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音乐大师叛逆史:李斯特砸琴堪比摇滚,柏辽兹求婚 70 岁初恋
发布时间:2025-09-10 09:41:01 浏览量:2
说起来,今年摇滚、乐队很火,常人对玩这类音乐的人会有个刻板印象,就是叛逆,可论起叛逆,倒数几百年,我们现在尊称为音乐大师的那些人,叛逆起来也绝不输现在的乐手,而他们之所以能够被奉为大师,又是因为他们的确颇有才华,其中不少都是名副其实的“天才”。
所以试想一下,一位相当有才华又相当叛逆的人,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会做出什么样的事?
看理想的古典音乐传播“大使”焦元溥,这次却上了一档具有“摇滚风味”的电台,聊起了以前那些音乐人的真性情,以及他们的奇闻轶事。
柏辽兹 ©Getty
1.
350年的音乐作品,我们连2%都没听完
USDB:今年有一个综艺挺火的,面孔乐队在这个综艺上进行了现场演奏,用的就是贝多芬《欢乐颂》里的一个选段。我们的优斯迪吧,名字感觉是俱乐部或者电音的,但其实我们是做后摇的,今天又请来了一位古典大咖做客,为什么会是这样的?
因为今年开始我看了一些电影之后,比如像《绿皮书》,还有《波西米亚狂想曲》,所以看电影的过程中感觉到了古典音乐给我带来的那种魅力。我总是在像朋友圈什么的看到大家总在说歌荒、曲荒,就是慌了,没有什么可听的。突然有一天我打开了一个平台的古典FM,其实你要连续地在听古典乐,没问题。
焦元溥:是过去有350年的作品功力积累这样子,听到歌荒、曲荒应该要非常久的时间。
USDB:好像有100多万的古典乐的作品?
焦元溥:很难讲,可能100万还低估。有一位钢琴家跟我说,我们现在音乐会上常演出的钢琴作品,大概占所有过去这些人写出来的钢琴作品的2%或者5%,就这么少。
因为以前有这么多人写东西,比如说在李斯特年,李斯特是1811年出生的,所以2011年是李斯特年,诞生200周年,就有一位钢琴家终于完成了,这是旷世伟业,一个人录完了李斯特写给钢琴的所有作品。
他出这套CD我也吓到了,因为李斯特录有钢琴的这些作品,比方说有协奏、有独奏,多半独奏,这全部加起来他居然录了99张CD。但是我们平常音乐会里面会听到李斯特作品大概就是3~5张CD的曲目,甚至是两张CD的曲目会频繁出现在音乐会里面。所以99张CD,这是不是非常惊人?
李斯特还不止写钢琴作品,还有写纯交响乐、合唱曲或其他作品,所以真的是,我们现在演出的曲目只是过去的一小部分而已。
USDB:李斯特是不是钢琴之王?
焦元溥:以前给他这个称呼了,当年他开创出来的演奏技术跟技巧,真的是有非常长一段时间只有他自己可以弹,但是钢琴在他手上能够做的事情突然变得非常多。第一,钢琴可以发展出非常繁复的记忆,第二个就像李斯特改编舒伯特的《小夜曲》。
李斯特还要特别做两件事情:钢琴要像管弦乐,可以有各种大小声跟色彩的变化,另外一个就是钢琴要像人的声音,可以像人讲话,也可以像人在歌唱。
李斯特那时候的钢琴跟现在的钢琴比,性能和构造还差蛮多的,钢琴还不是现在的钢琴,钢琴用铸铁去做是1870年以后的事情,所以你可能会看到一个记录,就是李斯特在舞台上演奏的时候,舞台上准备了两架钢琴,弹弹砸烂了,马上跳到第二架钢琴去弹——那个时候钢琴是可以被他砸烂的,因为是木头做的。
李斯特 ©Getty
那很好笑,钢琴被砸烂,弦跟键盘里面的那些零件就飞出来掉到观众席,然后李斯特疯狂的fans,那些侍女们就抢那些零件,做成项链或者什么东西,就跟现在的摇滚明星把毛巾、上衣往台下一丢,底下疯狂来抢一样。
像李斯特的《钟》,其实不是好的翻译了,它是《La Campanella》,小铃铛,李斯特改编这个曲子,右手从八度一直跳十六度再跳回来,就像那种铃铛的感觉,好像变魔术,这就是李斯特要的,他透过这些技巧给你那种目眩神迷的感受。
USDB:炫技派。
焦元溥:现在摇滚明星都还不见得有他当年的排场,他当年去弹音乐会前后是二十几辆马车,想想看,我们现在比方说一个超级歌星来北京,也不会是什么二十几辆车开道的,李斯特当年就是那个样子,所以真的是全欧洲最著名的一个人。
2.
