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乐剧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歌剧话剧

比唐国强小一岁,却比他苦百倍,72岁不敢老,家有生病老母要照料

发布时间:2025-09-09 15:23:13  浏览量:2

本以为独自一人撑起整个家,73岁还要赡养两个残疾儿子的唐国强已经够苦了,谁知道同样是老戏骨的濮存昕,他所经历的苦更是普通人难以承受。

72岁本该是颐养天年的年纪,濮存昕却活得如履薄冰,至亲相继离世,原来的家里只剩年迈老母,还患上阿尔茨海默症。

所有的重担都压在他一人身上,他不敢老去,不敢生病,更不敢倒下。

濮存昕已经72岁了,岁月这东西,从不跟谁客气,他头发白了,脸上也刻满了皱纹,但那双眼睛里透出的神采,却像一盏始终亮着的灯,带着一种警觉和稳健。

他总觉得自己身上有根弦绷着,不敢松,为了在公众面前显得精神些,他会把头发染黑,可私下里,那有些蹒跚的步子,却瞒不过自己。

他怕生病,更怕在人前显出老态,倒不是为了什么明星光环,而是他觉得,一旦病倒,精力就会被消耗,那份他内心深处扛着的、沉甸甸的责任,该怎么办?

而这份责任,很大一部分,是关于他的母亲。

时间拨回到1953年,濮存昕出生在一个艺术氛围浓厚的家庭,父亲苏民是圈内有名的导演,母亲也是一位演员,这样的出身,本该是顺风顺水的开局。

可命运偏偏给他开了个残酷的玩笑,年幼时,一场小儿麻痹症让他的一条腿留下了残疾,走路一跛一跛的。

童年因此蒙上了一层阴影,小伙伴们的嘲笑像针一样,扎得他内心自卑。父亲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带着他四处求医问药,可医生的话却很直白:想完全恢复,太难了。

但他骨子里有股不服输的劲儿,他开始跟自己较劲,拼了命地跑步,一遍遍练习走路的姿态,试图用汗水抹去身体的缺陷,正是这份童年的磨砺,硬生生把一个跛脚少年,练就了日后舞台上那挺拔如松的身姿。

那时候,弟弟是他最好的玩伴,也是他行动上的拐杖。

16岁那年,他被送往黑龙江的建设兵团。远离家乡的孤独和陌生的环境,让他这个少年无数次在夜里偷偷抹眼泪。

关键时刻,父亲的一封信成了他的定心丸:“别在乎别人怎么看你,把自己过好了,迟早有人看到你。”

这句话,他记了一辈子,他不再自怨自艾,开始主动融入集体,抢着干最累的活,学各种手艺,就为了证明自己能行。他凭着这股劲,硬是考进了文工团,后来又进了空政话剧团。

他没走父亲铺好的路,而是从跑龙套开始,一步一个脚印,用实力说话。

1985年,濮存昕和话剧团的同事宛萍走进了婚姻,为了让他能毫无顾虑地在舞台上发光,宛萍做出了一个巨大的决定:放弃自己的演艺事业。

她成了他身后那个默默付出的人。家里的大事小情,孩子的教育成长,她一手包办,他排练到深夜,她会等在剧场外送来热饭。他外出演出,她会把行李收拾得妥妥帖帖。他演出成功,她会像个小粉丝一样献上鲜花。

宛萍用她的温柔和坚韧,为他筑起了一个最稳固的后方。

有了家庭做后盾,濮存昕的事业也迎来了高光时刻,他与父亲同台出演话剧《李白》,父子俩为了一个情节争得面红耳赤,但最终,他的表演不仅征服了观众,也赢得了父亲发自内心的认可。

凭借这个角色,他拿下了戏剧界的最高荣誉——梅花奖,成了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名副其实的顶梁柱。后来,他又成功塑造了鲁迅等经典角色,每一场演出都倾尽心血。

上世纪90年代,他又将触角伸向影视圈,《英雄无悔》等作品让他家喻户晓。可无论多成功,他都反复强调,自己靠的是努力,不是背景。

可生活就像一出无法预知剧本的戏,总在不经意间投下重磅炸弹,他的弟弟突然意外离世,作为家中的长子,他立刻放下手头所有工作,第一时间赶回家。

他强忍着悲痛,安慰几近崩溃的父母,处理弟弟的后事,然后把年幼的侄子接到身边,像对待亲生儿子一样抚养。

他用自己的肩膀,硬是撑起了这个破碎的家。

然而,命运的考验远未结束,2016年,九十多岁高龄的父亲苏民也走了。父亲不仅是他的亲人,更是他人生路上的精神导师,父亲的离去,让他感觉心里空了一大块。

接二连三的打击,彻底压垮了母亲,老人家患上了阿尔茨海默症,记忆像被橡皮擦一点点抹去,有时候,连站在面前的儿子都认不出来了。

那一刻,濮存昕觉得,家里的那根主心骨,塌了。所有的重量,都压在了他一个人身上。

面对病重的母亲,濮存昕做出了一个让很多人意外的决定。他选择淡出舞台和公众的视野,辞去了不少工作,回归家庭,全身心地照顾母亲。

他不放心把母亲交给护工,喂饭、洗漱、翻身,所有事都亲力亲为。

他会耐心地一遍遍给母亲讲过去的故事,哪怕母亲听完扭头就忘,他只是想在母亲偶尔清醒的眼神里,捕捉到那一丝熟悉的、温暖的光芒。他说,这不是孝顺,而是一种“偿还”,偿还母亲给予他生命的恩情。

72岁的年纪,本该是颐养天年的时候,可他不敢病,不敢老。他清楚地知道,自己是母亲在这个世界上唯一的依靠了。如果他倒下,母亲怎么办?

这种“不敢老”,不是对青春的执念,而是对责任的坚守,他曾说过,要等到送走母亲,他才能真正地休息。这是一个儿子,给自己设下的最后期限。

舞台上演了一辈子别人,从帝王将相到文人墨客,但他觉得,“儿子”这个角色,才是他演得最久、也最难的一个。这场人生大戏,没有剧本,没有掌声,全靠他一个人撑到最后。

他把这些苦难看作是生命必须完成的“功课”,而不是命运的捉弄。他相信,就算母亲的记忆都消失了,那些声音和感觉,总会在她心底留下痕迹。

结语

回看濮存昕的人生,从一个跛脚的少年,到万众瞩目的舞台巨星,再到病母床前的守望者,他的人生舞台切换过无数场景,每一步都走得异常艰难,却又异常坚定。

他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人生真正的“硬仗”,从来不是舞台上那些聚光灯下的表演,而是生活中那些无人喝彩、却必须默默扛起的责任。

舞台上的谢幕,能换来鲜花和掌声。而人生中,作为儿子的这场“谢幕”,带给他的是内心的平静与无憾。这份刻在骨子里的坚韧与深情,或许才是他这一生,最动人的作品。

本文信源:澎湃新闻《濮存昕:我是观众的考生》

中国新闻网《濮存昕:父亲走得很安详,母亲一直很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