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乐剧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歌剧话剧

邓丽君说:没有他就没有我,一代大师为何最后在清贫中逝去?

发布时间:2025-09-09 12:20:34  浏览量:2

庄奴本名叫王景羲,1921年在北京灯市口出生,那时候家里条件一般,父亲是冯玉祥手下的军官,常年不在家,母亲拉扯四个孩子,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从小母亲就爱念唐诗宋词给他听,这对他后来的词作影响挺大。

20岁那年,他考上北大,但家里穷,没法去,就转去中华新闻学院,因为学校每月发两袋面粉,能帮家里顶点口粮。

当时北京被日本人占着,他家因为父亲抗日背景,还被监视,生活艰难。

他后来偷偷离家,参加抗日队伍,渡黄河时改名黄河,路上病了,用中草药捡回一条命。

考空军飞行员没成,转去地勤,在重庆铜梁训练,又去成都学习。

那些年,他和战友一起唱军歌,日子苦但有股劲头。

1949年,他随部队去了台湾,从此和大陆亲人断了联系。在台湾,他干过记者、编辑,还演话剧,生活简单,但经历多。

他写诗解闷,读到晁补之的诗句,就取了庄奴这个笔名,一直用到老。

1958年,他给电影填词《愿嫁汉家郎》,一炮打响。从那以后,他专心写歌词,合作作曲家不少,风格也杂,军歌、民歌都行。

整个歌坛生涯,他写了3000多首词,和乔羽、黄霑并称词坛三杰。

他的词简单易懂,又有味道,不长不难,普通人一听就记住了。

像《绿岛小夜曲》,1954年写成,崔苔菁唱的,温婉动人,一下子让他出了名。他总说,词要为千万人写,要传情达意,还得配旋律和歌手气质。

他随身带本《唐诗宋词》,边角都翻烂了,随时看,随时想。他写词的习惯是反复推敲,半夜起来改一句,苦是苦,但出精品。

那些年,他的词成了流行金曲,费玉清、高凌风、齐秦都爱唱他的歌,费翔的《冬天里的一把火》1987年上春晚,火遍大江南北,徐怀钰的《踏浪》也出自他手。

庄奴的词风清丽柔情,融进时代的情感,引领了华语歌坛的清新一派。

说到邓丽君,这段知音佳话最让人感慨。

她和庄奴合作紧密,她唱的歌里有近八成是他的词。

两人只见过一面,那是在她十来岁参加比赛时,庄奴远远看过她一眼,就记住了。

后来,唱片公司找他填词,专为她量身定做。

1979年,《甜蜜蜜》就是这样来的,印尼民歌的谱子寄到,他问谁唱,听说邓丽君,脑子里一闪她的甜美,5分钟就写完了词。

你笑得甜蜜蜜,好像花儿开在春风里,这首歌一出,专辑销量破百万,邓丽君彻底红了全球。

她在采访里说,没庄奴就没邓丽君,这话不是客套,是真心感激。他的词雅致细腻,配她的声线,天衣无缝。

《小城故事》也是那年写的,古月的曲,他填上小城故事多,充满喜和乐,邓丽君唱红了,成了她的代表作。

接着《又见炊烟》、《海韵》、《路边的野花不要采》,一首接一首,都成了经典。两人没再见面,但通过歌词惺惺相惜,他叫她小丽,她把他当老师、父亲、朋友。

庄奴说,没邓丽君,他的歌也不会这么红,是她把词唱活了。他们的合作模式固定,李行电影常找他填词,她唱主题曲,默契十足。

庄奴的词主题广,爱情、乡愁、家国,都写得有深度。他对故乡的思念,融进词里,邓丽君唱出来,触动多少人。

1982年《垄上行》,张明敏唱的,秋色意境深远,成了乡愁代表。

庄奴总强调,词不能太长太难,要接地气,又要有文学味。他的创作要求高,对字句推敲,像贾岛那样反复琢磨。

这份坚持,让他成了词圣,他和邓丽君的缘分,成了歌坛美谈,尽管见面无缘,心灵有缘,这话他常提。

邓丽君1995年5月8日走了,庄奴闻讯难过,继续写词。

两岸通航后,1992年他第一次回大陆,寻亲没找到父母,他们早逝了,只找到妹妹,已是白发老人。

他写《为什么》,从箱底翻出旧诗稿,谱成曲,重庆珊瑚小学的孩子唱,获国际奖,还进教材。

这首歌藏着他的真情,动人至深。

后来他娶了重庆女子邹麟,2001年定居重庆璧山,当了第二故乡。2012年,重庆给他荣誉市民称号,他写了70多首关于祖国和重庆的歌,《长江三峡》、《大同时刻》、《天涯何处无青山》,笔下满是家国情怀。

他想多写歌,换点钱留给邹麟养老。高产是他的标签,但生活不宽裕。

第一任妻子陈梦华得尿毒症,十几年他照顾她,几乎停工。

高昂医疗费,透析不断,花光积蓄,还卖了房和别墅。那时候版权保护弱,他的歌被用到处都是,但他没赚到钱。晚年家徒四壁,他笑称清静,但现实是穷。

他93岁上《中国梦想秀》,和邹麟一起卖歌,想赚点钱给她养老,没存款没房产,一生清贫。

庄奴的词作生涯60多年,2013年获百事音乐风云榜终身成就奖,在北京领奖时谦虚,说受之有愧,却之不恭。

他继续写,到90多岁还创作,奥运主题、三峡移民,都有他的身影。

庄奴一生追求诗情画意,词里满是真诚和温暖,尽管清贫逝去,但留下的金曲,让人回味无穷。​

著名词作家庄奴百年诞辰纪念活动在渝举行 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