有才华的人真的可以为所欲为
USDB:像我们现在说,我们就用“古典音乐”不用“经典音乐”这个词,我觉得很多朋友还是认为,古典音乐不够性感。现在音乐就很简单,我们最近在讨论的一个问题,比如像西方现代音乐里边的funk,可能它的初始是因为男女在高兴的时候的这个节奏而产生的音乐。
焦元溥:其实古典音乐里面也有。我一下子不太好意思讲,当然就是在播客节目里面讲,比较脸红大家看不到。你刚讲的是性感,当今最伟大的莫扎特诠释者之一,列文 (Robert Levin),我问他说,你对于当今的莫扎特演奏有没有什么建议?他觉得莫扎特应该更性感一点,要sexy。
那古典音乐里面有没有性元素的东西呢?非常多,我举两个例子。第一个就是俄国作曲家斯克里亚宾的《第四号交响曲》,据说就是在描写女性性高潮的感觉。还有一个曲子我觉得很好玩的是,那还是动作描写,听起来很好笑,但我真的觉得就是古典音乐中的小电影之类——非常著名的理查·施特劳斯的歌剧《玫瑰骑士》,开头就是一个床戏,你听那个音乐就是床戏的动作。
所以我先把答案告诉你了,你再回去听那曲子你就可能会有那种非常脸红的感觉。这个作曲家怎么会把这种赤裸裸的事情用音乐来写出来?但他真的这样写了,而且附带一提的是,施特劳斯很爱写这方面的东西,他还有个曲叫《家庭交响曲》,想想其中的第四乐章。
USDB:那个我听过,那个真是跟家庭感觉一点都没有关系,他在描写家庭琐事的过程中用一种非常宏大的观念来做。
焦元溥:我觉得其实他是幽默在这个地方。你是听现场还是听录音?
USDB:录音。
焦元溥:我跟你讲,这曲子一定要听现场,你知道为什么吗?因为说老实话,我听录音这曲子我也听不太下去,这曲子是讲他跟他太太、他的七岁小儿子,一家三口。
我如果没有记错,他用一个大概120人的超大编制管弦乐团、用将近一个小时的时间,写这一家三口发生的事情,其实很浮夸,但它好玩就在于它的浮夸,比如说等到第四乐章写晚上跟太太在床上浓情蜜意,一下翻过来翻过去,真的很敢写,但到第五乐章写什么呢?早上了,钟响了,起床了,伟大的男主角要开始上班了。他上班是做什么?就是写他的曲子。
你看整个管弦乐团就是一百多人这样子,闹来闹去,从这边声音跑到那边去,轰轰响,只是讲一件事情——全世界最伟大的作曲家要开始提笔写他的曲子了。现场看这个很好笑,他其实幽默在这个地方,但是录音没有那种好笑的感觉,也是看现场觉得说,天哪,这作曲家居然是这样写他的东西。
3.
几百年前的人,反叛起来一点不输摇滚乐手
USDB:帕格尼尼同时期有一个人叫柏辽兹(Berlioz)。这个人好像在你的整个理论体系里面是比较特别的,我特别想听听你来聊这个人,因为他的音乐我第一次听也挺惊叹的。我们先听一下《幻想交响曲》。
焦元溥:柏辽兹非常特别,他也算是半路出家,爸爸是医生,不只是医术很好,还会写医学论文,而且是那种科学派,你要知道在他爸爸那个年代18世纪末,柏辽兹就是无神论主义者。
USDB:那不容易,那很反叛了。
焦元溥:儿子是有音乐的天分跟狂热,后来被爸爸逼着去巴黎学医,他还真的把医学院也念完了,但是巴黎这城市有那么多音乐会。后来毕业,叫他去弄解剖学怎么样?一看血吐,他就开始去学音乐,当然他爸爸也是很反对,在巴黎其实是爸爸给他钱,知道他没有好好去上医学院,很愤怒,断绝他的财源,他自己去挣钱。
后来父子和解,很好玩,爸爸说,你去做音乐有关的事情,但是如果你只是一个一般的音乐家,就不要做了,如果你真的在音乐上很有发展,你就走音乐的路。他爸爸是给了这样一个很高的标准。
USDB:而且他是不是不会乐器?
焦元溥:对,因为他半路出家,他会吉他,他会唱歌,以前在巴黎和合唱团唱歌,还会吹一些笛子,他不会弹钢琴,这样也可以出大作曲家,超厉害。
USDB:所以他会跟其他在钢琴上创作的作曲家不太一样。
焦元溥:事后他觉得说还好不会钢琴,因为钢琴也会有一些比如说指法,像吉他有和弦的转换,练得非常熟,你会被那些指法跟和弦牵着走,他说我没有这些东西,我没有被框架住。在他的时代还是古典形式非常重的,很均衡的形式,你看《幻想交响曲》完全不是这个样子,跟别人都不太一样,所以这是他特别的地方。
柏辽兹 ©Getty
但是这个人我觉得也很特别,这个人一生,他小时候爱什么,他一辈子爱。
USDB:这不是美德吗?
