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杰伦歌曲成了大学课堂反面教材?大学老师:歌词已构成性骚扰!
发布时间:2025-09-09 18:30:00 浏览量:1
[月亮]谁能想到一首陪伴了无数人青春岁月的歌曲——周杰伦的《等你下课》,有一天竟会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引爆整个社交网络。
这首歌原本是甜的,是关于暗恋和回忆的,却在台湾某大学的一堂性别平等课上,被当成了反面教材,歌词被逐字逐句的分析,通篇下来没有酸涩的暗恋,有的只是性骚扰的歌词,此事一经发酵迅速引起网友热议,所以这到底是怎么回事?究竟是无心之失还是早有预谋?
为了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八十周年,官方媒体发布了一部名为《胜利》的宣传片,瞬间点燃了社交网络,不少明星紧随其后,配上慷慨激昂的爱国文字后转发。
当时由于周杰伦没有转发,就引起不少网友的辱骂,有人说他不爱国、有人说他德不配位,各种声音都有,甚至还有人扒出他之前在大是大非问题上,也没有及时表态。
但大陆官方对周杰伦的态度,让这些铺天盖地的辱骂声变得沉默了,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东部战区的官方宣传片,曾大胆地选用他那首温情的《听妈妈的话》作为背景音乐,而且央视等主流媒体的重大晚会,也依旧会向他伸出橄榄枝。
似乎是官方知道他身处的微妙处境,并不强求他每一次都参与到口号式的表态中,毕竟如果他偏向大陆,会被台湾民众辱骂,可偏向台湾,又会被大陆网友责怪,与其都被骂,还不如直接沉默来得实在。
本以为经过这件事之后,就不会有那么多人黑周杰伦了,可谁知人黑不了之后就开始“黑歌”了,而且还是在台湾一所大学课堂中。
台湾地区刚刚落地实施了一部新法规——《跟踪骚扰防制法》,台湾一大学老师为了让学生深刻了解并学会这部新法规,竟引用周杰伦的歌词做案例,在那张流传出来的教学PPT截图上面,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歌词都被解构出来。
“你住的巷子里,我租了一间公寓,为了想与你不期而遇”,还有那句“我找了份工作,离你宿舍很近”,甚至包括“躺在你学校的操场看星空”,这些曾经被认为是纯情浪漫的举动,都在PPT上被密密麻麻的红色方框和笔迹圈出。
而在歌词旁边,还有一行大字赫然在目“以上行为均已触法,构成跟踪骚扰”,截图传开之后,网友彻底炸开了锅,相关话题下几乎都充斥着网友无休止的谩骂。
其实课堂上的分析并非凭空想象,老师援引的法律条款相当明确,台湾的《跟踪骚扰防制法》直接定义:只要是持续或反复跟踪、守候、盯梢他人,足以使被害人感到恐惧的行为,就踩了法律的红线。
对照一下歌词里的行为,特意在对方住处附近租房,找一份离她宿舍很近的工作,这一切都只为了所谓的“不期而遇”,这种执着在法律的显微镜下,与“跟踪、守候”的界定似乎只有一线之隔。
当然没人会真的去追究周杰伦的创作,毕竟这首歌诞生于2018年1月18日,是他送给粉丝的生日礼物,描绘的是一个没能和心仪女孩考上同一所大学的年轻人,用自己的方式默默守护的故事。
从“纯爱故事”到“法律案例”,这种身份的转变本身就说明了时代认知的巨大变迁,它并不是要否定艺术,而是在提醒每一个人,现实生活不是歌曲,有些行为必须被重新审视。
对于这样的解读,很多听着这首歌长大的人情感上完全无法接受,他们的反应非常激烈,认为这简直是“上纲上线”,是典型的“心里脏,所以看什么都脏”。
在他们看来这首歌代表的是学生时代那种小心翼翼、偷偷喜欢一个人的纯粹心情,现在却被贴上了“骚扰”的标签,无异于污名化了一代人的青春记忆。
周杰伦的粉丝们更是据理力争,反复强调歌曲传递的是一种纯爱和回忆杀,是一种笨拙而真诚的靠近,根本就不是所谓跟踪、骚扰。
但令人意外的是,许多更年轻的网友却发出了截然不同的声音,他们纷纷表示这堂课“太及时了”,甚至有人直言,以前听着觉得浪漫,现在被这么一分析,才感到“毛骨悚然”。
他们认为课程的重点根本不是针对周杰伦或这首歌,而是在教导大家如何辨别那些“越界的爱”,真正的喜欢绝不应该建立在让对方感到不适和恐惧的基础上。
仔细想想似乎确实是很有道理,过去那些被影视剧和小说追捧的“痴情守候”、“死缠烂打式追求”,在今天看来很有可能就是“恐怖情人”的预备行为。
流行文化里这样的例子实在太多了,偶像剧《恶作剧之吻》里袁湘琴对江直树那种“全方位围堵”式的追求,电影《情书》中男藤井树为了引起注意,反复在无数张借书卡上写下自己名字的执着。
更不用说无数爱情片里,男主角无视女方的明确拒绝,通过“疯狂偶遇”、强行介入对方生活等方式,最终居然还能抱得美人归,迎来一个好的结局。
这些故事告诉我们,只要你足够坚持,就能换来爱情,然而现实狠狠地打了所有人的脸,这种行为在真实世界里,极大概率构成的不是爱情,而是骚扰,毕竟对很多人来说,被不爱的人疯狂追求,似乎是一件很可怕的事,对此大家是怎么看的,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信息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