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古典音乐“去神化”……
发布时间:2025-09-06 15:33:21 浏览量:3
文 | 高洁
不久前,小提琴家宁峰发布于小红书上的一段演奏视频被某网友锐评:“建议空弦单独练右手……本人虽然不会拉琴……”随后,宁峰上传一段自己练习空弦的视频,配文“今天练空弦了。”以诙谐方式回应质疑,意外引发热议,吸引了一批原本对古典音乐无感的观众。
一位刚“入坑”的乐迷说,正是因为这次事件的“出圈”,才认识了宁峰,进而爱上古典音乐。“你喜欢的是音乐,但音乐是人创作的、是人演奏的——你其实喜欢的,是人的一部分。”
如今,越来越多演奏家正在从舞台走向屏幕,从音乐厅走进直播间。除艺术与高超技巧之外,演奏家的个人魅力对古典音乐的传播也起着关键作用。
宁峰:
“空弦事件”促成“反向破圈”
宁峰在接受采访时坦言,因专注于演奏与教学,自己的社交媒体运营主要交由专业人士打理。古典音乐在新媒体平台的天花板依然明显。“除非跨界,否则很难爆发式增长。”他说。
尽管如此,宁峰的空弦视频却在无意中完成了一次“反向破圈”——不是靠高门槛难懂的大型作品,而是凭借最基础的练习反馈,拉近了与普通人的距离。7月,宁峰回到成都城市音乐厅为家乡观众演出,早在音乐会开始前,乐迷们便纷纷在他的小红书“宁峰的音乐世界”账号下留言,希望他返场时演奏空弦。这种“去神化”的传播方式,反而为古典音乐赢得了更多真诚的关注。
袁融:
在短视频平台上“卷”起来
袁融,德国比勒菲尔德爱乐乐团终身制小提琴家,毕业于柏林“汉斯·艾斯勒”音乐学院,师从多位欧洲名家,主攻奥伊斯特拉赫小提琴教学法。自今年4月27日首次直播起,他开始了在短视频平台的直播生涯。
“我一开始也没想到会做这个。”袁融在采访中笑称,“只想拉拉流行歌曲,但来的粉丝越来越专业。我觉得,古典音乐不能总是高高在上,曲目也就从流行歌曲变成了专业曲目。”他的直播内容多样:有时演奏观众点播的曲目,有时讲解小提琴技巧,有时连线解答具体问题,甚至直接将一对一课搬上直播间。“我就是要把更多干货免费分享出来,让小提琴在线上也‘卷’起来。”
他的直播间吸引了各类人群,每位进入直播间的粉丝都有自己的专属BGM,由袁融现场演奏:包括琴童家长、自学小提琴的成年人,以及音乐学院毕业多年的业内人士。一位来自上海的粉丝自述:当时孩子手型改不过来,老师说偏向俄式,教不了。于是就寻遍各大平台,在短视频平台偶然刷到袁融,看到他的演奏手型,就进了直播间。袁融的教学风格直接、风趣,善于将复杂技巧拆解为易懂的步骤:“我不会什么都讲,但会告诉你最关键的那一点。”
尽管目前粉丝数不多,但袁融认为,直播带给他的快乐远超经济收益。“我能帮助别人,也能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和演奏。”他坦言:“我一拉巴赫作品就掉粉,所以现在晚上11点之后只讲星座。我会结合作曲家来讲,比如你是巨蟹座,十分敏感、理想主义、情感纠结,代表人物是马勒——他的作品足够纠结了吧,也有着无限的想象空间。”这种真实,展现出传统音乐厅里难以传递的“人的温度”。
袁融的账号还有一位公益管理员,是他多年前的一位学生:“在短视频平台上又遇到袁老师,在直播的过程中,也认识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可以互相支持,督促自己坚持练习。”
范晓界:
从古典殿堂到手机屏幕
范晓界(Kyle),一位活跃在短视频平台上的青年小提琴家,拥有耀眼的职业经历:他是浪漫派大师亚伦·罗桑的关门弟子;2018年在卡内基音乐厅独奏中外作品,被纽约权威乐评称为“极好的小提琴家”和“崛起的新星”;还曾受邀作为独奏家与乌克兰国家交响乐团合作演出并录制专辑……他在短视频平台开设账号仅月余,直播演奏,已拥有一批铁粉。