焦元溥:不是,他那个很特别,无人能理解,他自己有写一个回忆录,我建议大家去看,有出中文翻译本,很厚,但是非常值得看,因为写得非常好。
USDB:我是在他身上看到了毒品对于音乐的影响,他好像是有一个乐章专门描写这个。
焦元溥:就是《幻想交响曲》,其实就是讲他自己,他有没有吸我就不知道了。这首曲子讲一个人失恋,非常痛苦,吸鸦片自杀,剂量不够,所以陷入了严重的幻想,各式各样的幻想。
我想说这个人特别,他小时候看维吉尔讲希腊的故事,说长大了要写特洛伊人这个歌剧,这是一个长达四个多小时的歌剧,到现在都很难演出;因为读到莎士比亚,看莎士比亚的剧,疯狂爱上女主角,就写了这个《幻想交响曲》,女主角不理他。
最有趣的是他12岁的时候陷入初恋,其实是单恋了,看到家乡有个18岁的少女好美,就爱上了她, 等到她已经70岁的时候,柏辽兹再度看到她,马上跟她求婚,那女人都吓到,因为他那时候已经是著名的作曲家。
他们差6岁,他那时60多岁,女的无法理解,我只是一个这么普通的女人,你现在是这么著名的艺术家,虽然晚年没有过得非常好,但大家都知道柏辽兹是谁,你怎么会对我有这样子的祈求?
USDB:后来结了吗?
焦元溥:没有,拒绝,就是太怪异了,但是他在回忆录里面说这样的情感叫什么?他说,我相信很多人无法理解,但是斯摩尔有写一首诗——他在回忆录里吟那首诗,对不起,我没法把那首诗背出来——他说这个诗就是我,我就是这样子的人,情感打开了,一生就在,即使当年她18岁,我再见到她70岁,她在我心目中就是那个样子,就是太阳东升西落,时间这样过去,这个爱是不会改变的。
USDB:个人的思想世界特别的庞大和丰富。
焦元溥:所以你看作品上,对于音乐那种纯粹的爱跟热情,支撑了他去做所有的事情,实在太特别了。今年是他一个纪念年,大家如果有兴趣的话,听听他几个著名的曲子或是读他回忆录,如果在座是爱乐者,你会读到更多的东西,如果不是爱乐者的话,回忆录真的也很好看。
USDB:一提到柏辽兹就感觉非常丰富,还有一个就是帕格尼尼给柏辽兹跪下过。
焦元溥:对,这个事情非常感人,这也是他写在回忆录里面的事情。帕格尼尼会拉中提琴,所以他需要一个中提琴炫技的作品,就请柏辽兹写一个中提琴协奏曲,结果柏辽兹就写了《哈洛德在意大利》这首曲子,其实是交响乐副中提琴,你听听看第四乐章里面有中提琴吗?
这曲子,中提琴在前面拉一拉,或者是低提琴也这样,出来一下下,然后就在台上“罚站”十几分钟,接着才有它。这首曲子到现在你去看演出都很奇怪,中提琴在干嘛?对中提琴来讲也不炫技,所以帕格尼尼说我不能演出这首曲子。
USDB:一辈子也没有演出。
焦元溥:对,但柏辽兹这人也这样,就是他的艺术理念,我就觉得是长这个样子,连帕格尼尼我也都不改,我就写这个样子。
后来有一场音乐会,柏辽兹自己指挥这首曲子,那场音乐会不知道为何,反正帕格尼尼自己来听了——听听看曲子到底长什么样子,虽然我没有演。听了之后,帕格尼尼就从观众席走到台上,单膝跪下来,亲吻柏辽兹的手,说这曲子写得太伟大了,你是对的。隔天帕格尼尼就请儿子送了2万法郎给柏辽兹,再感谢他,这是很大一份金钱的礼物。
这事情好玩,根据柏辽兹在回忆录里面写的,他说这件事情对他来讲造成很大的伤害,因为帕格尼尼人们说他是“魔鬼”,但其实也是“神”,就像神一样的人,那对他这样一个在当年还颇有争议的作曲家,给了这么大的致敬,所以本来不嫉妒柏辽兹的人,现在都开始嫉妒他了,开始都说他坏话,都想要封杀他。
USDB:现在这有这么一个词叫捧杀。
焦元溥:但是柏辽兹为了要感谢帕格尼尼,还这一份赏识之情,他又写了一个作品叫做《罗密欧与朱丽叶交响曲》,为什么写罗密欧朱丽叶?帕尼尼是意大利人,罗密欧与朱丽叶来自意大利维罗纳的故事。然后帕格尼尼身体不太好,他一直赶、一直赶,就是希望在帕格尼尼过世之前能够写完这首曲子,演给他看,很可惜的是,他写到一半帕格尼尼就过世了,所以这是个遗憾。
这是一个很动人的故事,真的是艺术家之间的赏识,我是真心的佩服。
USDB:艺术家之间靠艺术作品来交流沟通,我们在听古典音乐的时候,是不是也应该多去了解艺术家的生平,包括他的这些事情,哪怕是恩怨。
焦元溥:我自己的看法是当你对任何东西了解越深,你的感想会越多。
柏辽兹 ©AFP / Franck GUIZIOU