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讶!大阅兵《松花江上》的作者从没去过东北!歌曲旋律由河北妇女“哭坟”演变而来
发布时间:2025-09-06 11:35:40 浏览量:2
大阅兵上的《松花江上》感动了一个时代,却鲜有人知它的创作者一生从未踏上过那片他深情歌唱的土地。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漫山遍野的大豆高粱……”
“爹娘啊,爹娘啊,什么时候才能欢聚一堂......”
这首《松花江上》,唱出了“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民众以至中国人民的悲愤情怀,被誉为《流亡三部曲》之一,在抗战时期风靡中华大地。
但令人惊讶的是,这首歌的创作者张寒晖其实是河北定县人(今河北省定州市),而且他一生从未到过东北。
01 考证事实,揭开真相
张寒晖(1902-1946),原名张兰璞,字含晖,河北定县人。
鲜为人知的是,《松花江上》的诞生地不是河北,也不是东北,而是陕西西安。
关于创作时间,也有资料证实:“《松花江上》是1936年张寒晖在西安目睹东北军和东北人民流亡惨状而创作的一首抗日歌曲。”
而非许多人认为的“九一八”事变的1931年。
02 灵感来源,悲情创作
1935年,张寒晖在西安省立二中任教。
在西安街头,他目睹了无家可归的东北难民,听闻日军烧杀抢夺的暴行,义愤填膺。
他到西安北城门外东北难民集中的地区走访,与东北军的官兵和家属攀谈,听他们控诉“九一八”日本鬼子的罪行,听他们对失去故乡、亲人的思念。
歌曲的旋律并非来自东北民歌,而是源自张寒晖河北老家的民间音乐元素。
他运用了定县秧歌中凄惨的“大悲调”,从妇女哭坟的腔调中变化而来。
03 歌曲问世,感动中国
当张寒晖试唱这首歌曲时,连他自己也忍不住失声痛哭,旁边的学生和流浪民众也跟着哭成一团。
歌曲一经面世,即被竞相传抄传唱。
从东北到华北,从太行山到延安,中国破碎山河的上空,到处回荡着这首歌的悲壮旋律。
2015年8月26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布了“我最喜爱的十大抗战歌曲”网络投票结果,《松花江上》是入选的10首歌曲之一。
04 艺术力量,超越时空
张寒晖虽然从未到过东北,但却凭借深刻的同情心和艺术创造力,写出了感动无数人的作品。
这首歌甚至影响了抗战时局。
毛主席曾经说过:“一首抗日歌曲抵得上两个师的兵力。”
周恩来曾评价它“唱哭一座城,顶过千场演讲”。
周恩来曾在西安指挥东北军军官唱这首歌,全场军官热泪盈眶,有人举起拳头说:“一定要打回老家去!”
这歌成了抗战精神原子弹,从延安唱到全国,甚至感化国民党士兵当场投诚!
张寒晖虽然一生从未踏上东北的黑土地,但他的《松花江上》却让无数人泪洒衣襟,毅然走向抗日救亡的战场。
用耳朵代替脚步,用共情穿越时空。
艺术的力量,从来不需要界限。
对于这篇文章,你有什么看法和建议?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