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观礼现场,当《义勇军进行曲》等歌曲奏响时:他们与中国人民一同热泪盈眶
发布时间:2025-09-04 06:30:41 浏览量:4
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这是天安门广场举行隆重的升国旗仪式。新华社记者 刘大伟 摄
【环球时报报道 记者 樊巍 曹思琦 邢晓婧】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上,《环球时报》记者目睹了很多令人动容的瞬间。从抗战老兵脸上幸福的笑容,到外国宾客眼角的热泪,再到记者多次报道阅兵活动以来亲眼见证的我国武器装备跨越式发展,所有这些似乎都在庄严宣告: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有坚定决心维护世界和平、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更有信心、有能力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要把革命精神传承下去”
《环球时报》记者在阅兵仪式现场感受到,观礼氛围十分热烈。在天安门城楼上,有多位抗战老战士老同志代表受邀参加盛会。其中一位白发苍苍、身穿黑色西装的就是来自深圳的罗竞辉。
罗竞辉1930年生于香港,1943年加入东江纵队港九独立大队。随后的两年半内,他们打沉了很多日军船只。港九大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游击队,也是香港沦陷期间唯一一支成建制的、自始至终坚持抵抗的抗日武装力量。
活动结束后,《环球时报》记者在北京香格里拉酒店见到了这位95岁的抗战老兵。当谈及在天安门城楼观礼的感受时,罗竞辉仍然难掩激动之情。他说:“很开心,很幸福,人生第一次。要把革命精神传承下去!”看到罗竞辉脸上幸福的笑容,记者想到更多的如他一样的老战士,他们仿佛一座座活的纪念碑,见证历史的同时也激励着年轻一代。
“是历史纪念,也是精神动员”
近日,有网友分享出2006年《环球时报》的一篇头版文章标题——“中国离造航母有多远”。标题下的每行字都透着沉甸甸的期待,尤其是当时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官员的那句“我国将逐渐具备造航母能力”。在阅兵现场,记者不禁回想起这篇报道。19年时间,从“瓦良格”号破冰之旅到“三舰客”深蓝航迹,从“逐渐具备能力”到拥有“新质战斗力”,这些进步背后是无数人的默默奉献,更是国家综合实力的全面提升。
俄罗斯华侨华人青年联合会会长吴昊在活动现场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今年是他第四次受邀参加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的阅兵仪式,不管是与10年前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还是与2019年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阅兵相比,此次阅兵都让他感到更震撼。他说:“这次阅兵不仅是对历史的纪念,也是对海外中华儿女的精神动员。”
阅兵训练场上有一幅标语:一次受阅,一生荣光。对受阅官兵如此,对观礼者、报道者来说亦是如此。
“中国是一个绝佳的榜样”
“在这样的日子能够现场参加活动,我感到非常荣幸!心情非常激动!”日本近现代史学者、上海交通大学副研究员石田隆至在现场观礼后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他说:“在活动现场,我看到中国人民的脸上洋溢着自豪、自信和愉悦的神情,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石田隆至告诉记者:“当《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义勇军进行曲》等歌曲奏响时,我看到参加仪式的人们非常自然地高声合唱,那种团结氛围让我感动得落泪。我还感受到,来自外国的与会人员和中国人民共同守护这份胜利果实的坚定决心。”他表示:“我相信世界所有爱好和平的人都会怀着同样的心情祝贺此次纪念活动的圆满成功。”
《环球时报》记者还注意到,不少外媒记者在烈日下直播,第一时间报道盛况。印度记者沙米姆对记者表示,亚洲各国应铭记共同的历史,强调集体力量。他在观看阅兵时不禁想到印度本国历史中相似的片段——作为曾受殖民统治的国家的国民,当看到一国举行庆典以纪念本国人民为抵御外来侵略所作的努力和牺牲时,他深感共鸣。在沙米姆看来,此次阅兵不只是一次军力展示,更是一场庆典,歌颂中国历经磨难后的坚韧不屈和民族团结。
阿联酋中阿卫视记者毕诺在活动现场告诉《环球时报》记者:“我希望告诉中国朋友们:作为阿拉伯人,我们和中国人民有着相似的感受。当阿拉伯人看到中国当下的巨大发展时,我们明白,中国是一个绝佳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