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乐剧融合发展:生态、机制、市场、人才是关键
发布时间:2025-09-08 12:32:04 浏览量:2
音乐剧作为一项舶来品,如今已成为众多演出中逐年增长的重要品类。“当一个国家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的时候,这个国家的音乐剧产业将开始飞速发展。我国正处于这个阶段,音乐剧飞速进入商业化时代。”北京舞蹈学院音乐剧系主任、教授黄凯这样说。
9月4日,围绕音乐剧这一艺术形式,北京市文联主办,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北京音乐家协会承办了一场学术对谈,以“在跨界与整合中前行”为主题,就中国音乐剧创新发展展开交流。
音乐剧《愚公移山》演员在舞台上表演。(图源:新华社)
原创音乐剧需要量质齐升
“美国的音乐剧已经发展近170年,而我们的音乐剧仅有几十年,从完全的描红模仿西方作品,到今天的本土化创作,专业音乐剧剧团的出现与运营加速了音乐剧产业化的发展,推进了本土化的速度,虽然到国际化仍有一段距离,但已足够令人欣慰。”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研究生教研室主任、教授王良波说。
回溯到30年前。1995年,北京舞蹈学院、中央戏剧学院开始音乐剧人才培养;2022年,北京舞蹈学院正式建立音乐剧系,持续探索音乐剧创作,从最开始排演西方音乐剧时,台词部分说中文、演唱部分唱外文,渐渐转化为全中文表演……
“目前,国内原创音乐剧数量已经超过引进剧目,但票房仍是引进剧占优。如何实现原创音乐剧的量质齐升,在市场化环境下讲好中国故事,让具有中国审美的音乐剧成为观众的心头好,仍有一段路要走。”黄凯说。
在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民族音乐与音乐剧研究中心主任周映辰看来,中国音乐剧风格具有包容性,呈现民族化、都市化、混搭式风格。目前,市场上最明显是混搭式,再延伸一步就是跨界融合。比如,北大艺术学院民族音乐与音乐剧研究中心的原创音乐剧《愚公移山》,采用中文“说唱”的表现形式,探索音乐剧与rap的融合,尝试在现代语境中阐释民族精神,寓教于乐,让年轻人更加容易接受。
“我国原创音乐剧在选题上,更多选择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现实主义、先进文化的题材。”中国东方演艺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董事、音乐剧团团长张蕾举例说,如《赵氏孤儿》《将进酒》《大江东去》等,都经受住了市场的检验,在音乐创作上大量使用中国民族器乐、戏曲、非遗等传统表达方式,在舞蹈和表演上也不再完全是百老汇式的现代舞,而是融入中国民族民间舞、古典舞等。
音乐剧《绽放》剧照
从“人带戏”到“戏捧人”
“音乐剧的健康发展,需要一个充分的讨论空间,如果完全用票房来衡量,会严重打击艺术样式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周映辰说。
比如,讲述张桂梅老师故事的音乐剧作品《绽放》,在商业环境中未必受到追捧,但是其将中国美学特质、现实主义特点、人文色彩呈现地淋漓尽致。借助明星效应让更多人走进剧场看音乐剧,可能是音乐剧产业整合发展的“必由之路”。
张蕾认为,明星对音乐剧商业化运营很重要,并不我国特有的现象。我国原创音乐剧在运营推广过程中,第一阶段是“人带戏”,剧目早期往往尚未建立起IP,需要知名演员的明星效应将剧目知名度带起来;第二阶段是“戏捧人”,随着场次的增加,剧目逐渐打开局面,可以给更多年轻演员展示的机会,让作品更加广为人知。“这两个阶段是相互作用的共赢关系”。
“当前,国内音乐剧的发展和演出市场的繁荣,是超乎预期的!”王良波表示,目前国内音乐剧题材广泛多元,不仅有市场化的题材,还有红色题材等,在创作上跨界融入戏曲、民间艺术等多种艺术形式,出现了一批具有中国美学特色的作品。
音乐剧跨界融合进行中
多年前,多数人对音乐剧的解析,是基于自身舞剧、歌剧等学术背景,很难做到用音乐剧的方法来解读音乐剧。对此,周映辰表示,一线工作者是在不断克服自身局限性、不断学习实践的漫长专业建设过程中,参考西方音乐剧的发展,逐渐摸索到了音乐剧自身美学特质与人才培养方式。用音乐剧的方式讲中国故事,一定要遵循我国目前的文化环境、市场认知和客观条件,先有人才的培养,再有量的积累,才有质的突破。
以中国东方演艺集团音乐剧剧团推出的红色题材音乐剧《寻找李二狗》为例,张蕾认为,该剧讲述了抗美援朝故事,受到了年轻观众的欢迎,说明音乐剧是可以讲好革命故事、历史故事的。我国原创音乐剧发展需要时间的积淀,在文化IP打造上,还没有创造出像《猫》《魅影》般的知名作品,相信经过时间的积累打磨,一定能够创造出大IP音乐剧。
“中国音乐剧崛起的那一天,一定是用音乐剧的形式讲述中国故事。”黄凯认为,需要从以下方面努力:一是面向市场,韩国完全市场化的运作体系,形成了非常激烈的竞争机制,有利于优秀作品脱颖而出;二是创作者须有敬畏心,潜心琢磨音乐剧创作规律,比如今年上半年在北京市场大获成功的音乐剧《大状王》,仅打造剧本就用了2到3年;三是人才培养需全面,不仅培养音乐剧演员,还需专门培养编剧、导演、作曲、编舞、制作人等。(光明网记者 李政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