了,每当听见它的旋律,热血沸腾,不由自主地大声唱起来!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哪年,哪月,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哪年,哪月,才能够收回那无尽的宝藏?”这首《松花江上》唱尽东北血泪史。

“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占领了东北,一批批东北人背井离乡。1936年,在西安二中执教的地下党员张寒晖,耳闻目睹流亡同胞的悲惨经历,激起创作歌曲的冲动,如泣如诉的歌词也涌向笔端。“爹娘啊,爹娘啊”,那撕心裂肺的旋律,无限感慨地向故乡的亲人发出呼唤,抒发着对早日收复失地的强烈渴望。毛泽东说:“一首抗日歌曲抵得上两个师的兵力。”

《松花江上》这首歌我从小就喜欢,学校文艺宣传队演出时,王老师拉二胡,我领唱,泪眼朦胧,声音哽咽,多次赢得观众的掌声。工作后,在学校的文艺活动中,我班学生用各种形式表演过。记得我给学生讲《土地的誓言》这篇课文时,结合时代背景,我含着泪深情地唱了课后练习的《松花江上》,教室里出奇的安静……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全国武装的弟兄们,抗战的一天来到了……咱们中国军队勇敢前进!看准那敌人,把他消灭……”1937年8月,上海文庙万人歌咏会上,麦新指挥群众齐唱《大刀进行曲》,歌声震碎了日军飞机投下的玻璃幕墙。现在唱着这首歌,仿佛亲临战场,手拿大刀,奋力朝日本鬼子砍去。“冲啊”,鬼子,你往哪里跑?你杀了我多少同胞,炸了我多少桥梁,侮辱了我多少姐妹!我们不怕死,这一刀一刀算账来了……歌曲集中表现了中国军民对日寇无比的愤怒与仇恨,它以惊天地泣鬼神、气壮山河的气概,为中华儿女吹起了抗日的号角,敲响了日寇终将灭亡的丧钟!表现了华夏民族不屈不挠且敢于血战到底的可贵精神。

1938年夏,桂涛声得知八路军在山西太行山取得重大胜利,并回忆起自己在山西抗日前线目睹的抗日场面,便谱写了《在太行山上》。人民音乐家冼星海发现了这首歌词,立即谱成曲。歌曲充满战斗性和现实性,“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他在哪里灭亡。”描绘了太行山里的游击健儿的战斗生活以及勇敢顽强、乐观开朗的性格。1938年7月初,在汉口举行的抗战纪念宣传周歌咏大会上,冼星海亲自指挥首演了这首歌曲。太行山的游击队都以它为队歌,是烽火前线的冲锋号。于是,《在太行山上》传遍太行山、传遍山西,传遍了全中国,鼓舞和激励着千千万万的抗日民众奔赴抗日战场。

“风在吼,马在叫, 黄河在咆哮!”“万山丛中,抗日英雄真不少!”——1938年11月武汉沦陷后,著名诗人光未然目睹了老百姓的惨状,1939年春天回到延安后,他创作出长篇朗诵诗《黄河吟》,后仅用几天时间就创作了歌词《黄河大合唱》,同在延安的音乐家冼星海听后触发了创作灵感,写就了这部千古绝响。1939年5月11日,《黄河大合唱》在中央党校大礼堂举行的鲁艺成立一周年纪念音乐会上正式公演。毛泽东、刘少奇等中央领导人观看这场演出,并对这部作品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怒吼吧!黄河!掀起你的波涛,发出你的狂叫!向着全世界的人民,发出战斗的警号”,通过其恢宏磅礴的音乐形象,构建出一种国际视野下的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壮阔意象。这首歌曲,以响亮的战斗口号、铿锵有力的节奏,形象地刻画了游击健儿端起土枪洋枪、挥动大刀长矛,在青纱帐里、万山丛中,为保卫黄河、保卫全中国而战斗的壮丽场景。那激越的旋律,曾让到访延安的美军观察组震撼:“这是我们从未听过的,用音乐铸造的钢铁长城。”

1942年,年仅13岁的王二小在反“扫荡”中,故意把敌人引进八路军的埋伏圈,被敌人枪杀。词作家方冰、曲作家劫夫,被王二小的故事深深感动,以讲述故事的形式创作了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牛儿还在山坡吃草,放牛的却不知哪儿去了……”小小年纪,就机智勇敢地保护乡亲与敌人斗争,让人心疼,让人们深刻认识到了敌人的残酷,认识到了不抵抗就只能任人宰割的命运,激起了人们抗战的斗志,加强了人们排除万难、抗战到底的决心。到今天,依然让人感动,让人觉悟到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应倍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1941年春,由于当时国民党反动派对陕甘宁边区及抗日根据地实行经济封锁,八路军一二〇师三五九旅进驻南泥湾,实行屯垦,生产自救。在短短的三年内,王震旅长率领的三五九旅把荆棘遍野、荒无人烟的南泥湾变成“处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陕北好江南。贺敬之、马可在延安大生产运动中创作的这首《南泥湾》,不仅鼓舞了边区军民开荒生产,更成为中国音乐史上“民族化”创作的典范。同样反映大生产运动的还有《军民大生产》,“解放区呀,大生产,军队和人民齐动员……”大生产运动起到了支持长期抗战、战胜困难、渡过难关的作用,而且积累了经济建设的经验,培养了一批干部。大生产运动为我们当代人带来丰富的精神财富,带来了战胜一切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在经济发达的今天,“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永远是我们工作学习、生活、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柱!

我还会唱慷慨激昂的《救亡进行曲》《毕业歌》《游击队之歌》《团结就是力量》等;会唱柔中带刚的《五月的鲜花》《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思乡曲》《长城谣》《延安颂》……这些抗战歌曲,从6岁起,我一直唱到现在:学生时代,在学校文艺宣传队独唱、表演唱;工作时,指导学生歌咏比赛,与同事们表演合唱,边做家务边唱,与电视节目一起唱;退休后,参加社区和各团体的合唱,边弹琴边唱,文友聚会餐桌上齐唱……

这些战歌,是夺取抗战胜利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之一,是冲锋的号角,是奋战的鼓声,激励着中华儿女与日寇血战到底的决心。

每一首歌都有它的故事和背景,都经历了血与火的洗礼,是宝贵的精神遗产,是跨越时空的共鸣,它们的价值远超音乐本身,都是历史的见证,也见证着民族精神的生生不息。它们不仅是历史的回声,更是中华民族在任何艰难时刻都能重新崛起的力量源泉。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的重要历史节点,唱起这一首首唤醒民众的抗战歌,能激起我们的民族自豪感,激发我们珍爱和平、团结一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信心和决心!

本文内容系原创

作者:杨光英(四川泸县人,中学高级教师,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龙文化研究院研究员。坚持业余创作30余年,公开发表作品70多万字。合著文集《逝水留香》《走读泸县龙桥》。出版个人散文集《心境向暖》《像溪水那样行走》)

视源:央视新闻 中国新闻社视频号 农民日报视频号 世纪风采杂志社视频号 河北党刊视频号 湖南全民国防教育视频号 悦耳音乐课 乐声悦色音乐台 方志四川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