当被问及未来在流媒体平台,人工智能虚拟主播是否会取代演奏家时,他回答:“我永远相信只有人类能真正演奏好古典音乐!古典音乐的核心在于通过作曲家、演奏家和观众共同挖掘人类内心深处最隐秘、最私密的情感。比如我几乎每次演出《梁山伯与祝英台》都有观众当场落泪。”
范晓界分享了他的直播感悟。他感慨,这段经历打破了他对传统“窄赛道”的认知:“直播要求你具备庞大的曲目储备,能随时演绎三四十首协奏曲。如果观众点了勃拉姆斯而你无法演奏,他可能瞬间就划走了。”他也深切体会到直播不但对专业能力提出了极高要求,还须懂得如何互动、展示自我,在激烈的线上竞争中吸引并留住观众。这远不只是技术炫耀就够的,更是对曲目积累、互动能力乃至个人魅力的全面考验,也令他对“音乐家”这一职业有了全新的规划。
在他看来,古典音乐的生命力,根植于其深刻的人性表达。范晓界在直播中不仅演奏高难度曲目,也常分享自己练琴的日常,“其实我们每天都要花大量时间练琴,以便更深入地理解音乐,不断寻求最合适的表达。”
古典“新声”,
只是扩展了舞台
袁融和范晓界都通过短视频平台与观众建立起新型关系。而这种建立在虚拟网络流媒体平台的联系是否真实?
一位粉丝说:“袁老师在直播中不仅教琴,还会分享自己的学琴经历、在德国的音乐生活,就像朋友聊天一样亲切。粉丝们在评论区互动、交流练琴心得,这种因音乐结缘的情感很真挚,让人觉得不是冷冰冰的网络关系,而是有温度的连接。”这位粉丝因文笔优美,被群友亲切称为“诗人”。
另一位来自武汉音乐学院的学生留言:“我是音乐学院学生,我觉得通过短视频平台建立的联系带来的艺术体验很真实,它打破地域限制,让更多人享受音乐……”
这种线上互动能否替代音乐厅的体验?范晓界认为:“人们去音乐厅,并不只是因为艺术本身,很多时候是冲着‘大师的名气’。”他提到小提琴家约书亚·贝尔在地铁演奏无人识的故事,“这说明,环境和名气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对艺术的感知。”
而直播,虽不能完全替代线下教学和演出,却打破了古典音乐传统的行业壁垒与地域限制,让更多人接触到之前无法获取的业内信息与知识。“我不认为从古典音乐殿堂来到流媒体平台是一种‘掉价’,相反,这是一种扩展。”袁融说。
尽管短视频平台为古典音乐家提供了新的舞台,但挑战依然存在。袁融提到,直播最大的困难不是技术,而是“持续输出有价值的内容”。“每一场都想播点不一样的,但很难。我拉帕格尼尼作品的时候只有几十个人看,一讲星座反而涌进来几百人。”但他并不因此妥协:“总有那么几个人是因为真的喜欢音乐才留下来的,这就够了。”
此外,职业身份与网络身份之间的张力也不小。“在德国,像我这样在职业乐团工作还来做直播的,几乎没有。很多人会觉得这‘丢人’。”但他认为,这是一种偏见。“时代变了,如果我们自己不主动传播,古典音乐只会越来越小众。”范晓界认为:不是每个人都必须去音乐厅,但每个人都可以在手机上接触古典音乐——这可能就是古典音乐未来重要的入口。
古典音乐正在经历一场非传统的转型。从宁峰的“空弦”,到范晓界的直播间,再到袁融的教学互动,演奏家不再局限于音乐厅的聚光灯下,而是走进更多人的手机屏幕中。他们用专业、真挚与幽默,重新定义古典音乐的传播方式。在这个过程中,艺术并未贬值,反而因“人”的真实存在而更加动人。
正如一位袁融直播间粉丝所说:“我喜欢袁老师,不只是因为他琴拉得好,更因为他让我觉得,古典音乐离我并不远。”而这,或许正是这个时代古典音乐最需要的“新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