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叶小钢音乐展:以乐为桥,联结故土与艺术初心
发布时间:2025-09-09 22:32:43 浏览量:3
“我在上海长到23岁,在这里有非常完整的童年和青少年的记忆。如今回到出生地办音乐展,是想回应对这片土地的深刻情感与感悟。”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作曲家叶小钢的这番话,道出了“潮起云归——2025叶小钢音乐展”的初心。音乐展将于9月18日至9月24日在上海举行,既是对叶小钢艺术成就的系统呈现,更是一位游子以音乐为笔,写给故土的“情书”。
“现在科技发展很快,每一秒钟可能就诞生40首甚至400首音乐,在这样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的音乐要坚持初心,反映伟大的时代、反映时代的诉求,同时给予年轻人回馈——他们怎么思考中国文化,怎么样用中国当代创作的理念来滋养自己的心灵,更好地面对未来。”对于这场音乐展的意义,叶小钢有着更深远的思考。
从上海弄堂到世界舞台,音乐里的“归乡路”
1955年9月,叶小钢出生于上海徐汇区陕西南路亚培尔坊,弄堂里的市井音效、南方的温润气息,成为他最早的“音乐启蒙”。“他早年为《上海沧桑》《人约黄昏》等影视配乐,都浸透着浓郁的上海风情。”上海交响乐团团长周平回忆,这种联结在艺术合作中不断深化——1995年,郑小瑛执棒上海交响乐团首次演绎叶小钢的成名作《地平线》,这部被誉为“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的作品,拉开了双方30年合作的序幕。1998年,叶小钢受邀担任上海交响乐团驻团作曲家,次年便在“上海之春”舞台上推出《春天的故事》《深圳故事》两部交响作品。截至今年,上海交响乐团已累计上演他17部不同风格的作品,从歌剧《咏·别》到交响神话《创世秘符》,每一部都带着中国文化的精髓与创新融合的巧思。
“《咏·别》当年火到什么程度?我们乐团的司机听排练后,都能哼出里面的唱段。”周平笑着说,正因作品极具感染力,乐团后来还将其改编成组曲,“就是想让好音乐有更多被听到的机会”。此前上海举办的著名画家陈逸飞展,触动了他的心弦:“为何不在自己的出生地办一场音乐展?”
三场音乐会,展现与上海和时代的对话
“潮起云归——2025叶小钢音乐展”包括三场串联作曲家创作脉络的音乐会,以及两场梳理其理念的学术活动,每一部分都围绕“人与文化、与时代”的命题展开。
三场音乐会各有侧重。9月19日上海交响音乐厅主厅,“林大叶与上海交响乐团演绎叶小钢《鲁迅》”专场聚焦其2015年创作的第五交响曲。这部以鲁迅文学经典为蓝本的作品,用九个乐章完成从文学到音乐的转译。“从鲁迅的名言,到祥林嫂、阿Q、闰土的形象,甚至他与许广平的爱情对话,都通过声乐唱出来。”叶小钢表示,“唯有明确的唱词,才能让‘鲁迅’的文化符号不被模糊。”当晚,指挥家林大叶执棒,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濮存昕以朗诵铺垫文学语境,戴梓伊、朱慧玲、石倚洁、张功浩、洪振翔等歌唱家勾勒情感,让作品兼具交响恢弘性与文学深刻性。
第二场在上交演艺厅举行的“落花天——叶小钢室内乐作品音乐会”,展现了他对身边世界的细腻观察。《羊卓雍措》《拉姆拉错》《落花天》等曲目,既有对西藏自然的描摹,也有对广东音乐元素的当代化运用。“室内乐能承载更多微观思考,比如人与自然的共生,这些‘小切口’里藏着丰富表达。”叶小钢说。参演的林瑞沣、陈萨、陆轶文等演奏家,将用乐器的“对话”呈现作品肌理。
“叶小钢交响作品音乐会”则是跨越40年的回望——上海爱乐乐团艺术总监张艺将执棒乐团,完整重现1985年中央乐团在北京举办的叶小钢专场音乐会的所有曲目:《西江月》《粲然西凉》《胡同》《地平线》。“1985年是中国第五代作曲家崛起的标志性年份,是改革开放后中国音乐直接与西方对话的关键节点。”张艺回忆,“这些作品现在听来仍不过时,我们重演的不仅是40年前的旋律,更是与那个‘敢闯敢试’的创作时代对话。”
此外,上海鲁迅纪念馆的“大师不在台上”、上音歌剧院的“大地之歌”学术研讨会等活动将从更多维度探讨其音乐创作。上海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作曲家周湘林介绍,“叶小钢是上海音乐学院作曲指挥系的特聘教授,不是挂一个名,而是真正来给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上课的,有教学计划的”。
叶小钢还透露,为上海全新创作的《华亭赋》室内乐专场音乐会,将于明年第41届“上海之春”原创音乐品牌“海上新梦”中首演。新创作品将包含为陈逸飞同名电影而作小提琴曲《人约黄昏》基础上重新创作的同名作品、表现新时代上海勃勃生机的钢琴四重奏《洋山水深》、大提琴曲《华亭赋》,以及以历史上在上海生活过的著名科学家、诗人、作家及革命家为灵感的六首声乐作品,全面展现上海深厚的城市底蕴和历史文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