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一首抗日歌曲抵得上两个师的兵力!”
发布时间:2025-09-07 10:35:28 浏览量:2
战争固然最终要靠军事解决问题,但也不能只靠军事。毛泽东总讲抗日战争是人民战争,任何战争都要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蒋介石迷信军事,依靠外援,忽视甚至瞧不起百姓,结果丧失人心,最终失败。
要赢得民心,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非常重要。这里就离不开歌曲,离不开音乐。
刘邦、韩信是怎么打败项羽的?其中楚歌起了很大的作用。垓下之战,除刘邦之外,韩信、彭越、刘贾的部队也都集结到了垓下。韩信兵力三十万,项羽军仅十万兵。出现了与当年鸿门宴时军力对比的相反之势。周殷也于此时背叛项羽,投奔了刘邦。为了迎击,项羽在垓下筑塞。此时,项羽在夜里听到的是重重包围的汉军歌声。正如四面楚歌的故事所述的,汉军人人唱起楚歌
尽管刘邦、韩信兵力优势,但要打败项羽也是特别困难的,因为项羽当时是人们心目中的战神,在他的生涯中总是以少胜多,在巨鹿之战以及彭城之战中都有体现,尤其彭城之战中,刘邦56万大军围攻项羽,项羽即使只有3万人,也依然打败了刘邦,有如此显著的案例在前面摆着,楚军虽然偶尔有怨言但是心中都很清楚,只要项羽在,即使他们现在失败了,但是最终依然会取得胜利。
韩信也深知这一点,所以并没有采取强攻,而是将楚军慢慢地包围起来。借此时机,韩信命令汉军军营会唱楚国的人展开喉咙一起唱楚歌,一时间被包围的项羽军营中也传来了楚歌歌声,这时听在家乡的民谣,难免会产生思乡之情,想起了家里的父母妻儿。
现在每个人都清楚,只要一个人一旦想了家,奋斗的心思就没了,而且韩信就是抓住了这一点,使其充满了对家乡妻子儿女和父母的思念之情,从而让楚军不会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心思。
《刘伯承元帅》剧中,时任红军大学校长的刘帅,以垓下之战为例,引申出四面楚歌的来历,并以此令人信服地讲述,歌声对一支军队鼓舞士气不可忽视的作用。影片中有这样一个镜头,薛教导员组织大家学唱军歌,军事长官单站不愿学军歌,认为唱歌没有战斗力。刘伯承对单战讲述垓下之战,解释四面楚歌的来历。楚汉战争时期,项羽的部队遭遇大败后在床上辗转反侧地想着,这时耳边传来凄楚的歌声。原来这是韩信为了瓦解楚军的士气叫士兵们在外吟唱楚国的歌曲。这个计策很巧妙,一是可以不战而屈人之兵,二是能让楚军心理崩溃。楚歌的力量,来自于听到歌的楚人,会想起故乡。想起故乡,就会想起父母,会想起爱人,会想起家乡的一草一木。这个时候,人心思归,无心应战,只想逃跑。很快,很多楚军趁着夜色跑出大营,往自己的家乡方向奔去。四面楚歌涣散了楚军的斗志,也让项羽感到绝望,最后自刎乌江。刘伯承问单站,歌声没有战斗力吗?单站说他不懂音乐,刘伯承说不懂就学。希望他能成为一盏灯,照亮自己,点亮别人。要求他带领队伍,高唱战歌,奔赴战场,消灭敌人。
可见,音乐于战争的意义不可小觑。抗日战争时期,中华儿女在抗战中所表现出来的顽强不屈的大无畏精神是取得战争胜利的重要保证。而在抗战期间涌现出来的一首首优秀音乐作品,对于凝聚人心、鼓舞士气,无疑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正是那一首首激昂的抗战歌曲唤起了广大民众的觉醒,激起了各民族人民强烈的爱国热情,激励着中华儿女奔赴抗日前线为驱走倭寇而战斗。
有一首中国人都耳熟能详的《松花江上》,曾被誉为“流亡三部曲”之一,一经面世便唱响诞生地,然后传至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它如诉如泣、壮烈低回的情韵,激励着人们同仇敌忾、共赴国难,它是抗战期间流行最广的歌,也是至今仍然激荡在人们心中的一首不朽之歌。毛泽东曾高度评价这首歌,称它为“一首抗日歌曲抵得上两个师的兵力!”它的威力恐怕远远超过了两个师,因为它的出现影响了整个抗战的局势,这首歌就是《松花江上》。
1936年11月西安事变爆发前后,西安全城到处可以听到《松花江上》歌声。后来,这首歌曲又迅速传遍全国。《松花江上》发表后,强烈地触动了中国人的亡国之痛,歌声所至,莫不唏嘘,成为中华民族刻骨难忘的抗日歌曲之一。难怪毛泽东都给与它高度的评价!
2025年9月7日
鲜为人知的是,《松花江上》的诞生地是西安而不是东北,词曲作者张寒晖也不是东北人,他也不曾到过东北。
一曲《松花江上》,唱出了在铁蹄下遭受凌辱、流离失所的东北人民的悲苦及心声。它的创作者就是与冼星海、聂耳并称“音乐三杰”的张寒晖,一生先后创作了《军民大生产》《去当兵》等70多首抗战歌曲。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1935年,十余万东北军被调至陕甘两地,拖家带口,愁容相对,乡音一起,一夜征人尽望乡。那是个什么样的家乡呢?那是一片遭受侵凌的故土。广大东北军将士渴盼早日打回东北,赶走日寇,重返故乡。
九一八事变以来的国仇家恨在张寒晖的胸臆翻腾;东北难民的哭泣在他脑海萦绕;东北军和难民决心打回老家去的呼唤在他心灵震荡……“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我的同胞,还有那衰老的爹娘……”,张寒晖于1936年11月奋笔疾书,一口气创作出悲壮动人的歌曲《松花江上》。这首震撼人心的歌不翼而飞,迅速在东北军及东北难民中传唱开来,唱遍了大江南北和长城内外。
1936年底,周恩来在解决西安事变过程中出席东北军军官会议。会议结束时,周恩来指挥着东北军军官高唱《松花江上》。悲愤的歌声激起大家思念故乡的情绪。当歌声进入“哪年哪月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时,全场军官有的热泪盈眶,有的低头哭泣,有的举起了拳头。“一定要打回家乡去!”的决心,充溢着歌唱者的胸膛。
周恩来还曾问一位东北战士:“为什么一唱‘九一八,九一八’,东北人就流泪呢?”那位战士腼腆地回答道:“想家呗!”周恩来笑着说:“想家?我建议领导让你回家看看,好不好?”战士答道:“不赶走鬼子,回去也好受不了。”周恩来亲切地拍着那位战士的肩膀道:“那么,这支歌,唱出了你们的心愿,你们不愿做亡国奴,要求抗日、收复失地、统一祖国!这很好!”
1937年12月31日,周恩来在武汉大学演讲《现阶段青年运动的性质和任务》时,谈及《松花江上》,激动地说“(九一八事变后)成千上万的青年人无家可归,无学可求,尤其是东北的青年朋友一再地漂泊流浪,一再地尝受人世间的惨痛。一支名叫《松花江上》的歌曲,真使伤心的人断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